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寒地区严重冲击性多发创伤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地区严重冲击性多发创伤的救治狄凤桐李一民狄宁李建民本文曾在第31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上交流作者单位:010051呼和浩特市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狄凤桐男55岁主任医师我院地处高寒地区,30年来,我们抢救了在爆炸情况下环境压力突然变化而直接或冲击波飞射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指数(TI)在涉及腹腔脏器的多发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和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76例重度创伤和危重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I分为三组:Ⅰ组10~15分,Ⅱ组16~20分,Ⅲ组21~28分。观察其TI与脏器受累数、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Ⅰ组27例,多发伤6例(22.22%),病死率为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Ⅱ组32例,多发伤18例(56.25%),病死率9.38%,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其中多发伤病死率为11.11%,多发伤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Ⅲ组17例,多发伤14例(82.35%),病死率为35.2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其中多发伤病死率为35.71%。多发伤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71.42%。结论多发伤不是几个单一伤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涉及多方面病理变化的严重损伤,当其TI≥16分时,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中、重度的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在诊治中常遗漏隐蔽脏器损伤的诊治,而TI的临床应用可以判断多发伤伤情的严重程度,减少漏诊率,早期防治严重并发症,提高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急诊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 《临床医学》2010,30(9):62-63
目的总结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急诊救治经验,探讨如何改进救治方案,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2007年8月至2009年6月参加急诊救治的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典型病例50例的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者ISS评分在19~24之间,平均值22。结果本组患者抢救成功46例(其中痊愈出院44例,由于各种原因放弃后续治疗2例),成功率92%;死亡4例,病死率8%。结论快速诊断、抗休克治疗、减少急诊手术准备及手术时间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要求急诊医生技术知识全面,反应迅速,合理地统筹安排整个救治过程。  相似文献   

4.
创伤是继心脑血管病之后又一社会发达病,是青壮年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社会劳动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创伤相关的预防控制网络和创伤医学救治体系,而我国的创伤学科尚未形成,创伤救治大多分散在医院的各专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入住ICU的时机,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5例严重多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处理组(一期手术后进入ICU)和改进处理组(进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并分析病死率与不同受伤部位数、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改进处理组的乳酸清除、体温恢复及PT、APTT恢复时间均短于传统处理组(P<0.05),同时住院天数、ICU天数、并发症以及死亡人数均低于传统处理组;改进处理组在ISS值"30~40"、"40~50"、"50~"及"4~5个"损伤部位的病死率均低于传统处理组(P<0.01)。结论:严重多发损伤患者在进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的治疗效果较好,同时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可在此类患者(尤其是严重多发损伤患者)临床救治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对严重多发创伤患者救治效率、创伤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湛江农垦第二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创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救治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因严重创伤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患者相关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25分].以2010年1月1日为界,此后就诊于我院创伤患者采用的是本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急救模式分为研究组,而此日期以前是传统由120及999担任院前急救的急救模式则为对照组,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在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远期(6个月)致残率、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有所降低,分别为(78.23 ±21.57) min vs.(96.45±35.14)min,(23.55 ±12.46) d vs.(28.67±20.72)d,8.1% (18/222)vs.65.5% (114/174),13.3% (34/256)vs.21.6% (48/222),4.1% (9/222)vs.9.2% (16/174),8.1% (18/222)vs.18.4% (32/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病死率方面,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为8.1%(18/222)vs12.6% (22/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伤到医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医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院前急救模式相对于常规采用的急救模式在提高多发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一种良好的备选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120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方法。方法分析本院几年来收治的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死亡6例。死亡原因MODS、ARDS、脑疝、失血性休克。结论提高院前、院内的急救水平,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适当的处理,是降低腹部创伤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莫明红 《家庭护士》2007,5(7):81-83
多发创伤系指由同种致伤因素打击所造成的机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1].其伤情表现复杂,早期救治困难,病情转归迁延.随着交通发达,社会发展,创伤问题让人类面临巨大挑战[2].医疗救护的完善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高质量的护理旨在配合医疗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由“120”救护车接回胸部创伤患者1516例。我们根据创伤AIS-ISS评分,选择AIS-ISS≥25分,其中胸部损伤AIS≥4分,其他部位至少一处AIS≥3分或者GCS≤10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47例。现将患者伤后院前急救和急诊科的早期救治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腹部多发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52例胸腹部创伤的伤因、伤情及诊治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胸腹腔穿刺确诊率88.5%;胸腔闭式引流,疗效满意率97.6%;49例治愈,死亡3例,病死率5.77%。结论:诊断性胸腹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合适的术式、切口,优先处理致命伤,及时手术,均是提高本病救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严重胸腹多发伤的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3年3月~1999年11月共收治严重胸腹多发伤38例,现将就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2例,女6例,年龄16~67岁.从受伤到就诊时间20min~12h.入院时收缩压小于12kpa伴有休克症状者26例,合并昏迷3例.  相似文献   

14.
15.
大力加强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创伤 ,尤其是严重创伤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杀手之一。因此 ,必须大力加强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一、严重创伤的发生率日益增加 ,救治任务艰巨全世界每年死于工业事故和日常生活的意外达 350万人。而受伤者为其 10 0~ 50 0倍 ,2 0 0万人导致永久性残疾。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 50 0 0亿美元。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者逾 70万人 ,受伤者 10 0 0万~ 150 0万人。即每 50秒钟死亡 1人 ,每 2秒钟有 1人受伤。1996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 ,提出了“善待生命———预防意外伤亡和暴力”。1999年我国共发生交通事故 4 12 86 0起 ,伤2 8…  相似文献   

16.
努力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一镗 《急诊医学》1997,6(2):67-68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 例1:男性,20岁,因车撞直接暴力致右股骨干中段闭合性骨折(成角畸形)伴创伤性休克早期1995年10月10日急诊收住院,入院时神志清楚,无颅神经症状,面色苍白,血压14.8/10.7kpa,血红蛋白12g/L,入院后即给予右胫骨结节牵引制动患肢,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伤后6h突然昏迷,小便失禁,双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急促,双肺满布湿罗音,X线平片示肺部暴风雪阴影改变,心率120次/min以上,急查头  相似文献   

18.
损害控制策略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损害控制策略(DCS)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的治疗效果,总结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7月期间126例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一般损伤组(ISS≤35分)67例和严重损伤组(ISS〉35分)59例,其中对59例严重损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占46.8%。复苏期间监测两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同时对两组腹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DIC发病率和死亡率亦进行比较。结果复苏期间两组患者的血清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进行监测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DI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较,结果亦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中,合理实施损害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和剖腹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准确合理地选择适应证、快速有效的简化手术、ICU复苏支持和恰当无延误地实施再手术是DCS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阶段体温管理对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将损害控制外科理念及体温管理贯穿应用于严重创伤休克救治的不同阶段。比较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恢复时间(APTT);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及APTT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阶段体温管理能有效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体温,纠正致死三联征,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以EICU为平台的创伤中心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预后的急救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1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期间采用多学科会诊模式救治的10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9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108例采用以EICU为平台的创伤中心救治模式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急诊救治时间、完成初次检查时间、抢救厅滞留时间、急诊手术时间以及两组患者的预后、两组合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结果:研究组急诊救治时间[(5.8±1.9) min]、完成初次检查时间[(31.3±12.2) min]、抢救厅滞留时间[(86±37) min]、急诊手术时间[(122±56) 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9.6±2.3) min]、[(52.7±14.6) min]、[(145±62) min]、[(182±7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