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以1%麻黄素和1%地卡因喷鼻腔及鼻咽部3次,充分麻醉和收敛鼻咽粘膜后,以30°鼻内窥镜观察咽鼓管口,吸除管口分泌物,将导管置入咽鼓管口,先向管内注入空气数次后注入地塞米松5mg,以空针推入少量空气后,再将全部药液注入鼓室。结果:275耳中治愈253耳,好转16例,无效6耳;治愈率9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较好疗效,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中相关蛋白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探讨具有活性的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为人工合成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杂色豚鼠35只活杀断头,生理盐水冲洗咽鼓管,收集冲洗液。应用氯仿/甲醇萃取分离为磷脂和蛋白部分,蛋白部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各组分采用可控闭泡式表面张力测定仪进行体外表面活性测定。并将活性组分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初步分析。结果亲水性蛋白质经HPLC分离,得到A、B两个组分,测表面活性,A、B组分γmax、γmin明显小于生理盐水,S明显大于生理盐水;而将A、B组分分别与磷脂组合,则其γmax、γmin、S均与原液无明显差异。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A组分仅一种蛋白,分子量为61.8kD,而B组分蛋白分别由17.5kD、55.5kD、67kD组成。结论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中有一种分子量为61.8kD的亲水蛋白质发挥着重要的降低表面张力的活性作用,同时对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单分子膜的稳定性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eustachian tube surfactant,ETS)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barotitis media,BM)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经低压舱上升实验建立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动物模型。成功建模豚鼠30只,于建模后的第1天,左侧中耳内注入1ml人工ETS治疗,右侧对照注1ml生理盐水。结果 1wk后观察鼓膜状况、鼓室渗出、听阈恢复,人工ETS组明显好转(P<0.05)。结论 人工ETS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炎性疾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主要因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因素所致[1].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有效成分。方法杂色豚鼠15只,活杀断头暴露咽鼓管咽口,生理盐水冲洗咽鼓管,每次0.1ml,反复10次。冲洗液标本分为两组(原液组和备份组),每组5份。备份组给予二倍体积的氯仿/甲醇(2:1,V/V)混合液,进行磷脂和蛋白的分离、提取和预处理。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研制的可控闭泡式表面张力测定仪进行活性测试,由可读显微镜和计算机算出最大表面张力(γmax)、最小表面张力(γmax)及稳定系数(S)。结果生理盐水组γmax、γmin均为最大,而S最小;原液组γmax、γmin最小,S大于生理盐水组但低于蛋白组和磷酯组;磷脂组γmax、γmin介于原液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与原液组接近;蛋白组γmax接近盐水组,γmin仅略大于原液组,S明显大于其它组。结论豚鼠咽鼓管内确有表面活性物质存在和作用,蛋白和磷脂协同作用形成了降低表面张力的活性特性。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在其中不仅起着促进稳定的协同作用,同时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中耳气压性损伤是空军和潜艇部队人员较常见的疾患,也是引起飞机乘客不适的主要原因。当大气压力变化时,由于咽鼓管不能及时开放,造成鼓室内外压力差大,就会引起中耳气压性损伤。随着人耳咽鼓管存在表面活性物质的提出和证实,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中耳气压性损伤同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快速免疫疗法对继发航空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对68例花粉症继发航空性中耳炎飞行员实施快速免疫疗法,通过咽鼓管咽口检查、细胞学检查、鼓室压图检测和各种临床症状发生率统计,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后变应原反应强度明显减弱,咽鼓管咽口分泌物中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反应强度明显降低,咽鼓管咽口形态多转为正常,耳鼓室压图异常程度明显下降,咽鼓管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快速免疫疗法治疗花粉症并继发航空性中耳炎有明显疗效,能有效地减少航空性中耳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Nbn基因对生后小鼠海马颗粒细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神经特异性Nbn基因敲除(Nbn-CNS-Del)组和对照(Nbn-CNS-Ctr)组小鼠海马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Nbn在生后小鼠海马颗粒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光镜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体视学方法对生后(postnatal day,P)7、14、21d的Nbn-CNS-Del组和Nbn-CNS-Ctr组小鼠海马颗粒细胞进行系统的形态学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 P7~P21d,Nbu-CNS-Ctr小鼠海马颗粒细胞层颗粒细胞均呈"C"形结构,截面面积逐渐增加,伴有颗粒细胞胞体的逐渐增大;颗粒细胞层内臂细胞的发育在P7d左右出现,P7~P14d变化最明显.Nbn-CNS-Del组PT~P21d海马颗粒细胞层的颗粒细胞的"C"形结构在绝大多数组织标本上都可以观察到,但分布较松散;Nbn-CNS-Del组小鼠海马颗粒细胞层发育比Nbn-CNS-Ctr组明显滞后,各时间段的截面面积均减小(P<0.01),NEUN染色阳性的海马颗粒细胞面数密度值在各时间段均有差异.结论 DNA损伤修复基因Nbn是小鼠海马颗粒细胞发育的一个重要基因,影响小鼠海马颗粒细胞层的发育与成熟.  相似文献   

9.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有效成分。杂色豚鼠15只,活杀断头暴露咽鼓管咽口,生理盐水冲洗咽鼓管,每次0.1ml,反复10次,冲洗液标本分为两组,每组5份。备份给予二倍体积的氯仿/甲醇混合液,进行磷脂和蛋白的分离,提取和预处理。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研制的可控闭泡式表面张力测定仪进行活性测试,由可读显微镜和计算机算出最大表面张力,最小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招飞体检中轻度上颌窦炎声导抗检测咽鼓管功能是否符合招飞标准。方法对42名招飞体检中轻度上颌窦炎的学生和42名招飞体检中正常学生行鼓室声导抗测试,对比结果。结果轻度上颌窦炎的患者中咽鼓管功能异常率为53.6%,鼓室导抗图异常率为52.4%,与正常学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轻度上颌窦炎易引起咽鼓管功能的改变,咽鼓管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正常学生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1.
用光通量测定法判定耳咽管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判定耳咽管功能的简便可靠手段。方法设对照组10名,轻度和重度航空性中耳炎患者各10名,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患者10名,渗出性中耳炎患者11名。利用超微弱光探测技术,测定通过耳咽管的光通量,以确定耳咽管功能。并与低压舱检查和声阻抗试验相比较。结果耳咽管的开闭状态直接影响光通量;中耳炎患者的光通量明显地低于正常人;根据设想的数学模型,探讨了耳咽管开闭功能参数的计算方法。结论耳咽管功能的光通量测定方法灵敏、迅速和客观,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判定手段。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stent placement in the cartilaginous portion of the Eustachian tube (ET).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lve ETs of 6 cadavers were used. Two different-sized stents were placed on either the right (2.5 mm in diameter) or left (3.5 mm in diameter) side of the ET. The procedural feasibility was assessed by subtraction Eustachian tub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cedure, and fluoroscopic and endoscopic images. The stent location, inner luminal diameter of the stented ET, radiation dose, procedural time, and fluoroscopy time were analyzed.

Results

Stent placement was successful in 11 of 12 cadaveric specimens without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 1 specimen, the balloon catheter with crimped stent was passed into the bony canal of the ET without any resistance. The distal end of the stent was located in the middle ear cavity. Stents were located within the cartilaginous portion of the ET (n = 1), the proximal tip bridging the nasopharyngeal orifice of the ET (n = 5), or the proximal end of the stent protruded from the tubal orifice (n = 5). The mean luminal diameter in the outer segment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in the middle (P < .001) and inner (P < .001) segments. The mean procedure time was 128 ± 37 seconds. The mean radiation dose and fluoroscopy time of each cadaver were 3235.4 ± 864.8 cGy/cm2 and 139 ± 49 second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Stent placement of the ET under endoscopic and fluoroscopic guidance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in a human cadaver mode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动物鼓膜造孔对耳气压伤防治的实验研究,为有效预防飞行过程中中耳及内耳的继发性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30只豚鼠按编号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制成双侧、单侧咽鼓管机能不良动物模型及对照组.3组均行左耳鼓膜激光造孔模拟人工耳咽管,并放入低压舱以15 m/s速率上升至5000 m模拟高度,停留5 min,然后以70 m/s速率下降至地面,出舱后观察鼓膜充血情况. 结果 30只实验鼠左耳鼓膜均未见充血内陷;而右耳鼓膜大多出现充血内陷,甚至鼓室黏膜出血、鼓膜穿孔. 结论 鼓膜造孔能够有效预防耳气压机能不良在飞行过程中引起的中耳、内耳损伤.这可能是飞行人员预防和治疗耳气压机能不良及气压性中耳、内耳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短效类催眠药三唑仑和速可眠对模拟飞行工作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利用飞行模拟器评价短效类催眠药三唑仑和速可眠对模拟飞行工作能力的影响。 方法 4 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连续3 周模拟飞行试验,每周一次。受试者于中午12:00 分别交叉服用三唑仑(0.25 m g),速可眠(100 m g)和安慰剂后,在噪声干扰下睡眠5 h,分别于用药后8 h、10 h、12 h 和21 h 在飞行模拟器上检测模拟飞行能力,并记录模拟飞行中心率和受试者对完成飞行任务的主观评价。 结果 用药前和用药后8 h、10 h、12 h、21 h 的模拟飞行工作能力变化和两种催眠药三唑仑和速可眠对模拟飞行中的心率变化及完成模拟飞行任务的主观评价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服用短效类催眠药三唑仑和速可眠诱导睡眠,用药后8 h 对模拟飞行工作能力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航空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回顾国内外航空药理研究成果,提出今后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建议。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论文及综述、论著。 资料引用 引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及综述39 篇,论著6 本。 资料综合 将国外研究进展分五个方面介绍:精神药物(中枢兴奋药与催眠药)战时应用;核化条件下防护药物(止呕药与神经毒剂防护药)的航空工效学评价与应用;抗运动病药的评价与应用;降压药与降脂药的应用;飞行人员用药规定的制订与飞行事故药物、毒物检测。对我国航空药理学的主要研究成就和我国特色的中药在航空医学上的应用作了介绍,并提出了加强该领域研究的建议。 结论 航空药理学在军事和民用航空医学的应用均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该领域的工作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应努力促进研究与应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急性低压缺氧对人的感知觉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低压缺氧对人的感知觉能力的影响。 方法 用低压舱模拟2 800 m 、3 600 m 、4 400 m 三个高度的急性缺氧暴露1 h,考察18 名健康男性青年对长度判断、图案比较、数字检索等测验绩效的变化。 结果 以300 m 高度所测参数作为正常对照值,2 800 m 缺氧暴露1 h,长度判断的综合绩效已低于对照值(P< 0.05),3 600 m 暴露1 h 各项测验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P< 0.01),综合绩效显著降低。但图案比较和数字检索测验的错误率无显著改变(P> 0.05),4 400 m 暴露1 h 各项测试的综合绩效进一步降低。错误率也显著增加(P< 0.05)。 结论 2 800 m高度的低压缺氧即对感知觉能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且随着高度的增加进一步加重。不同测验项目受缺氧影响的特性和阈值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飞行人员胃排空的特点,加强卫勤保障工作。 方法 应用双核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技术对64 例飞行人员和34 例同一地区地勤人员进行胃排空检测。 结果 飞行人员组液体胃排空与地勤人员一样均呈指数式排空曲线,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固体食物胃排空,飞行人员组与地勤人员组类似,均呈双相幂指数函数曲线,排空前存在延迟时间T1,但飞行人员组T1 明显缩短,为(3.1±2.8)m 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40.1% 的飞行人员T1 异常,其中32.8% T1 消失,7.3% T1 延迟;全胃半排空时间(T1/2 )与近端胃半排空时间(PT1/2)两组间未见明显不同;T1/2与PT1/2呈高度相关(r= 0.89,P< 0.01);未发现PT1/2与T1 间有相关关系。 结论 飞行人员组固体胃排空障碍可较早地由T1 反映出来,因此及时检测胃排空功能对飞行人员消化系统保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睡眠剥夺条件下服用咖啡因对情绪情感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条件下服用咖啡因对情绪情感状态的影响。 方法 8 名受试者用药前后自身对照,每名受试者重复5 次间隔至少1 周的实验,每次实验中在从6:00 至次日9:00 的27 h 的睡眠剥夺过程中于凌晨1:00 分别服用安慰剂(食用淀粉10 m g)或咖啡因( 200 m g 或 300m g)或苯丙胺(5 m g 或10 m g),采用随机双盲给药。并在服药前1 h 及服药后1 h、3 h、5 h、7 h 各完成一组情绪情感状态的测试。 结果 与安慰剂组比较,咖啡因能有效地克服睡眠剥夺后情绪情感状态量表(POMS)中的“有力-好动”(V)得分的降低(P< 0.05),克服“疲惫-惰性”(F)和“困惑-迷茫”(C)得分的升高(P< 0.05);服用咖啡因后主观困倦程度降低(P< 0.05) 。200 m g 与300 m g 咖啡因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 结论 咖啡因200 m g 和咖啡因300 m g 对于睡眠不足和睡眠剥夺引起的情绪情感状态的恶化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实验以豚鼠为实验对象,模拟60m潜水安全减压及快速减压,以ABR及中耳内耳形态学为依据,观察中耳与内耳气压伤的病理变化,研究中耳与内耳气压伤的发生条件.结果:未开放听泡安全及快速减压后出现听阈下降及中耳内耳形态学改变.结论:气压伤的发生与咽鼓管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与减压速度无显著相关,咽鼓管功能良好可有效的避免耳气压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睡眠剥夺条件下服用咖啡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条件下服用咖啡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方法 8 名受试者用药前后自身对照,每名受试者重复5 次实验。每次实验时在从6:00 至次日9:00 的27 h 的睡眠剥夺过程中于凌晨1:00 分别服用安慰剂(食用淀粉)或咖啡因( 200 m g 和300 m g)或苯丙胺(5 m g 和 10m g),采用随机双盲给药。并在服药前1 h 及服药后1 h、3 h、5 h、7 h 各完成一组认知任务工作绩效的测试。 结果 与安慰剂组比较,咖啡因可以显著降低单、双任务反应时、双任务跟踪误差(P<0.05);服用咖啡因后主观任务难度降低(P< 0.05) 。咖啡因 200 m g、300 m g 的作用效果与苯丙胺5 m g、10 m g 作用基本相当。咖啡因的这些作用在服药后1 h 即可出现,持续至服药后7 h。200 m g 与300 m g 咖啡因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 结论 咖啡因200 m g 和咖啡因300 m g 对于睡眠不足和睡眠剥夺引起的工作绩效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