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血液透析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血液透析(血透)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患者的造影表现及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例无血透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的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 女3例,男2例,年龄43~65岁,平均(53±8)岁;5例均表现为上肢肿胀;5例均为左腕部自体动静脉通路,平均建立时间(33.6±35.4)个月。静脉造影显示闭塞性病变2例,狭窄3例,其中头臂静脉狭窄1例,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各一处狭窄1例,锁骨下静脉双处狭窄1例。头臂静脉狭窄部位较恒定,均位于气管前方部位,CT显示局部受主动脉压迫。采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锁骨下静脉-对侧锁骨下静脉旁路术、血透通路关闭术治疗后,症状缓解。 结论 高流量的动脉血流加剧了中心静脉潜在受压部位或瓣膜部位的内膜增殖,可能是导致无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的病因。静脉造影是首选诊断方法。治疗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信息动态     
患者,女,73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动静脉瘘关闭术后左前臂肿胀加重入院.患者4年前因尿毒症首次行左腕部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后因内瘘失功,于左前臂原吻合口近心端又新建一自体动静脉瘘.入院前2个月因左前臂肿胀,CT检查显示左侧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长段闭塞,遂于外院行瘘管结扎术.术后肿胀未好转,并有加重,晚间手部胀痛明显.体格检查:左上肢较右侧增粗,手部及前臂明显肿胀,左上臂肌张力尚松弛,左前臂局部皮肤桔皮样变,左手背肤色发黑,触痛(+),皮温上升,左手背部可及血管搏动(图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PTS)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经血管造影检查存在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18例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插管史,平均留置时间(3.0±0.4)个月。PTA术选用相应直径的扩张球囊,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建立血管通道,在放射监测下将扩张球囊置于狭窄部位,缓慢充气至目标值后,保留30 s后缓慢放气。PTS术18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4枚,2例为左侧锁骨下静脉狭窄,使用血管球囊扩张成后残留狭窄严重,植入10 mm×62 mm自膨式支架,另2例为右侧无名静脉狭窄,植入12 mm×62 mm自膨式支架。结果发生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18例均行PTA进行治疗,术后予双嘧达莫50mg,口服3次/d,随访6~12个月,其中2例出现再次狭窄,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肿胀,3个月后再次予以PTS,术后3 d予以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皮下注射,随访至今无肿胀发生,手术成功。结论介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73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动静脉瘘关闭术后左前臂肿胀加重入院。患者4年前因尿毒症首次行左腕部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后因内瘘失功,于左前臂原吻合口近心端又新建一自体动静脉瘘。入院前2个月因左前臂肿胀,CT检查显示左侧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长段闭塞,遂于外院行瘘管结扎术。术后肿胀未好转,并有加重,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直接法静脉造影(CTV)诊断上肢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对22例超声提示上肢静脉血栓患者行CTV,采用MPR、MIP、VR、CPR等进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范围、管腔内病变及周围侧支开放情况。结果22例CTV均清楚显示狭窄位置、范围及程度,其中10例血栓位于锁骨下静脉,6例位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与上腔静脉交汇处,4例位于无名静脉,腋静脉2例。结论双源CT直接法静脉造影可快速、相对无创、较清晰地显示上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Ⅲ型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误堵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和经验教训.方法 4例Ⅲ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支架型人工血管封堵降主动脉内膜破口时不慎误堵塞左颈总动脉.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45岁,平均年龄41岁.1例因存在内漏加Cuff时将第一个支架推向近侧导致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堵塞,经球囊拖向下方后解决;1例放置支架时支架前跳堵塞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立即从股动脉进抓捕器抓住从左上肢肱动脉进入升主动脉的刻度猪尾导管将支架拖向远侧后恢复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血流;1例因定位误差导致支架堵塞2/3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立即显露左颈总动脉分叉经颈外动脉置入左颈总动脉支架(chimney技术)后左颈总动脉血运完全恢复;1例是在心外科误将前端无裸支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当成有裸支架而将一半的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封堵,经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双颈动脉及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缓解.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封堵Ⅲ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侧内膜破口,无明显内漏,无脑梗死和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 介入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误堵颈动脉后需立即通过手术或介入手段解决以避免发生脑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22岁,无明显诱因右上肢至右肩部肿胀7天,门诊彩色超声示右侧腋静脉及肱静脉血流速度缓慢。查体:右上肢明显肿胀,累及右肩,皮肤发绀,张力稍高,按压无凹陷,无压痛,皮温较左侧稍低。右上肢周径:肘上5cm处约33cm,肘下5cm约31cm;左上肢周径:肘上5cm约26cm,肘下5cm约25cm。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2812ng/ml,白细胞13.39×109/L。MRI:右腋静脉近端至右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图1A),静脉造影:右腋静脉近端至锁骨下静脉闭塞,周围大量侧支循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透病人中心静脉狭窄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13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透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有同侧中心静脉插管史病人占61.54%,表现为上肢肿胀、静脉高压,中心静脉双侧病变1例,单侧病变12例,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闭塞各2例,头臂静脉狭窄3例,锁骨下静脉狭窄5例。采用球囊扩张术、锁骨下静脉-对侧锁骨下静脉旁路术、血透通路关闭术治疗,症状缓解。结论 血透病人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严重,并影响了血透通路的使用和寿命,静脉造影仍是首选诊断方法,而治疗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后上肢肿胀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上肢肿胀的1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形成因素、手术方案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手术对策。结果瘘管狭窄占72.2%、通路同侧肢体中心静脉狭窄占11.1%、瘘管血流量过大占16.7%,通过近端动静脉内瘘重建手术上肢肿胀改善者11例、因经济原因选择结扎内瘘者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检查、正确选择手术血管、控制吻合口尺寸、注意静脉分支的处理是预防上肢肿胀的必要措施。采取内瘘重建、血管移植可以挽救绝大多数合并肿胀的内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采用穿刺溶栓、球囊扩张解除人工血管、吻合口及锁骨下静脉狭窄治疗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主要是狭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平均有(3.5±2.3)处狭窄,介入开通率100.0%。4例发生局部穿刺口渗血,压迫后缓解。随访1年累计通畅率66.67%,2年累计通畅率33.33%。结论介入可有效地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和闭塞,延长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因咳嗽伴胸痛2个月,加重伴颜面、双上肢肿胀1个月入院。经皮肺穿刺病理结果提示为梭形细胞肿瘤,倾向于间叶源性肉瘤。患者于我科全身麻醉下取仰卧位,经胸廓正中切口,在右颈内静脉-右股静脉体外转流条件下,仔细游离肿物,依次摘除左颈内、左锁骨下静脉癌栓,切除肿物侵犯的部分心包、右侧纵隔胸膜、肿物侵犯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右无名动脉鞘膜、右肺上叶前段、右肺中叶内侧段、右无名静脉远端及上腔静脉,通过置换双侧头臂静脉并重建右心房的手术方式成功切除了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行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瘘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方法及处理动静脉瘘闭塞的治疗体会.方法 总结2007年8月-2011年3月施行首次自体动静脉瘘术214例及处理动静脉瘘闭塞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成功率及远期通畅率.结果 214例首次自体动静脉瘘术,取鼻烟窝处头静脉—桡动脉侧侧吻合168例,腕关节近端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46例,成功203例(94.8%),失败11例(5.2%),患肢水肿82例,无窃血综合征及心衰发生,1年通畅率为95.2%,2年通畅率为91.3%.处理动静脉瘘闭塞22例,包括术后急性闭塞取栓再通8例,吻合口狭窄血栓形成行取栓加球囊扩张再通8例、失败l例,慢性闭塞后近端再次吻合5例.结论 上肢远端自体动静脉瘘术,以“鼻烟窝”处动静脉造瘘为首选方法,积极处理原有动静脉瘘的闭塞问题,往往可以延长患者自身血管的使用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心包补片、人工血管转流等外科方法治疗透析或起搏导线相关性中心静脉梗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腔静脉梗阻患者资料,其中维持性血透合并锁骨下静脉或无名静脉梗阻患者4例,起搏导线植入后合并上下腔静脉梗阻1例.结果 围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肢体肿胀等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4.
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患有血管性疾病的患者施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包括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3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颈动脉动静脉瘘1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左锁骨下动静脉瘘1例,髂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及股动脉狭窄1例。除1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1例股动脉狭窄患者使用了裸支架外,其余34例患者均采用带膜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结果 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特殊不适,术后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合并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完全消除了临床症状。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血管性疾病是一种实用且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及并发症情况.方法:以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留置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经左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置管后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35例经左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成功,导管置入后X线下复查全部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置管成功率为100%.血流量均大于200ml/min,导管连续使用12月以上10例,6月以上18例,超过3月7例.共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9例(占25.7%),其中合并其它部位血栓形成3例(占8.5%),左锁骨下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上腔静脉内血栓形成和左颈内静脉内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5.7%).结论: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的置入可解决许多不适合进行造瘘手术且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的血管通路问题.锁骨下静脉置管同样安全和方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主动脉弓结构复杂、曲度大、弓上分支血管负责脑部和上肢等重要区域的血供,其中左锁骨下动脉包含椎动脉等重要分支,负责左上肢、后脑部等的血供。为了保证足够的锚定区,当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1.5cm时需对左锁骨下动脉做相应处理,现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分支型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应用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部夹层。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采用北京裕恒佳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血管腔内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B型夹层病人42例。原发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2cm以内。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组合而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增加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经送放器送入动脉,在透视下释放,植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41例(98%)成功放置分支型支架41只和直筒型可弯曲支架人工血管5只;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变形成角未能将送放器送入而改用直筒型支架治疗。夹层破裂口均被封闭,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术后复查2例存在少量内漏。入路动脉无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病人均恢复正常活动。结论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人工血管易使用,适合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联合辅助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方法 分析腔内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4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腔内封堵左锁骨下动脉43例;PDA封堵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6例次;颈部动脉搭桥术9例次;“烟囱”技术重建左颈总动脉8例次;“开窗”技术封堵夹层破口,同时保留主动脉弓部所有分支动脉1例次.结果 患者术后均存活,随访时间(25±16)个月.未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发生左锁骨下动脉Ⅱ型内漏,其中6例通过PDA封堵器隔绝,2例保守治疗后自愈;9例发生左上肢缺血症状,其中8例行保守治疗,另1例症状严重,行颈部动脉搭桥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随访中,所有人工血管和分支动脉支架均保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直径显著扩大,假腔直径逐渐缩小.结论 对累及主动脉弓部,破口邻近左锁骨下动脉或位于其近端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联合PDA封堵器、颈部动脉搭桥术、“烟囱”技术或“开窗”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男1例,女4例,年龄18~49岁,病史7~96个月.均全身乏力,有长期发热史3例,头晕头痛3例,视物模糊2例,高血压4例,脑梗塞1例,双上肢无力3例,双下肢无力1例,皮下疼痛结节1例,生活不能自理2例.体格检查:双上肢无脉或脉微弱3例,下肢脉微弱1例,颈双侧压痛2例,皮下压痛结节1例,颈部血管杂音2例.4例行动脉造影(DSA)检查:1例腹主动脉及左肾动脉狭窄;1例示头臂干狭窄,右颈总动脉狭窄60~70%,左颈总动脉近端完全闭塞,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有血栓并完全闭塞,左锁骨下动脉中段闭塞,左椎动脉及左胸廓内动脉显影好;2例头臂干狭闭及双颈动脉狭窄.1例彩超示:左侧颈动脉闭塞,双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右颈动脉轻、中度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in stenosis,CVS)的临床特点以及对其实施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疗且合并有中心静脉狭窄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静脉造影技术,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对其实施血管腔内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包括27例中心静脉狭窄与9例中心静脉闭塞.其中,狭窄位于右侧锁骨下静脉与头臂静脉交汇处13例(36.11%),左侧头臂静脉近心端8例(22.22%),右侧头臂静脉近心端4例(11.11%),右侧腋静脉伴锁骨下静脉2例(5.56%);闭塞位于左侧头臂静脉4例(11.11%),右侧锁骨下近端5例(13.89%).36例患者中有24例行经皮血管支架植入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stenting,PTS)或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e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PTA)联合治疗,其余12例行PTA治疗,治疗1周后患者上肢、腋部与胸壁浅表静脉曲张缓解或消失;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复发,且均为行PTA治疗的患者.结论 掌握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患者的早期诊治,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液透析合并中心静脉狭窄患者行单纯PTA或PTS与PTA联合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PTA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