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bFGF与EGF诱导B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体外条件下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千细胞(NSCs)和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 采用出生4周左右大鼠的全骨髓细胞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时,分为两组:实验组细胞加入bFGF和EGF,进行诱导分化;对照组不加因子继续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记录BMSCs的诱导分化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细胞进行兔抗巢蛋白(Nestin)单抗、兔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抗、兔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单抗鉴定。结果 实验组诱导7d后有部分细胞具备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胞体锥形或圆形,有较长单极或多极的突起,均有Nestin、NSE、GFAP阳性细胞表达,且3种细胞数量差别有显著性(t=3.266~6.099,P〈0.05)。而对照组细胞仍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无Nestin、NSE、GFAP阳性细胞。结论 bFGF、EGF可以诱导BMSCs向NSCs分化,并可调控神经元分化,促进神经元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干预Notch信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后,建模2周进行相应处理后,随机分为MI模型对照组(B组)、培养液移植对照组(C组)、激活Noth信号的BMSCs移植实验组(D组)、BMSCs移植对照组(E组),每组15只;另选取10只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4周后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测定缺血心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缺血区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BMSCs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与A、B、C组相比,D组、E组缺血心肌中VEGF蛋白的表达增多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高(P〈0.01),且D组较E组更明显(P〈0.05)。结论激活Notch信号有促进心肌梗死区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增加缺血心肌VEGF的表达,由此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3.
谢江涛  陈廖斌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4):263-265,269
目的研究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免疫原性,同时探讨异体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大耳白兔胫骨结节及股骨转子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获取BMSCs并培养、扩增。2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只,造成双侧12mm桡骨缺损,A组缺损区移植吸附异体BMSCs的明胶海绵,B组缺损区移植吸附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8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样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及CD^+4/CD^+8比值;于术后第2、4、8、10周拍摄X线片动态观察新生骨痂生长及骨组织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4、8、10周取材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第2、4、8周A组、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和CD^+4/CD^+8比值三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A组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A组与B组新骨形成方式及骨愈合时间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免疫性低,可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AdVEGF165)转染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到大鼠缺血心肌后,观察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同种异体大鼠BMSCs,用AdVEGF165转染同种异体大鼠BMSCs,采用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分泌。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4周后随机将其分为4组,组Ⅰ:移植转染后的BMSCs;组Ⅱ:移植单纯BMSCs;组Ⅲ:心肌内注射AdVEGF。(基因治疗);组Ⅳ:心肌内注射DMEM(对照组)。4周后通过超声检查观察心脏射血分数(EF)变化,评价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移植的BMSCs在局部存活、分化情况。结果 ELISA检测提示:转染后BMSCs的培养上清液中有大量VEGF表达,较未转染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超声检查结果提示:组IEF改善幅度较组Ⅱ、Ⅲ、Ⅳ明显(均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提示:组Ⅰ、Ⅱ中大部分移植细胞能够在移植处存活并转化为心肌细胞。结论 转染AdVEGF165的同种异体BMSCs能有效修复大鼠心肌,并能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体外制备供体特异性T细胞疫苗(T cell vaccine),探讨T细胞疫苗免疫(T cell vaccination)诱导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Balb/c小鼠Ⅰ型糖尿病模型,用酶消化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无菌分离纯化Wistar大鼠胰岛细胞。制备Balb/c小鼠针对Wistar大鼠的T细胞疫苗:实验随机分为三组,G1:糖尿病小鼠对照组;G2:胰岛细胞移植组,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移植+1640培养液(对照组);G3:胰岛细胞移植加T细胞疫苗免疫组,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T细胞疫苗(实验组),于d1,d7,d14,d21实验组Balb/c小鼠接种TCV(1×107/mL),对照组用1640替代。接种前和每次接种后第5d分别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胰岛细胞移植:将Wistar大鼠的胰岛按1200。1500IEQ/kg经肝门静脉导入小鼠体内,移植后观测血糖和体重变化。结果异种胰岛细胞移植可以诱导I型糖尿病小鼠血糖降至正常水平且维持一段时间,对照组小鼠移植后(5.12±1.36)d即发生排斥,实验组移植物存活时间达(20.25±3.45)d。结论TCV能够有效延长异种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是一种潜在诱导异种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BMSCs )对靶器官植入是干细胞移植领域研究的热点。文中旨在研究调节脑中血海中药脑脉1号( NMYH)胶囊对BMSCs移植大鼠脑缺血区后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只SD 大鼠分为模型组(无血清 L-DMEM +等渗盐水)、BMSCs 组(细胞悬液+等渗盐水)、NMYH 组(无血清L-DMEM+NMYH)、BMSCs+NMYH组(细胞悬液+NMYH)。每组根据取材时间点又随机分为7 d、14 d、21 d组,每组每个时间点均为5只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全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取第3代BMSCs,将氯甲基苯甲酰氨标记的BMSCs立体定向移植至大脑纹状体区,于移植后7、14、21 d灌注取脑,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细胞在脑内存活及分布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缺血边缘区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的表达。结果第14天,BMSCs+NMYH组的荧光吸光度为1.61±0.25,较BMSCs组(1.23±0.17)显著增加(P<0.05);第21天,BMSCs+NMYH组的荧光吸光度为0.36±0.09,较BMSCs组(0.23±0.09)显著增加(P<0.05);第7、14、21天,BMSCs组、NMYH组和BMSCs+NMYH组CD34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显著增加(P<0.01);第7、14、21天,BMSCs+NMYH组CD34的表达较BMSCs组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移植后的BMSCs能在脑组织内存活,分化,并向缺血区迁移,而NMYH可促进BMSCs移植后的存活,机制可能与其提高缺血区微血管再生,从而能增加移植细胞区域的血供有关。  相似文献   

7.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体外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全反式维甲酸(RA)联合诱导下分化成的神经细胞样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出生4周SD大鼠的全骨髓细胞进行培养,利用bFGF+EGF+RA在体外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样细胞分化.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记录BMSCs的诱导分化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细胞进行兔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克隆抗体鉴定.实验动物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A、B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A组在造模后立即将诱导后的BMSCs悬液多点缓慢注入到损伤节段的头侧和尾侧,B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C组不造模,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于伤后1~5周,按照BBB法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处死动物取材,用HE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变化.结果 诱导7 d后有部分细胞具备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胞体呈锥形或圆形,有较长单极或多极的突起,有NSE阳性细胞表达;细胞移植后1~5周,A、B组动物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B组恢复较慢,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示A组损伤脊髓恢复较好.结论 bFGF、EGF和RA可以联合诱导B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并可调控神经元分化,将其移植于大鼠脊髓损伤区,可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3种体外培养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诱导分化,探讨体外诱导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分为5-氮胞苷(5-aza)组、扩张型心肌病(DCM)模型大鼠心肌细胞裂解液组和DCM模型大鼠血清+5-aza组,同时设对照组(同等条件下在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中培养),观察细胞形态表现,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中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获得大鼠BMSCs,BMSCs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特征性表面标记CD44、CD29和CD105,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CD34;特定诱导条件下,BMSCs可以向成骨细胞及脂肪样细胞分化。体外3种培养方法均可诱导BMSCs表达cTnT,分化为心肌样细胞;5-aza组细胞生长状态差,其余2组细胞生长状态较好,DCM模型大鼠血清+5-aza组细胞中cTnT阳性表达率最高。结论:采用DCM模型大鼠血清联合5-aza诱导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张浩  蔡振杰  俞世强  赵璧君  张近宝 《医学争鸣》2005,26(24):2230-2232
目的:建立可靠的成年兔心耳心肌细胞的急性分离和荧光标记的方法,观察心耳肌细胞移植到自体左室前壁的存活状况.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n=10)。结扎并剪取自体左心耳组织,急性消化分离为单细胞,经DAPI标记后分别将细胞悬液和培养基注射到移植组和对照组自体正常左室前壁内.4wk后处死兔子,取移植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急性分离的细胞中绝大部分为杆状,形态结构符合心耳肌细胞的特征,且细胞活性好.移植组梗死区内可以观察到“细胞岛”状结构,行荧光检测可见蓝色荧光的细胞核,而对照组梗死区内无细胞结构,证明移植的心耳肌细胞在移植区存活以及DAPI标记的可靠性。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区血管密度增高(P=0.027)。结论:酶消化法和DAPI荧光标记是一套可靠的心耳肌细胞急性分离和标记方法;急性分离的心耳肌细胞移植到自体左室前壁后可以存活,并能够促进周围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植入猪急性心肌梗死(AMI) 区的转归及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0只体重35~45 kg的家猪,经导管应用球囊封堵前降支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存活的9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1)实验组5只,取骨髓分离BMSC体外培养扩增,建立模型2周后,通过心肌注射的方法将自体骨髓BMSC 移植至AMI 区;(2)对照组4只动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 周后比较2组的生存率、心功能变化、心肌功能性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BMSC移植后,实验组动物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梗死区室壁运动速度加快,局部室壁厚度加快,心肌移植细胞部位表达连接蛋白GATA-4等心肌功能性蛋白质.结论:骨髓BMSC 经冠脉转运在心肌微环境下可向心肌细胞分化,并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细胞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探讨利用其治疗神经损伤疾病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直接分离培养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对其细胞特性进行鉴定,化学诱导法诱导其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免疫组化技术验证诱导细胞特性。结果成功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鉴定结果为CD73、CD90、CD105表达阳性,CD14、CD34、CD45表达阴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诱导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前体细胞标志物Nestin、GFAP和成熟神经元标志物NSE等。结论骨髓间充质细胞在特定诱导因子作用下能向神经细胞表型转化,并能稳定表达神经细胞因子,可以作为神经损伤疾病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状态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并进行综合比较评估。方法以D一氨基半乳糖胺(D—gal)构建的雌性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后大鼠,随机分为4组:BMSCs移植组,幼稚肝细胞移植组,成熟肝细胞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结合多项血生化指标对不同分化阶段BMSCs的肝功能代偿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植入细胞在受体动物体内的存留状态及定位情况。结果各组肝衰模型动物经细胞移植后,所测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显著变化。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明显下降,白蛋白(ALB)的水平有所上升。各移植组之间相比,诱导至成熟肝细胞状态的细胞无论对肝功能的改善或是降低动物死亡率,效果均为最优。细胞移植后的第30天,仍能在受体动物肝脏内检查到sry基因信号。结论体外诱导分化至不同阶段的BMSCs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衰竭肝脏的功能,而诱导分化至成熟状态的细胞对肝功能的代偿能力最强,可作为代偿肝功能的重要细胞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后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对BMSCs进行体外诱导,并鉴定。将模型大鼠分为3组,将诱导及未诱导的BMSCs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入模型鼠脊髓半切点附近,在3个月内用BBB评分法对治疗情况进行评价。结果BMSCs体外诱导后的细胞经免疫组化检测可证实为神经细胞;进行细胞移植的两组动物死亡率明显下降,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P〈0.05);并且BMSCs诱导后移植组神经功能恢复较未诱导组明显(P〈0.05);而生理盐水组移植前后评分变化不明显。结论BMSCs诱导组治疗脊髓损伤模型的疗效总体好于未诱导的BMSCs组,前两组的疗效均好于生理盐水组。  相似文献   

14.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rn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方法,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自兔股骨、胫骨及肱骨中分离BMSCs进行纯化、培养.用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胰岛素、吲哚美辛定向诱导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改良MTT法测定其生长曲线,油红O染色,光镜下观察橙红色脂滴沉着的细胞比例.结果:成脂诱导72h后,细胞内有脂滴出现,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增加并融合为脂泡;细胞由梭形转变为类圆形或多角形;第3周油红O染色显示80%以上的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结论:兔BMSCs经体外分离、诱导培养可以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及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价疗效。结果:自体BMSCs动员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3周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自体BMSCs动员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自体BMSCs动员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自体BMSCs动员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自体BMSCs动员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与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体外无血清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用含2%Utroser G的UltraCULTURE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扩增大鼠BMS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其表面标志,用以全反式维甲酸与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为主要成分的复合诱导液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用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和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的神经细胞。结果经全反式维甲酸、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诱导后的BMSCs表现为神经细胞形态特征,诱导后的细胞可存活14 d以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NSE和GFAP均有阳性表达,前者阳性率为65.6%,后者阳性率为12.5%。结论全反式维甲酸与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可在体外高效、稳定地诱导无血清培养的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干细胞的一般特性,主要存在于骨髓基质中,具有横向分化潜能,可以向3个胚层细胞进行分化。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体外培养、扩增BMSCs分别采用化学诱导剂或生物诱导剂可诱导BMSCs分化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标志物。本文就对BMSCs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皮注射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诱导后的BMSCs以及二者联合经皮移植后体内成骨能力的差异,为骨组织工程选择种子细胞提供依据.方法 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成骨诱导的BMSCs、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生理盐水经皮注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通过组织学、放射学、生物力学方法在不同时相比较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 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组在12周内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BMSCs移植组和成骨诱导的BMSCs移植组(F=226.6,P<0.01),空白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存在协同效应,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后对大鼠脑损伤模型修复的影响。方法: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川芎嗪诱导其分化,将诱导24h的细胞直接注射移植到大鼠脑缺血模型海马区组织, 检测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在神经系统微环境中存活及病理变化。结果:细胞移植组病理变化与脑损伤模型组相比,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明显减少, 间质水肿较轻。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移植入对大鼠脑缺损伤的修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树突状细胞 (DC)诱导 T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分离 AML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 ,在含有 GM- CSF、IL- 4、TNF- α等刺激因子的培养体系中培养7~ 14 d,通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鉴定 DC。通过反复冻融的方法获取白血病抗原肽 ,分别以白血病抗原肽及白血病抗原肽 - HSP90复合物方式脉冲 DC,再将 DC与自体 T淋巴细胞共同孵育 ,以乳酸脱氢酶的方法检测经不同抗原方式激活的自体 T淋巴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 MNC中培养出 DC为 (6~11)× 10 4 / 10 6 MNC,经两种抗原方式激活的自体 T淋巴细胞对自体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6 2 .0 7±8.2 9) %和 (35 .33± 9.0 4 ) % ;体外培养的 AML 患者外周血 MNC可诱导分化出大量 DC。结论 单纯白血病抗原肽与白血病抗原肽 - HSP90复合物方式脉冲的 DC均能够激活自体白血病特异性 T淋巴细胞 ,但后者具有更强的激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