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菌药应用临床价值,为抗菌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依据Anthonisen分型和CT水平变化指导抗菌药物应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使用天数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到再次急性发作间隔时间和出院后1年内因慢阻肺急性发作再次住院次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水平用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可显著降低抗菌药物用量,缩短病程及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策略性替代ICS/LABA治疗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表型为C型或D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COPD患者88例,38例患者选择停用ICS/LABA,换用噻托溴铵治疗(噻托溴铵组);50例患者选择继续使用ICS/LABA治疗(ICS/LABA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年的COPD年急性加重次数、年住院次数、肺功能下降速率(FEV_1的下降速率)。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在性别、年龄、COPD患病时间(年)、吸烟时间(年)、是否戒烟、肺功能(FEV_1、FEV_1/预计值%、FVC、FEV_1/FVC%)、过去1年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1年前相比,噻托溴铵组年急性加重次数及年住院次数明显减少(P0.05),肺功能下降速率明显下降(P0.05)。1年后噻托溴铵组患者年急性加重次数、年住院次数及肺功能下降速率均明显低于ICS/LAB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重度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型为C型或D型)患者,噻托溴铵的疗效优于ICS/LABA,可以降低肺功能下降速率、减少急性加重及住院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流感疫苗对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6例稳定期老年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慢阻肺常规治疗,接种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种流感疫苗,比较两组患者接种前和接种后12个月肺功能、接种后急性加重的发病率、发作次数、急性期病程、住院次数、住院天数、流感发病率、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接种后12个月两组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显著提高,接种组患者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的发病率、发作次数、急性期病程、住院次数、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改善,流感发病率和次数较对照组患者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疫苗后慢阻肺急性加重保护率为55.17%,流感保护率为79.99%;结论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稳定期老年慢阻肺患者急性发作,减少住院时间与次数,安全性高且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肽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3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一科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42例,根据COPD综合评估按病情由轻至重分为4组:A组(n=4)、B组(n=12)、C组(n=7)、D组(n=19)。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并记录其急性加重期到缓解期所需住院天数。结果 D组患者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血清和肽素水平均高于A、B组,B、C组患者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血清和肽素水平均高于A组(P0.05);B、C、D组患者缓解期血清和肽素水平均低于急性加重期(P0.05)。D组患者住院天数长于A、B、C组(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r=0.617,P0.01)。结论和肽素可评价COPD的严重程度,急性加重期血清和肽素水平升高,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与其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将56例慢阻肺病患者按FEV_1/预计值%、CAT评分、年急性加重次数、肺动脉压及综合评分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患者SDNN值差异,并分析SDNN值与各项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CAT评分10分、FEV_1/预计值%≥50%及肺动脉压40mm Hg者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值分别显著高于CAT≥10分、FEV_1/预计值%50%及肺动脉压≥40mm Hg者;综合评估后D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下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阻肺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与患者CAT分值、年急性加重次数、分组、肺动脉压、颈椎病均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慢阻肺患者的肺动脉压力、颈椎病病史、年急性加重次数是SDNN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慢阻肺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异常下降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与肺动脉压、急性加重次数相关;可用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加重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60例中、重度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炎、氧疗、平喘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C口服,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10天及20天后血清中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FEV_1%pre)、呼吸困难评分等。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0天、20天后测定的GSH、SOD及FEV_1%pre较治疗前均有升高、MDA及呼吸困难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而20天后测定的GSH及SOD较治疗10天后升高、MDA及呼吸困难评分较治疗10天后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10天与20天后测定的FEV_1%pre无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0天、20天后在MDA、GSH、SOD、FEV_1%pre、呼吸困难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10天、20天后在相应时间测定的GSH、SOD、FEV_1%pre均高于对照组、MDA及呼吸困难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在治疗10天后测定的MDA、FEV_1%pre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天数(10.77±1.63天)较对照组(13.50±2.06天)缩短,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维生素C能提高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抗氧化能力、减轻氧化应激程度,改善患者肺功能,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康复锻炼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30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康复组(n=149)给予门诊慢阻肺健康宣教,包括饮食干预,戒烟教育,用药指导;肺康复锻炼(呼吸运动训练联合步行运动训练)。对照组(n=151)仅给予门诊慢阻肺健康宣教。比较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肺功能、6MWD(6分钟步行距离)及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住院的次数等。结果 6个月后共234例完成试验,康复组(n=121)较对照组(n=113)的6MWD,血气分析等指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肺功能FEV_1/FVC、FEV_1%和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住院的次数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肺康复锻炼(呼吸运动训练联合步行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PaO_2及降低PaCO_2,提高6MWD,适度改善运动耐力,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康复锻炼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血清激活素A(Activin A)表达变化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作为实验组,根据肺功能分轻-中度组50例,重-极重度组40例,并根据治疗分为慢阻肺缓解组和非缓解组,以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血清Activin A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阻肺患者血清Activin A明显增高(P0.05);肺功能重-极重度AECOPD患者血清Activin A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经治疗慢阻肺缓解组Activin A水平低于非缓解组(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ECOPD患者血清Activin A含量随FEV_1%降低而增高,呈负相关(r=-0.84,P0.05),与FEV_1/FVC呈显著负相关(r=-0.62,P0.05)。结论 Activin A调控慢阻肺气道炎症,对反映AECOPD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及死亡风险,探讨心血管疾病对老年慢阻肺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老年慢阻肺患者,依据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分为A、B组,A组合并心血管疾病100例,B组无心血管疾病合并症31例,A组根据不同心血管疾病分为四个亚组A1冠心病组(n=27)、A2心力衰竭组(n=24)、A3心律失常组(n=20)、A4高血压组(n=29),随访1年,比较不同组之间死亡率等。结果 A组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死亡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死亡率在A组四个亚组间比较,A2组A1组A3组A4组(P0.05)。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可能增加老年慢阻肺患者1年内死亡率,其中心力衰竭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血管合并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选600例C级、D级慢阻肺患者,其中无心血管合并症慢阻肺患者(A组)167例,合并心血管疾病慢阻肺患者(B组)433例(其中心力衰竭亚组98例、冠心病亚组142例、心律失常亚组115例、高血压亚组78例),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随访期间每3月复查肺功能、动脉血气、心脏彩超、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结果 B组患者1年内平均急性加重次数[(4.51±0.75)次]明显多于A组患者[(2.68±0.4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1年内死亡率为8.8%,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心力衰竭亚组、冠心病亚组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A组及B组心律失常亚组、高血压亚组(P均0.05)。随访1年后,A组患者及B组各亚组患者FEV1均明显下降(P0.05);B组心力衰竭亚组患者血清BNP浓度、Pa CO2、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升高、而左室EF值、Pa O2明显下降(P0.05);B组冠心病亚组患者血BNP浓度明显升高(P0.05);B组高血压亚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结论心血管合并症明显增加慢阻肺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及死亡率,心力衰竭、冠心病是导致慢阻肺患者死亡率升高、急性加重次数增加的两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我院2011~2013年间住院的112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组(n=48)和慢阻肺组(n=6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肺功能、血气分析表现,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结果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组BMI低于慢阻肺组;日常咳脓性痰者比例、入院前一年的住院次数均明显高于慢阻肺组(P值分别0.01与0.05)。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组患者FEV1%pred、FEV1/FVC、FVC%pred、DLCO%pred降低较单纯慢阻肺组更为显著(P0.05)。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组6个月内平均每人发生急性加重次数(1.47±0.85次);高于慢阻肺组患者(1.06±0.54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阻肺患者中合并支气管扩张者较为常见,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更为明显,发生急性加重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清炎症因子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疾病活动状态分为两组,观察组(急性加重期)及对照组(稳定期)。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慢阻肺患者86例,其中观察组46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924,P=0.004);观察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93,P=0.003)。观察组患者FEV_1值、FEV_1/FVC值及FEV_1%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TNF-α水平与FEV_1呈现显著负相关(r=-0.440,P=0.002);观察组血清IL-10水平与FEV_1呈现显著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629,P0.001)。结论血清炎症因子与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密切相关,可用以辅助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戒烟干预对不同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以及急性加重次数的影响,期为临床治疗慢阻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呼吸内科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26例慢阻肺患者,根据是否戒烟和接受治疗前1年急性加重次数分为4组,采用不同方案的干预手段。然后对4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比较1年后患者症状评分、FEV1以及急性加重次数。结果1年后,戒烟干预低风险组临床症状评分变化量为(2.11±0.32)分,与对照低风险组(1.28±0.51)分相比有明显改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3.215,P=0.0040.05)。两者FEV1相比,有显著差异(0.16±0.11比0.50±0.04,t=3.268,P=0.0030.05)。戒烟干预低风险组的急性加重次数也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t=5.364,P=0.0020.05);戒烟干预高风险组临床症状评分变化量为(2.77±0.29)分,与对照高风险组的(1.28±0.51)分相比有明显改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3.641,P=0.0050.05)。两者FEV1相比,有显著差异(0.04±0.07比0.12±0.11,t=2.952,P=0.0060.05)。干预高风险组的急性加重次数也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t=3.695,P=0.0050.05)。结论戒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吸烟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其FEV1下降,降低急性加重次数。随访及戒烟干预对吸烟的高风险慢阻肺患者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其急性加重风险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对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治疗疗效的观察。方法本研究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稳定期C级和D级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GERDQ量表)问卷测试结果分组,无胃食管反流的患者不给予奥美拉唑(A组,50例),有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分为2组,一组给予奥美拉唑口服(B1组,36例),另一组患者不给予奥美拉唑(B2组,38例),3组患者每2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每次随访记录GERDQ量表问卷及慢阻肺评估测试(CAT)问卷、测定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测定痰液IL-1β、IL-6、IL-8、TNF-α、GM-CSF浓度,记录6月内急性加重次数。结果 B2组患者6月内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多于A组、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B1、B2组患者GERDQ问卷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自2月以后的随访期内A组、B1组患者GERDQ问卷评分均明显低于B2组(P0.05)。随访6个月后,B2组与A组、B1组相比较,CAT评分、FEV_1、6分钟步行距离、痰液IL-1β、IL-6、IL-8、TNF-α、GM-CSF等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1组相比较,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奥美拉唑可能通过减轻胃食管反流、降低痰液IL-1β、IL-6、IL-8、TNF-α、GM-CSF浓度,从而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次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医院-家庭延续管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未来风险的影响,以期延缓病程的进展。方法募集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确诊慢阻肺患者85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出院健康指导,观察组采用医院-家庭延续护理方案进行指导,分别于患者出院当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慢阻肺评估测试(CAT)问卷调查,同时随访12个月中急性加重及再次住院次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出院当天、1周、1个月、3个月观察组CAT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观察组CAT评分(19.31±3.84)显著低于对照组(22.51±3.55)(P0.05),12个月观察组CAT评分(19.38±3.44)显著低于对照组(23.23±4.71)(P0.05)。观察组患者年平均急性加重次数(0.12±0.40)显著低于对照组(0.35±0.61)(P0.05),观察组患者年平均再入院次数(0.10±0.30)显著低于对照组(0.19±0.39)(P0.05)。结论医院-家庭延续护理可降低慢阻肺患者的未来风险,延缓慢阻肺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94例慢阻肺患者,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38例,稳定期患者56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行体检的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CD16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使用肺功能仪检测肺通气和弥散功能指标,比较3组间各指标差异性,并分析慢阻肺患者血清sCD163水平与炎性因子及肺通气和弥散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加重期组患者血清sCD163、TNF-α及I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期组患者血清sCD163、TNF-α及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加重期组患者FEV_1%预计值、FEV_1/FVC及DLCO%预计值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期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期组患者FEV_1%预计值、FEV_1/FVC及DLCO%预计值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组患者血清sCD163水平与炎性因子TNF-α、IL-6呈正相关(P0.05),与肺通气和弥散功能指标FEV_1%预计值、FEV_1/FVC、DLCO%预计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慢阻肺患者血清sCD163水平升高,并与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及肺功能下降有关,可作为评价慢阻肺的潜在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前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病情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55例COPD患者,其中34例急性加重期患者为观察组,21例稳定期患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血液样本,常规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技术检测PCT,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CT、CRP水平.观察组在用抗生素前留取痰液样本进行痰培养.比较观察组痰培养阳性与痰培养阴性患者血清PCT及CRP水平.对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急性加重次数及距离第1次急性加重的天数进行随访;对急性加重次数及距离第1次急性加重的天数与PCT及CRP的水平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比较第1次急性加重在3个月内与3个月外患者的血清PCT及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PCT及CRP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68,-5.309;P值分别为0.000,0.000);观察组痰培养阳性与痰培养阴性的患者PCT及CRP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46,-0.131;P值分别为0.885,0.896);观察组治愈出院后1年内急性加重的次数与CRP及PC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6、0.376,P值分别为0.011,0.034);出院后距离下次急性加重的天数与CRP的水平呈负相关(r=-0.502,P=0.006),而与PCT没有显著相关性(r =-0.130,P=0.500).此外,第一次急性加重在出院后3个月内的患者的CRP的水平高于3个月以外的急性加重的患者(t =2.368,P=0.024),而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2,P=0.698).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增强.标记物的水平与临床预后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标记物的测定对于COPD的理解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煤工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1年再次急性加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煤工尘肺合并慢阻肺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在出院后12个月调查其急性加重情况。并根据其是否急性加重分为对照组及急性加重组,并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 共入选220例患者,随访12个月82例患者出现急性加重;随访12个月与煤工尘肺合并慢阻肺急性加重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病程、过去1年是否出现频繁急性加重、生存质量评分(CAT)、FVC及FEV1、咳嗽、咳痰评分(P<0.05);过去1年出现频发急性加重(OR=3.932,95CI:1.931~8.008)、病程≥10年(OR=1.589,95CI:1.367~1.946)、CAT积分≥10分(OR=1.004,95CI:1.001~1.007)以及低FVC值(OR=0.626,95CI:0.398~0.985)是煤工尘肺合并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临床中若能够早识别影响煤工尘肺合并慢阻肺再次急性加重的因素并重视这些因素,有望能够减少煤工尘肺合并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院外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2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联合院外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心功能指标及急性发作次数、总住院天数、总医疗费用、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动脉血氧分压(Pa 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a CO_2低于对照组,Pa O_2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_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EV_1、FEV_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T)、右心室Te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6MWT长于对照组,右心室Te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急性发作次数、总住院天数、总医疗费用、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急性发作次数、总住院天数及总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外无创呼吸机有助于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心、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总治疗费用较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评价营养不良对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6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营养不良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肺功能以及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检验;并对BMI与FEV1/FVC%、住院天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死亡率、肺功能和住院天数之间均有明显差异。另外BMI与FEV1/FVC%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而与住院天数则有负相关性。结论营养不良是导致慢阻肺患者死亡率增加以及肺功能下降的一个独立的肺外因素,且营养不良直接影响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康复时间,从而延长患者的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