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外科手术,研究组则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对照组为(139.32±22.31)mL,研究组为(81.06±17.16)mL;手术时间:对照组为(104.59±22.46)min,研究组为(78.27±15.82)min;平均住院天数:对照组为(18.3±2.6)d,研究组为(8.7±2.2)d;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达26.7%(16/60),研究组为3.3%(2/60).对比两组患者各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方案相比于传统手术更具有更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25例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何利平,潘秀珍,郑松龄,伍璇华关键词:内镜粘膜切除术,早期消化道癌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是由日本学者[1]根据内镜息肉切除技术及内镜粘膜注射技术发...  相似文献   

3.
胃镜下粘膜切除术诊治高发区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胃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诊治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1月至2008年11月胃镜下行EMR治疗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碘染色后病变粘膜呈淡染区或不着色区患者67例,单纯活检病理发现早期癌6例,EMR组织标本证实为癌者9例。单纯活检癌检出率8.95%,EMR组织癌检出率13.34%;单纯活检病理与EMR组织病理对照相符者46例,占70.15%,不相符者占29.85%。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内镜随访1-3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MR操作简单、安全,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5.
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杨建民 《重庆医学》2003,32(9):1178-1180
随着内镜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 ,已使消化道表浅、微小肿瘤的检出成为可能。对这些肿瘤外科切除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 ,绝大多数病变并没有癌的转移。日益增多的研究证实 ,对这些局限性肿瘤用内镜进行局部处理可获得治愈[1~ 5]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 ,EMR)系由日本内镜医师于 1987年首先开始应用 ,主要用于消化道平坦型和息肉样型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这一技术作为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的重要进展 ,由于方法简便 ,创伤性小 ,并发症少 ,疗效可靠 ,10多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 ,EMR在日本已成为消化道早期粘…  相似文献   

6.
内镜粘膜切除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在我国开展外科和放射治疗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努力钻研,使食管癌治疗技术在全国范围迅速普及和提高。挽救了大批食管癌病人生命或延长了生存时间。但目前的问题仍然是就诊病人几乎全部是中晚期。食管切除和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在25%和10%左右,不能令人乐观。人们期待着痛苦小,效果好的治疗方法诞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试验组开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上消化道局灶性隆起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术后治疗。方法对2010年1月至今我科就诊的85例上消化道局灶性隆起病变患者进行内镜粘膜切除术,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病理结果、术后治疗方案等。结果 85例上消化道局灶性隆起病变中包括炎性息肉26例,腺瘤21例,早期癌2例,平滑肌瘤36例,均经内镜粘膜切除术完整切除,术后予禁食、抑酸、止血治疗,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仅1例早期食管癌半年后原位复发,再次行内镜粘膜切除术后未再复发。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局灶性隆起病变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最早是由1973年Dyhle^[1]等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1984年多田正弘脚等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诊治早期胃癌,并将之命名为“剥脱活检术(Strip Biopsy)”,又称“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切除胃肠道息肉和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本文采用高频电和其它不同方法对胃肠道息肉和癌前病变切除和切割。结果:对小的扁平息肉用高频电灼除或热活检安全有效。一次的灼除达100%。圈套适应胃结肠有蒂息肉。对大的有蒂或分叶状息肉需分次圈套切除,圈套和烧灼或热活检结合可避免肠穿孔发生。双胃镜代替双腔治疗胃镜行粘膜切除胃内平坦和扁平隆起性非典型增生灶操作容易,病灶切除彻底。息肉切除后常于局部形成溃疡,术后应常规给予酸抑制剂和粘膜保护剂治疗。结论:内镜-高频电是切除胃肠道有蒂和无蒂息肉的有效方法,粘膜染色后,双胃镜行粘膜和术治疗胃内癌前病变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粘膜剥切术是在摘除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切除消化道隆起性病灶。除了能获得全瘤作病理检查进行确诊外,对癌前期病变和局限于粘膜层的早期癌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自2005年4月以来,我院采用内镜下粘膜剥切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及平坦性粘膜病变60余例,未发生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效果满意。现将护理及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粘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及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普通内镜发现,超声内镜(EUS)诊断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71例,其中食管38例,胃22例,十二指肠球部6例,十二指肠降部5例,分别行直接套切、粘膜切除、针状刀剥离切除、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71例中60例内镜治疗均获得完全切除,5例囊肿开创引流后治愈,6例静脉瘤未作处理。6例术后1周内出现轻度胸骨后疼痛外,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4周复查胃镜,并随访1~12个月不等,未见复发或远期并发症。结论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最早是由1973年Dyhle[1]等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1984年多田正弘[2]等首次将该  相似文献   

14.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行内镜下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胃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共计106例。收集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病灶大小及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手术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1.8 ± 1.0)cm,病灶完全切除率95.3%(101/106),其中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完全切除病灶34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完全切除病灶67例。EMR平均手术时间(37.2 ± 5.4)min,ESD平均手术时间(70.3 ± 9.1)min。术后病理结果为6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分化型癌,4例未分化型癌。并发症发生率4.7%(5/106),3例术中出血,1例术中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经积极的内镜治疗效果良好。平均随访时间(29.5 ± 9.0)个月,复发率2.8%(3/106),均经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完全切除。结论: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邱枫  金小越 《新疆医学》2006,36(3):35-39
在日本,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已被认为是治疗胃粘膜肿瘤的标准方法。在作者的专科里,已采用金属夹预防和处理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相关的并发症。在当前的研究里,要说明的是一种新的技术“圈-夹法”:即用金属夹和一个可分离圈套装置闭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后的大粘膜缺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目前仍多采用内镜检查诊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31例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23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食管鳞状上皮中等不典型增生行EMR,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2004~2007年问共55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2)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3)随访:本组55例中,19例原位癌和1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行内镜下活检,其中有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1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粘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干预食管癌的发生实现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共聚焦内镜检查的上消化道正常粘膜表现.方法 应用PENTEX ISC-1000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先对受检者行全面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静脉注射10%的荧光素钠6ml后对正常粘膜部位进行共聚焦扫查,对采集的共聚焦图像作描述性分析.结果 扫查部位共39个(十二指肠7个,胃窦9个,胃体和胃底共14个,贲门4个,食管5个).采集共聚焦图像643帧,可识别组织和细胞的图像共457帧,占71.1%.共聚焦内镜可以清晰地观察粘膜浅层的显微结构,上消化道不同部位粘膜的显微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结论 共聚焦内镜能够清晰显示出上消化道粘膜的组织和细胞形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目前仍多采用内镜检查诊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31例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23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食管鳞状上皮中等不典型增生行EMR,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2004~2007年间共55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2)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3)随访:本组55例中,19例原位癌和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行内镜下活检,其中有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粘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干预食管癌的发生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