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原低氧对青少年最大氧供给和氧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对青少年最大氧耗量(VO2max)、最大氧供给量(DO2max)及氧利用的影响。方法:对三个不同海拔高度(2 260m,3 417m,4 300m)各15例健康青少年的氧动力学指标进行测试。用自行车负荷递增法直接测VO2max等气体交换指标;耳氧仪同步记录氧饱和度(SO2);心阻抗法测定最大心指数(CImax)。结果:血红蛋白浓度(Hb)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P<0.05);VO2max、DO2max、CImax和SO2均随海拔升高而下降(P<0.05);三个海拔高度的最大氧摄取率(ERO2)无明显变化;VO2max和DO2max在三个海拔高度及总体样本中均呈显著直线相关(r=0.77、0.71、0.72、0.98,P<0.05)。结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VO2max、DO2max逐渐下降。高原青少年VO2max降低的原因为DO2max不足,而非氧利用障碍;CImax和SO2的下降是DO2max不足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VO2max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不同强度劳动时的心输出量测定及其与氧耗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用二氧化碳重复呼吸法测定了12名健康男青年安静和不同劳动负荷的心输出量.安静心输出量为5.08±0.55L/min.劳动中的心输出量与?o_2呈线性相关,心输出量(L/min)=6.311?o_2(L/min)+3.1997.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青少年无氧代谢阈值(AT)的影响,本实验采用气体交换法,分别测定了移居海拔2260M,3417M和4280M高度的13-16岁男生的AT值,并同步测定了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和心输出量(CO),分析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AT值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以氧耗量表示,分别为27.44±6.50、22.88±5.38和16.95±5.97ml/min/kg。AT值的降低与SaO_2和CO的降低呈正相关。提示SaO_2和CO是影响AT值的重要因素。研究证明,长期移居高海拔的青少年其AT值低于平原值,海拔越高其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海拔3680m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及血氧饱和度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海拔3680m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AKV*O2)和氧脉搏(O2/HR)及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方法受试者坐于踏车功率计上,以60rpm连续蹬车,每3min递增25W,蹬车至极量点时停止,记录每个量极负荷最后5s的心率(HR),测定每个量极负荷最后半分钟的O2和CO2含量及SaO2,计算O2和O2/HR.结果HR在100~170*min-1时,O2随HR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106.4208-0.1928x,γ=0.9936,P<0.01);HR为100~130*min-1时,O2/HR也随HR的增加而增加;HR增加到140~170*min-1时,O2/HR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SaO2亦随HR的增加而减少.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增加了人体生理负荷,致使人体在高原的劳动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54名男受试者(20.3±1.8岁)分别完成了亚极量踏阶运动。用Shephard,Margaria和汪济民的计算公式及Maritz的回归方程法,根据亚极量踏阶运动的心率(HR)和氧耗量(Vo_2)间接估计出最大摄氧量(Vo_(2max))。三种计算公式估计的Vo_(2max)与回归方程法估计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汪济民计算式估计的Vo_(2max)更接近回归方程法的估计值。预测Vo_(2max)的亚极量运动的适宜运动强度为70~80%Vo_(2max)。另外,我们还导出由体重和踏阶速度(阶高40cm)推算Vo_2的公式,Vo_2(L/min)=0.02715体重(Kg)+0.01143踏阶速度(次/min)—1.1207。  相似文献   

6.
测定最大摄氧量(Vo_(2max))的直接法通常要求每个受试者连续完成递增强度的运动直至衰竭。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衰竭性运动太疲劳,受试者不愿意接受。本研究用跑步机间断性递增强度的运动直接测定了23名男青年的(Vo_(2max))。判断(Vo_(2max))的指征如下:呼吸商达1.15或以上;心率(HR)190次/min左右;在逐渐递增强度的运动中,(Vo_2和心率达到稳定状态。平均(Vo_(2max))为3.081±0.517 L/min(51.4±6.7ml/kg/min)。同一受试者一周内两次(Vo_(2max))测定值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间断性递增运动的方法直接测定(Vo_(2max))。  相似文献   

7.
不同定量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对推算最大累积氧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定量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对推算最大累积氧亏(MAOD)的影响。方法:以15名体育系健康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位受试者均接受一次VO2max测试、5次不同强度(25%、40%、55%、70%、85%VO2max)定量负荷运动、一次2~3min强度为120%VO2max的超大强度运动测试。结果:当定量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少于4min时,VO2-运动强度回归曲线斜率、ETED、MAOD均与Medbo确定的10min持续时间所获值差异显著(P<0.01),而持续时间在4min以上时,虽然各值小于10min持续时间所获值,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定量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少于4min会降低MAOD值,为简化实验过程,可将运动持续时间缩短到4~6min。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高海拔地区(5 200 m)利用氧烛建立富氧室观察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移居青年血氧饱和度(SaO2)及心率(HR)的影响。为防治高原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减少高原移居者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寻觅新的方法和途径。方法选择驻守在海拔5 200 m以上地区1年、经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测拟诊为肺动脉高压的8名受试者在该海拔夜间睡眠时,分别监测常氧和富氧(氧浓度为24%~25%)条件下的SaO2和HR。结果富氧较常氧条件下SaO2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富氧较常氧下HR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用氧烛制作富氧室可显著改善低氧环境条件下肺的氧合效率、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从而使人体缺氧状态得以充分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模拟不同海拔高原环境下完成氦氧潜水对潜水员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4名潜水员于高、低压舱内,模拟海拔3000 m环境下潜水30 m停留60 min,连续2 d;4000 m环境下潜水30 m停留60 min,连续2 d;5200 m境下潜水30 m停留60 min,1 d;5200 m环境下潜水50 m停留60 min,1 d;整个实验于密闭高、低压舱内连续完成,共9 d.于潜水员进舱前、第1次潜水前、第2次、第4次潜水后、第5次潜水前、第6次潜水后及出舱后分别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含量.结果 外周血5-HT含量先缓慢升高,在经历海拔3000 m潜水30 m 2 d、4000 m潜水30 m 2 d后达到最高值[(3.24±0.66) μg/L],之后下降,至5200 m第2次潜水(30 m、50 m各1次)后降至最低值[(2.50±1.18) μg/L],其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变化基本与5-HT一致;外周血NE含量首先下降,在经历3000 m潜水30 m 2次后开始升高,再次经历4000 m2次潜水后达到最高值,之后持续下降,直至出舱后达到最低值,其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拟高海拔潜水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程度处于应激反应的警觉期及抵抗期,尚在生理调节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 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 ,HBOP)对急性高海拔暴露人体最大摄氧量( 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max )和台阶试验指数的影响。方法第1天,8名被试者在海平面高度(简称“海平”)连续做登台阶运动5 min,台阶高30 cm,频率25次/min,节拍器控制节奏。测安静状态和恢复期的心率、血氧饱和度( SaO2)、呼出气末端CO2量,以及运动时心率、SaO2,所测值为海平对照值。第2天,行4000 m急性暴露并做与第1天同样的登台阶运动,所测值为4000 m对照值。第3~9天进行HBOP,1次/d,90 min/次,在第3、5、7次HBOP结束0.5 h后行4000 m急性暴露并做与第1天同样的登台阶运动,试验结束后返回海平。根据心率推算出VO2max和台阶试验指数。结果(1) HBOP第7次试验结束后即刻心率[(158.82±9.08)次/min],与4000 m对照值[(167.58±7.63)次/min]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BOP第7次试验结束后即刻台阶试验指数(46.41±7.30)与4000 m对照值(45.36±4.70)、HBOP第5次试验结束后即刻(45.66±4.75)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OP 第7次试验结束后即刻VO2max[(46.41±7.30)ml/(kg· min)],与4000 m对照值[(42.30±4.59)ml/(kg· min)]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静状态下 SaO2,HBOP 第7次后为(82.25±3.37)%,与4000 m 对照值[(79.00±5.58)%]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即刻SaO2,HBOP 第5次[(76.50±4.17)%]、第7次[(76.25±4.60)%]与4000 m对照值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P后行急性高海拔暴露,人体VO2max和台阶试验指数增加,运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1.
吸液态氧对高原移居青年氧耗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在高原吸入液态氧对移居青年氧耗量的影响。方法 :将进驻海拔 370 0m半年的 4 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0人。对照组用EGM型踏车功量计做坐位踏车运动 ,初始负荷功率 2 5W ,每 3min递增 5 0W ,以 6 0r/min连续踏车直至力竭。实验组在运动前 10min开始用面罩吸液态氧 ,每分钟吸入量为 4L ,在踏车运动中全程吸氧 ,踏车方式同对照组。结果 :心率在 10 0~ 170 /min时 ,两组氧耗量随心率增加而呈线性增加 (P <0 .0 1)。结论 :在高原运动时吸液态氧能提高移居青年心脏作功效率和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提高室内氧浓度和氧分压,在海拔2260m地区采用膜富氧装置建立了富氧室,使局部小环境氧浓度和氧分压基本接近海平面,可用于高原特殊人员防止高山缺氧反应。并应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和光密度扫描对富氧室外和进富氧室内24名受试者进行了血清乳酸脱氨酶同工酶(简称SLDH)活性和酶谱的观测。结果表明:在富氧室内二周SLDH酶活力低于富氧室外。SLDH同工酶谱均呈现5条区带,各亚基百分含量基本接近平原地区居住人群的含量。认为使用膜富氧装置后机体在富氧室内增氧后可以达到常氧环境的获氧水平,机体缺氧状态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脑组织损伤的特点。方法:将240只雄性Wistax大鼠建立高原(海拔3800m)与兰州地区(海拔1517m)严重烧伤动物模型(TBSA30%,Ⅲ度),并随机分为延迟、即时复苏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并应用HE染色与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脑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高原严重烧伤后早期脑水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伤后24h达峰值。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显示:延迟复苏组脑损伤后24h达高峰,7d尚未恢复。结论: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脑组织损伤改变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富氧室对高原移居者睡眠前后血氧饱和度 (SaO2 )的影响。方法 :在海拔370 0m建立富氧室 ,12名移居高原 30天的健康青年入室休息和睡眠 10h ,观察受试者睡眠前后SaO2 的变化及出室后 4h内SaO2 的改变 ,并与常氧组比较。结果 :富氧组入室 1h后SaO2 明显升高 [(90 .17± 3.38) % ,(94± 2 .17) % ,P <0 .0 1],第二日晨起安静时SaO2 较睡眠前增高 2 .33% ,差别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受试者出室后 1h、2h、3h的SaO2 依次为 (95 .5± 1.0 0 ) % ,(93.83±1.6 4) % ,(93± 2 .17) % ,与常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结论 :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可明显改善移居者睡眠前后的SaO2 ,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溶栓胶囊对急速进入高原人群血氧饱和度(SaO2)的影响,了解药物对急性高原缺氧的预防效果。方法将330名进藏新兵按双盲法随机分为三组,溶栓胶囊组110名设为A组,进入高原前后7 d口服溶栓胶囊;红景天组110名设为B组,进藏前后7天服用红景天胶囊;医用淀粉胶囊组110名设为C组,进入高原前后7 d口服医用淀粉胶囊;测定进藏前后SaO2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溶栓胶囊和红景天胶囊均能够提高进藏人群的SaO2,与医用淀粉胶囊组的SaO2存在明显差异,但均不能达到进藏前水平。结论溶栓胶囊可适当提高进入高原人群的SaO2,从而发挥预防急性高原缺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resent study blood T(1) was determined as a function of hematocrit and oxygen saturation. T(1) showed a significant linear dependency on both of these parameters. In addition, oxygen dissolved in blood plasma in hyperoxygenated blood resulted in relaxation enhancement, comparable in size to that due to the change in oxygenation state of hemoglobin. As blood T(1) is a key factor for quantification of flow with arterial spin labeling methods, the influence of T(1) variation in the physiological range of hematocrit and oxygen saturation to flow determina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