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143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在胸腔镜下除纵隔肿瘤1例,肿瘤活检及胸膜固定术1例;单纯肿瘤切除122例;肿瘤切除合并肺楔形切除8例,心包部分切除4列,无名静脉部分切除1例;将右位主动脉弓误诊为纵隔肿瘤而手术1例;肿瘤未能切除7例。结果 术后死亡3例(死于呼吸衰竭2例,心肌梗死1例);出现脓胸2例,均治愈。术后病理诊断胸腺肿瘤62例(43.4%),其中恶性胸腺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37例(25.9%),畸胎瘤24例(16.8%),其他肿瘤20例(14.0%)。结论 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应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应注意围术期处理、切口选择,病变的探查要仔细,肿瘤应尽量切除但也不应勉强,术后应彻底止血。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附27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特别是术中防治意外损伤及保证手术安全的技术问题。方法:对我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2例中神经源性肿瘤占28.3%。其次为胸腺肿瘤或囊肿(27.6%)和畸胎样瘤(20.l2%);X线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基本符合眩为73.9%(201例):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其中开胸手术266例,经颈部手术4例,颈胸分别切口同期手术2例;手术方式包括肿瘤或囊肿完全切除、大部切除和开胸探查等,术中上腔静脉损伤4例。其中1例经右心耳上腔静脉插管后修补 ,二期(术后2周)拔除上腔静脉插管治愈。手术死亡6例,手术死亡率为2.2%。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中,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首位,其次为胸腺瘤和畸胎样瘤;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认真选择切口,在手术操作中防治重要组织器官操作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纵隔肿瘤384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4年来我院收治的38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 384例中,胸腺瘤147例,占38.3%,畸胎瘤70例,占18.2%,神经源性肿瘤66例,占17.2%,纵隔囊肿32例,占8.3%。X线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基本符合率为79.2%,而CT的基本符合率为92.4%;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者336例,部分切除者29例,探查加活组织检查者19例。手术切除率为95.1%(365/384)。手术死亡6例,病死率1.6%。结论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一经成立,应尽早手术治疗,正确选择切口,恶性胸腺瘤手术治疗原则是即使不能完整切除肿瘤也应尽早将可切除部分切除,复发的胸腺瘤仍有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近2年来手术治疗的95例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5例中神经源性肿瘤27例,占28.4%;其次为胸腺肿瘤或囊肿24例,占25.3%和畸胎样瘤20例,占21.1%。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其中开胸手术43例,胸腔镜下手术46例,经颈部手术6例;手术方式包括完整切除、大部切除和开胸探查等。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中,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首位,其次为胸腺瘤和畸胎样瘤;胸部X线和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认真选择手术切口,在手术操作中防治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纵隔肿瘤225例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纵隔肿瘤的诊断和外科特殊处理方法。方法 该组225例纵隔肿瘤中以畸胎瘤、胸腺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居多。手术选择胸骨正中或胸后外侧两种切口入路,肿瘤切除197例,单纯探查活检28例。结果 术后死亡1例。随访2个月~23a,良性肿瘤术后预后良好,无肿瘤复发;恶性纵隔肿瘤术后辅以放疗和(或)化疗,疗效尚满意。结论 ①X线,CT,MRI和胸腔镜是纵隔肿瘤的主要诊治手段,本病一旦确诊应手术治疗。②强调良性肿瘤切除要彻底,防止复发。③对纵隔恶性肿瘤,主张术前或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和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至2008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资料。结果 B超、CT、MRI、DSA对腹膜后肿瘤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73.08%、90.31%、100%1、00%;8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66例(76.74%),全切者术后2、5、10年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84.23%、62.56%、51.45%,部分切除者术后2、5、10年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37.21%、21.58%、11.34%;86例病理结果为良性肿瘤34例(39.53%),恶性肿瘤52例(60.47%)。结论 B超和CT可以作为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 ,手术切除仍是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手术效果与肿瘤能否全切直接相关,完全切除者术后的平均存活率明显高于部分切除者。  相似文献   

7.
11例原发性胸腺癌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君  魏大中 《重庆医学》2011,40(2):167-16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腺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10年收治的11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胸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讨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病例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9例无完整包膜并侵犯周围器官,如肺脏、心包和纵隔大血管等。11例患者中完整切除肿瘤4例,肿瘤扩大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2例、活检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胸腺癌。经3个月至10年的随访,11例术后均行辅助治疗;其中5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3例于术后3年内死亡,1例于术后6年死亡,现存活2例。按寿命表法计算1、3、6年存活率分别为54.5%、27.3%和18.2%。结论原发性胸腺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易发生外侵和转移,应早期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和囊肿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7月—2010年7月完全胸腔镜下或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切除前纵隔肿瘤和囊肿103例临床资料。其中完全胸腔镜切除66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切除37例。结果 10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80±15)min。术中出血平均(100±35)ml。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平均(3.5±0.5)d。术后住院平均(7±0.8)d。术后病理诊断:纵隔畸胎瘤17例,胸腺瘤34例,胸腺增生6例,支气管囊肿11例,胸腺囊肿15例,心包囊肿4例,纵隔囊肿9例,胸腺脂肪瘤3例,甲状腺肿1例,纵隔囊性淋巴管瘤1例,淋巴组织瘤样增生1例,脂肪组织增生1例。术后均无并发症。88例随访1~5年,均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前纵隔肿瘤和囊肿安全可靠,切除彻底,具有微创、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1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胸部X线平片及CT诊断为原发性纵隔肿瘤138例,均行外科手术并做病理组织检查。结果:138例术后病检:畸胎类肿瘤39例,胸腺肿瘤44例,神经源性肿瘤29例,纵隔囊肿1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5例,其它纵隔肿瘤10例。手术完全切除130例,姑息切除1例,切除率949%,手术未能切除7例,手术后死亡2例。结论:胸部X线平片和CT是诊断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宜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该院1960年6月~2002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0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瘤238例,畸胎瘤95例,神经源性肿瘤8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25例,其他肿瘤61例,纵隔肿瘤完全切除459例,开胸探查肿瘤活检45例,术后死亡12例.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1.
Zhi XY  Liu BD  Xu QS  Zhang Y  Su L  Wang RT  Hu M  Liu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7):458-460
目的总结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66例胸腺瘤患者按Masaoka临床分期,根据肿瘤的生长情况确定术式,包括采用胸部正中切口或胸前外侧切口,完整或姑息切除胸腺瘤。结果在66例胸腺瘤中伴重症肌无力者14例(21.2%),MasaokaⅠ期29例(43.9%),Ⅱ期16例(24.2%),Ⅲ期19例(28.8%),Ⅳ期2例(3.0%)。全胸腺及胸腺瘤切除14例,单纯胸腺瘤切除40例,肿瘤部分切除5例,开胸探查肿瘤活检6例,颈部淋巴结活检1例。合并心包切除7例,上腔静脉部分切除2例,肺部分切除1例。术后30d内死亡1例,术后24例辅助放疗,2例辅助化疗,4例复发。结论胸腺瘤应尽量手术切除,即使不能完整切除,也应部分切除肿瘤,术后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12.
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纵隔肿瘤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切除纵隔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8月-2009年11月,我院采用单操作孔VATS手术切除纵隔肿瘤32例,其中胸腺瘤15例,胸腺囊肿6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畸胎瘤3例,支气管囊肿3例,心包囊肿1例。所有手术均在胸腔镜下完成。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92.7±16.2)min;术中出血(110.5±24.6)ml;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2.1±1.3)d;术后住院时间(5.2±1.2)d。全部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肺不张、肺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单操作孔VATS切除纵隔肿瘤技术上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范庆浩  徐持平 《浙江实用医学》2004,9(5):342-342,370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7例小儿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肿瘤类别和部位、诊治手段及疗效.结果13例肿块完整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2例无法切除仅作活检术.术后住院死亡1例.结论小儿原发性纵隔肿瘤种类繁多,症状不典型,胸片及CT检查是术前诊断的主要依据,一经确诊断需立即手术.良性肿瘤手术疗效良好,恶性、巨大肿瘤为外科治疗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本院过去11年间外科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81例,其中以畸胎类瘤为多,占37.0%(30/81),其次为胸腺瘤27.2%(22/81)。均得到病理诊断,完整切除66例,完整切除率81.5%;大部分切除4例,单纯探查活检11例。手术死亡率2.5%(2/81)。认为x线检查是诊断纵隔肿瘤的主要方法,同时讨论了诊断及外科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以往20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和囊肿46例,其中以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和畸胎瘤最常见。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最可靠、简便的手段;CT是一种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早期手术切除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本组手术切除率为95.7%。本文讨论了各种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介绍了手术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PRPLS)的诊疗与预后, 探讨PRPLS的临床特点,完善相应的诊疗对策,提高疗效。方法 收集24例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资料,在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RPLS临床表现主要为腹块58.3%(14/24),腹胀41.7%(10/24)。B超和CT检查均能检出肿瘤,24例患者均接受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其中首次手术肿瘤完整切除者有16例,3年生存率为87.5%(14/16),5年生存率为62.5%(10/16);部分切除肿瘤者有6例,3年生存率33.3%(2/6),5年生存率16.7%(1/6);有2例患者仅行术中单纯活检,分别于术后5个月以及13个月死亡。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PRPLS诊断和术后复查的重要手段;应重视首次手术治疗,争取完整切除肿瘤;无法完整切除者亦应争取姑息切除。对复发病例仍以早发现和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1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胸部X线平片及CT诊断为原发性纵138例均行外科手术并做病理组织检查。结果:138例术后病检:畸胎类肿瘤39例,胸腺肿瘤44例,神经源性肿瘤29例,纵隔囊肿1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5例,其它纵 肿瘤10便。手术完全切除130例,姑息切除1例,切除率94.9%,手术未能切除7例,手术后死亡2例,中X线平片和CT是诊断原发性纵隔肿瘤的  相似文献   

18.
前纵隔肿瘤的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疗效。方法40例前纵隔肿瘤[胸腺瘤29例(良性28例,恶性1例),心包囊肿2例,畸胎瘤6例,精原细胞瘤2例,膈神经的神经鞘瘤1例]采用电视胸腔镜下手术切除。结果4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38例经胸腔镜完成肿物切除,2例因瘤体较大,附加5~8cm小切口完成手术。随访5~24个月无复发病例。4例术前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胸腺瘤患者术后短期内继续服用溴吡啶斯的明(剂量较术前减少)。1例有外侵的胸腺瘤(病理分型B型),术后1个月接受局部放疗,随访10~13个月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具有微创、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特点,较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纵隔肿瘤4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开河  陆巍  赵芝乔 《河北医学》2009,15(4):440-442
目的:总结近5年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研究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经外科手术诊治的4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的病人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46例中畸胎瘤19例占41.3%,主要位于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14例,占30.4%,主要位于后纵隔;胸腺瘤9例,占19.6%,全部位于前纵隔;淋巴瘤4例占8.7%,主要位于前纵隔。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中,本组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淋巴瘤。手术是主要的诊治方式;术后综合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中,入院前误诊25%(5/20)。入院后6/7例保守治疗有效,3/6例经股动脉肝动脉栓塞(TAE)治疗后止血,11/11例手术止血成功,2例于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Ⅰ期肿瘤切除者3例,Ⅱ期肿瘤切除者2例,术后存活5~21月,未切除肿瘤者及未手术者出院后存活时间均为1~7个月。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易误诊,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法,而肿瘤无法切除者与非手术治疗者的疗效差异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