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做好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献血不同阶段,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心理反应,有针对性通过宣传招募、捐献前、中、后三个阶段实施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可有效的缓解献血者的紧张心理,减少献血反应.结论 加强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能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实现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2.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并对比观察了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前1年初次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1年的同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献血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无偿献血的重复率,也有利于动员人群更多地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3.
张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92-393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者的基本情况,成为固定献血的可行性。方法使用血站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随机抽查初次献血后三年之内没有献血的献血者2100人进行电话调查。结果实际调查1325人,忘记再次献血时间、没时间再次献血和献血开放时间不合适是影响再次献血的主要原因。献血者再次献血836人,乐意再次献血并定期献血的607人,占再次献血人数的72.61%。结论初次献血后的献血者再招募可行,血站在重视新献血者招募的同时,应加强献血者固定队伍和召回,实行到期提醒服务,扩大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献血过程的献血反应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300例于2013年1月-7月在本站进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调查和分析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6例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占全部献血者的2%,3例献血者分别在献血前、中、后发生献血反应,各占16.7%,3例因心理原因造成献血反应,占33.3%。医务人员及时对出现献血反应的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献血反应得到缓解并消失。结论初次献血者容易出现献血反应,引发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医务人员应该及时掌握和明确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并在献血者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的献血量分布和献血次数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并整理成都市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无偿献血者的献血量以及献血次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次献血献200mL的比例最高,为36.47%;再次献血者单次献400mL的比例高于初次献血者.结论:无偿献血人群中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重复献血者和多次献血者的献血量有所上升,做好献血者招募和宣传工作,增加多次献血者参加献血,提高固定献血者人数,有助于提高血液采集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特性,为肇庆地区保留再次献血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肇庆市中心血站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选取2018年1—12月在本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初次献血者24个月内再次献血者4216例(初次献血组)和重复献血者24个月内再次献血者7118例(重复献血组).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初次与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例有差异,前者发生献血反应率较高,现分析如下。 1临床体会 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据分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初次献血者对血液生理知识、献血常识了解不够,对献血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②初次献血者因为没有献血体验,对献血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在心理和生理上耐受性较差。而重复献血者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全血采集中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降低其反应率。方法选择2014年全血采集中随机抽取700例初次献血者分组进行研究,对两组献血反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血采集中护理干预组献血反应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结论全血采集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能保障无偿献血者身心健康,对无偿献血事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瑞安市初次献血者与重复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瑞安市血站无偿献血并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初次献血组161例和重复献血组37例,对比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献血者男女比例、献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献血者睡眠时间、饮食及心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献血者年龄、献血时血糖水平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重复献血者高,可能与睡眠时间不足、心理紧张及饮食习惯改变有关。采血人员在献血工作中应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让献血者充分了解献血过程,并提高采血技术及水平,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调查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情况,为进一步制定和调整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统计2017~2019年在本站参加无偿献血的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性别、单次献血量、献血反应发生情况、采血不足量比例以及初检及复检的合格率并作比较.结果 重复献血者在性别、单次献血400ml比例、献血反应发生率、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献血宣传教育策略,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方法设置调查表,对2011年8月参加献血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初次献血者中,非医务人员对10项内容的知晓率为0~50%;医务人员对其中7项知晓率为88%~100%,另3项的知晓率仅在20%左右。再次献血者知晓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血站应注重人员培训,改善献血环境,加强对初次献血者、非医务人员献血者安全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河池市无偿献血情况,了解其规律,指导无偿献血工作开展,为献血招募策略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河池市2013年~2018年献不同献血量的初次、重复献血人次及其血液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013年~2018年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3.8%,初次献血总不合格率为5.3%、重复献血总不合格率为2.0%,二者比较χ2为1064.75(P <0.05);2013年~2018年200、300、400 mL初次献血检测不合格合计、重复献血检测不合格合计、总检测不合格合计的χ2分别为192.43、23.05、25.97,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3年~2018年血液检测不合格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2018年,献200 mL率逐年显著下降,献300 mL、400 mL率逐年上升,初次、重复献血人群献400、300、200 mL比例分别为0.8∶1∶0.2、2.6∶1∶0.1,前者以300 mL为主而后者以400 mL为主;河池市近6年无偿献血人次总体变化不大,略呈下滑趋势。重复献血人次合计占总献血人次的46.1%,低于初次献血人次53.9%的比列,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重复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为低危献血人群,采供血机构应加大固定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不同献血量的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支持认为选择高血量献血的献血者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而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应该相对较低的观点;通过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市民越来越接受高血量献血;重复献血者较初次献血者更能接受高血量献血;政府应出台各种献血者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适龄公民积极献血,血站在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地保障献血者及其亲属的优先用血权,鼓励更多献血者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并探讨其对固定献血者队伍建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站的22112例初次献血者记为研究组,另选取21182例初次献血者记为对照组。对照组为建立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前,仅采用常规的献血者护理模式,研究组则为建立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之后,严格按照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进行献血者护理,比较两组初次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队伍的比例。结果:建立了采血前、采血中和采血后的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并按照该指标进行护理的研究组初次献血者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的转化率为7.4%高于对照组的5.2%(χ2=88.487,P0.05),差异显著。结论:建立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有助于提高初次献血转化为固定献血者的转化率,对于固定献血者队伍的建立,缓解临床血液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增强了无偿献血意识,并积极地参与其中.加强无偿献血前的护理可保障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在无进行献血前护理的前提下,献血者怀着矛盾的心理容易导致晕厥等献血反应.针对不同个体进行献血前多方位的护理,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障无偿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了心理状态有利于对个体作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机将无偿献血者进行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施护,即首次再次献血紧张度、献血过程中最担心出现情况、献血前宣教及心理护理、献血过程中查体服务、献血后观察等。结果即将献血的100例无偿献血者普遍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其中初次献血72例中很紧张占22.22%(16/72)、有点紧张占77.78%(56/72)、72例中无一例不紧张;经常献血者28例中无1例很紧张,有点紧张占12.07%(7/28)、不紧张占75.00%(21/28)。初次献血与经常献血者很紧张、有点紧张、不紧张两组对比有十分显著意义(Pall〈0.01);问卷100位无偿献血者献血会很痛占33.00%、会昏厥占18.00%、会影响工作占49.00%,但昏厥、因献血影响工作竟无一例发生。结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施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关飞舜  吴岚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4):257-259
目的 探讨献血服务质量关键性指标对固定献血者保留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广州血液中心的12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60例)与实验组(60例).参照组初次献血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关键性指标护理,观察两组的固定献血者转化成功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及护理满意评分.结...  相似文献   

17.
齐虹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76-276
目的 分析护理心理学在机采血小板献血前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的仔细观察,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献血的情绪及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 针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运用正确科学的护理心理学知识可以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身心健康,保证血液质量,保留住血源,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的壮大.  相似文献   

18.
张雯 《黑龙江医药》2023,(5):1237-1240
目的:探讨图文沟通模式下的科学宣教护理在初次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2年7月于我站行初次献血的献血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图文沟通模式下的科学宣教护理,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知识、心理感受、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献血知识认知率(98.00%)高于对照组(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理感受中的献血认知、情绪状态及献血感知维度评分分别为(9.65±2.11)分、(22.65±4.18)分、(15.17±3.1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2±1.42)分、(18.60±4.11)分、(11.62±2.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6.40%),护理满意度(98.40%)高于对照组(93.60%),P<0.05。结论:图文沟通模式下的科学宣教护理能够提升初次献血者的献血知识认知,改善其心理感受,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接收的10642例初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21例)和观察组(53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情绪情况和献血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HC-SF)成人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的积极健康情绪,有助于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献血工作的良好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厦门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的情况,探讨如何减少因ALT不合格而导致的血液报废.方法 对2008~2012年5年间厦门市无偿献血者标本ALT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008~2012年厦门市无偿献血者标本ALT总体不合格率为0.43%,不合格率近年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P<0.001),从2008年高达0.94%下降到2012年仅为0.04%,低于文献报道的其他地区.18~25岁年龄组ALT不合格率最高(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01);初次献血者高于多次献血者(P<0.001).结论 加强献血前征询和教育,选择稳定、低危的献血者,同时加强献血前ALT快速筛查及质控,可有效降低因ALT不合格而导致的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