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文远  杨进 《吉林中医药》2011,31(6):499-501
《疫疹一得》为余师愚的治疫心得,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京城大疫之后。余师愚认为疫疹是"淫热之疫",病因为"毒火",病机是热毒在胃。针对此病创制余氏清心凉膈散和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大清气血,直入肺胃,并兼顾扶正养阴。余师愚对疫疹施以大剂石膏,服用的病人"应手而痊"。余氏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对现代中医防治新发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沛 《国医论坛》2014,29(1):11-12
余霖认为疫疹为感受外来具火热之性的疫疠毒邪所致,其斑疹之发有缓急之分,通过斑疹的形态及色泽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余霖创制的清瘟败毒饮为治疗疫疹的主要代表方剂,该方充分体现了余霖清热凉血解毒、养阴保津及重视活血的治疫思想。  相似文献   

3.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常用的清热方剂,张锡纯善用白虎汤治疗温病,拓展了白虎汤的治疗范围,为近代应用白虎汤及其类方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白虎汤及其类方的配伍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探讨张锡纯运用白虎汤及其类方辨治温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始于《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之滥觞。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注释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明末清初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  相似文献   

5.
清瘟败毒饮儿科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瘟败毒饮出自清代著名医家余师愚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此方是由石膏知母汤、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组成。故具有石膏知母汤的大清气分热,泻肺胃热邪。犀角地黄汤的清热凉血,解毒化斑。黄连解毒汤的泻火解毒作用。笔者在儿科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温热火邪充斥内外所致的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人张锡纯在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留下160多首自拟方,约占十分之一的方名都有深刻的取义.其中资生汤、青盂汤等数个,张氏随文作了解释,但尚有七八首须由读者自行领悟.今不揣思陋,妄加解释如下(与古方同名者如既讲场等从略)。IB泉饮方由生山药、大生地等8味药组成,主治虚劳发热喘嗽。因泉,甘美的泉水。《礼记·礼运卜天降甘露,地出疆来”;王充《论衡·是应*来从地下出,其味甘若醒(甜酒),故名震泉”。知此出典,再来理解“因泉饮”这一方名,即知该方系为滋阴养液而设,至于所主之“发热咳嗽”,则必届阳虚液亏之证。…  相似文献   

7.
<正>张锡纯临证擅用白虎汤,重用石膏,山药代替粳米,兼用人参,灵活化裁,广泛应用于治疗外感痰喘、温病、阳明腑实证、便秘、痢疾发热、中风、发斑、产后发热、疮疡热毒等,值得效法。  相似文献   

8.
1一股资料本级sl例中.门诊治疗56捌,住院治疗25例;男22例.女59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8岁。2治疗方法sl例患者皆用加减滋月车饮治疗:生黄茂159.怀山药3Og、葛准6g,生地3Og.天花粉209,甘构记王sg,五味子1()g。水煎服,每日1剂。I个月为1疗程。若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加沙轮子、炖猎胰脏;渴饮甚者加石膏、黄连;气虚甚者加人参;阴损及阳、阳虚较显者加附片、肉往;皮肤有疖者加公英、黄柏;失眠多梦者加炒酸枣仁;尿领数者加山英肉。治疗期间停用西药降糖注。3治疗效果81例经治后。显效(症状消失.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或下降2…  相似文献   

9.
邪伏膜原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伏膜原之说始见于《内经》,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引申其说,创立了达原饮开达膜原逐邪外出的疗法。清代名医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王孟英、雷少逸等不但扩展了邪伏膜原理论,而且对达原饮透解膜原之法进一步变通运用,能收到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