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仁汤对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大鼠模型血液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正常温、湿度下予以普通饲料喂养;湿热组:在湿热环境下予以肥甘饮食饲料喂养;湿偏重组:在湿热组饲养基础上灌服北京产二锅头;三仁汤组:在湿偏重组饲养基础上予以三仁汤。采用放免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液中MTL、GAS的变化。结果:MTL、GAS湿热组、湿偏重组与正常对照组、三仁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湿偏重组与湿热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三仁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仁汤能对抗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浆胃动素的升高作用,亦具有调节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浆胃泌素低下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脾胃湿热证大鼠湿、热偏重模型及在三仁汤、白虎加苍术汤的干预下大鼠胃窦P物质(Sub-stance P,S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指标的变化,以探讨脾胃湿热证湿、热偏重型之间胃窦SP、SS的变化规律及三仁汤、白虎加苍术汤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湿偏重组、热偏重组、三仁汤组、白虎加苍术汤组,采用肥甘饮食、湿热环境及病原微生物等复合因素建立脾胃湿热证湿、热偏重型的动物模型。分别用三仁汤、白虎加苍术汤对湿偏重、热偏重型大鼠模型进行干预,采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中SP、SS的变化。结果:湿偏重组、热偏重组大鼠胃窦SP、SS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湿偏重组SP、SS水平较热偏重组降低更明显;三仁汤组、白虎加苍术汤组分别与湿偏重组、热偏重组比较,SP、SS的含量提高,三仁汤组、白虎加苍术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三仁汤、白虎加苍术汤能提高已降低的SP、SS的含量。结论:脾胃湿热证大鼠湿、热偏重模型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SP、SS含量降低;三仁汤、白虎加苍术汤对大鼠胃窦的SP、SS含量具有调节作用,能提高已降低的SP、SS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温病急性热瘀证与TNF-α、ET-1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温病病变过程中热毒和血瘀的相关性。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10只,将大肠杆菌内毒素剂量由小及大,每间隔5h从模型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次(攻毒),剂量依次为1μg/kg,15μg/kg,30μg/kt,250μg/kg。对照组同时从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次“攻毒后”1.5h采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第一次“攻毒”后TNF-α、ET-1的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其后上述指标随时间推移和“攻毒”剂量加大而递增。提示:TNF-α和ET-1与温病的病情轻重有密切的相关性,两项指标能客观地反映温病病变过程中业绩产血瘀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气虚血瘀证特征性的差异蛋白质或蛋白质群。方法: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作气虚血瘀证模型,术后32d,取出气虚血瘀证组和假手术组心肌组织,进行双相电泳,并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有18个差异蛋白,其中4个表达上调,14个表达下调,对其中差异最显著的10个蛋白进行了肽质指纹图谱分析,其中8个与NCBInr数据库中相应的蛋白质覆盖率高,下调的为Malate Dehydrogenase 1,NAD(苹果酸脱氢酶)、NADH dehydrogenase Fe-S protein 8(NADH脱氢酶,铁硫蛋白)、myosin,light polypeptide 3(肌浆球蛋白轻链)、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Gpx1 protein(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上调的为alpha B-crystallin(αB-晶状体蛋白)、Protease(prosome,macropain)28subunit(蛋白酶前体或α亚基)、Tpi1 protein(磷酸丙糖异构酶)。结论:气虚血瘀证实质可能与能量代谢障碍、氧化损伤和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脂的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脂4项(TC、TG、HDL-C、LDL-C)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TC、TG、LDL-C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HDL-C升高明显(P〈0.01)。B组TG降低不显著,B组、C组HDL-C升高不明显。结论: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与血脂代谢异常有相关性,特别是与TG升高密切相关;清热祛湿法组较其它两组有更好的调脂效果。  相似文献   

6.
大鼠肺气虚“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徐锡鸿  孔繁智 《中医杂志》1994,35(4):230-232
采用风寒和二氧化硫综合刺激大鼠,大鼠出现了咳嗽、气急、乏力,易感等肺气虚症状。检测表明肺气虚模型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负重游泳试验时间减少;体表温度,尤其是背部体表温度下降;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气管、支气管粘膜存在广泛的缺损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及进行游泳刺激复制大鼠"气虚血瘀证"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不同剂量人参汤粗提液对正常及"气虚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心肌酶活性[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以及心肌组织病理切片等指标影响。为其临床应用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的治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人参汤粗提液对气虚血瘀证大鼠缺血心肌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梁静涛  田嵘榛  谢利  刘福友 《陕西中医》2010,31(11):1557-1559
目的:获取气虚血瘀证MCAO(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的子代,探讨该子代大鼠较正常同龄大鼠是否更具形成缺血性卒中前病理生理状态的趋势。方法:对SD大鼠进行气虚血瘀证候造模及MCAO造模后,雌雄交配,获取其子代大鼠,再次进行证候造模(证候子代组),与同样进行证候造模的正常同龄SD大鼠(证候对照组)及无干预因素作用的正常同龄SD大鼠(空白对照组)比较,观察其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P-选择素水平及颈内动脉起始处血管内皮病理学变化。结果:证候子代组与另两组相比,血流变指标、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P-选择素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血液流变学呈明显高黏状态,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P-选择素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证候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黏度呈轻度增高,但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P-选择素水平与空白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证候子代组颈内动脉起始处HE染色可见明显内皮细胞水肿及损伤,证候对照组可见内皮细胞水肿,但程度轻微,不如证候子代组变化明显,空白对照组未见异常病理表现。结论:气虚血瘀证MCAO大鼠子代与正常同龄大鼠相比,在气虚血瘀证候造模的诱导下,能够产生更为明显的血液高粘滞综合征及颈内动脉内皮细胞水肿、损伤等病理改变,并且具有肯定的更易形成血栓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脂的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脂4项(TC、TG、HDL-C、LDL-C)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TC、TG、LDL-C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HDL-C升高明显(P<0.01)。B组TG降低不显著,B组、C组HDL-C升高不明显。结论: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与血脂代谢异常有相关性,特别是与TG升高密切相关;清热祛湿法组较其它两组有更好的调脂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标准化的动物模型的复制是保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重现性、创新性、先进性及科学性的基本前提.温病湿热证是湿热类温病的基本证型,因此建立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对于研究湿热类温病十分重要.笔者将温病湿热证的模型进行了归纳,关于未来进一步研究温病湿热证模型提出了几点思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饮食因素、气候环境因素与生物因子因素对大鼠进行湿热造模,观察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的药效学作用。结果:蒿芩清胆汤能显著降低湿热证大鼠的体温,增加其饮食饮水量,对血液流变学有显著改善作用。结论: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制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建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小鼠肝炎病毒A59株(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2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肝脏核因子KB(NF-κB)表达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肠茵组共3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②造模因素在MHV-A59温病湿热证致病机制形成中的地位: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湿热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造模)、病毒组(单纯MHV-A59造模)共4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③清热祛湿类方药的对温病湿热证机制的反证: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药组(模型组用蒿芩清胆汤治疗),B药组(模型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C药组(模型组用三仁汤治疗)等5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KB表达。结果:模型组、肠茵组肝脏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0.01)。病毒组、模型组肝脏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湿热组较正常组升高不明显(P〉0.05),病毒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B药组肝脏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脏NF-κB表达增强是温病湿热证共同的致病机制之一,在MHV-A59温病湿热证形成中,MHV-A59因素主导着炎症;清热祛湿类方药具有不同程度降低肝脏NF-κB,反证了温病湿热证的上述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浊热蕴脾证和脾胃气虚证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24例,辨证为湿热蕴脾证64例,脾胃气虚证60例,两证型均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加服中药组,另设健康对照组30名,分别在治疗前后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脾胃气虚证TNF-α,IL-6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证型治疗后TNF-α,IL-6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湿热蕴脾证加服中药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脾胃气虚证加服中药组TNF-α,IL-6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较脾胃气虚证病情严重;慢性乙型肝炎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明显改善TNF-α,IL-6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通经利浊针法与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只雄性实验昆明种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不造模)、模型组(造模但不治疗)、西药组(秋水仙碱灌胃)和针刺组。造模采用微晶型尿酸钠混悬液注射大鼠后肢膝关节腔的方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西药组与模型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经利浊针法可降低昆明种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血清中TNF-α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温病气分证与微观血瘀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温病气分证与微观血瘀的相关性。方法:实验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造成温病气分证模型。观察模型组病理学、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细胞因子(TNF-α、IL-6、IL-8)水平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光镜下肺脏有微血栓存在。且模型动物出现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异常,模型组家兔血浆TNF-α、IL-6、IL-8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升高水平与脏器组织的损害程度一致。结论:温病气分证存在微观血瘀,TNF-α所导致的炎症级联反应(TNF-α→Ⅱ-6→IL-8)可能是温病气分证微观血瘀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发热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从细胞免疫角度研究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的作用。方法:采用限食+力竭游泳+番泻叶致泻+注射脂多糖(LPS,80μg/kg)法复制气虚发热大鼠模型。各给药组于第42 d给予相应的药物,补中益气汤分别按2.53 g/kg,1.27 g/kg,0.63 g/kg灌胃,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溶液(0.1 g/kg),连续6 d,末次给药后注射LPS,隔0.5 h测一次肛温,连续检测8 h。大鼠眼眦静脉取血,取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D4~+、CD8~+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给药前3天连续肌肉注射植物血凝素(PHA,6 mg/kg),最后一天剪尾取血推片,显微镜下计数100个淋巴细胞中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补中益气汤3种剂量均有明显的降温作用,1.27 g/kg的剂量效果较好;血清中CD4~+细胞百分比与CD4~+/CD8~+比值显著提高,CD8~+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也显著提高。结论:补中益气汤具有提高气虚发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参西洋参对大鼠"气虚"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人参、西洋参对大鼠“气虚”模型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游泳耐疲劳试验法,比较人参、西洋参的抗疲劳作用。结果:人参、西洋参都能延长大鼠游泳时间并使其出现血液流变学和血细胞形态方面的改变。结论:人参与西洋参具有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参 西洋参对大鼠“气虚”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青  宋钦兰  赵茂林  李俊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11-2112
目的:比较人参、西洋参对大鼠“气虚”模型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游泳耐疲劳试验法,比较人参、西洋参的抗疲劳作用。结果:人参、西洋参都能延长大鼠游泳时间并使其出现血液流变学和血细胞形态方面的改变。结论:人参与西洋参具有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微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力竭游泳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复制动物模型,药物治疗后采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动物造模后血液流变学参数均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5),补阳还五汤传统剂型及超微剂型均能降低升高的血液流变学参数(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超微低剂量组(相当于传统汤剂组剂量1/3)即与传统汤剂组作用效果相当,而超微等剂量组(与传统汤剂组剂量相同)效果较传统汤剂与低剂量组略好,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超微剂型与传统剂型一样具有降低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的作用,而且超微剂型具有节省药材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