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骨巨细胞瘤(GCT)的细胞学性质、肿瘤发生以及生物学行为。方法用免疫组化(标记的链霉卵白素生物素──LSAB)法检测51例GCT中PCNA和bc1-2蛋白表达,并用TUNEL法检测其凋亡细胞。结果全部标本PCNA阳性表达,随病理分级增加,PCNA表达有增高趋势。bc1-2在Ⅰ与Ⅲ级及Ⅰ与Ⅱ+Ⅲ级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GCT中多为单核基质细胞凋亡,GCT的凋亡率(AI)为0.86%,各级间及PCNA标记指数间AI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GCT的AI与bc1-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bc1-2表达与否的AI差异有显著性。结论GCT是以增殖为特征的肿瘤;bcl-2在GCT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膦酸盐对骨巨细胞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取10例手术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待瘤细胞贴壁生长后分别给予5、25、50、100、200μmol/L阿仑膦酸钠、帕米膦酸二钠。作用一定时间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末端酶标记法凋亡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和caspase-3表达。结果(1)二膦酸盐作用后,细胞正常形态消失,甚至发生崩解。(2)药物作用24h后,阿仑膦酸钠可以抑制细胞活性的2.79%±0.92%-31.17%±8.05%,帕米膦酸二钠为5.87%±1.94%-39.68%±9.26%;48h后,阿仑膦酸钠可以抑制细胞活性的8.68%±2.87%—46.88%±11.24%,帕米膦酸二钠为10.49%±3.26%~60.43%±13.64%;72h后,阿仑膦酸钠可以抑制细胞活性的11.13%±3.60%-49.94%±11.67%,帕米膦酸二钠为15.57%±5.86%~63.97%±16.42%。(3)药物作用48h后,阿仑膦酸钠和帕米膦酸二钠5μmol/L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25%±5.62%、20.48%±6.02%;50μmol/L组分别为37.20%±12.01%、42.39%+12.41%;200μmol/L组分别为47.53%+13.92%、54.67%+15.38%。(4)帕米膦酸二钠作用48h后,5、50、200μmol/L组瘤细胞的caspase-3活性分别为14.93%±5.04%、25.13%±7.60%、26.07%+7.49%,引起的细胞凋亡表现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结论二膦酸盐可能成为治疗和预防骨巨细胞瘤复发的一个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3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切除 碘酊、酒精局部灭活 骨水泥填塞术14例,肿瘤瘤段切除 人工金属假体置换术4例,截肢术2例,肿瘤切除 病灶清除术2例,肿瘤刮除 植骨术1例。结果:治愈20例,死亡3例。术后随访2年~7年5个月,平均3年6个月。结论:我们提倡GCT采用临床、X线和病理三结合方法,临床疗效满意。对提高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从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分离肿瘤干细胞的方法.方法 对临床GCTB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原代培养,并对获得的细胞株进行特定条件下的培养获得球体细胞,在此基础上对球体细胞进行自我更新能力和干细胞相关基因检测,并通过免疫缺陷小鼠对该亚群致瘤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从GCTB中分离出表达干细胞相关基因的球体细胞群,该球体细胞群高表达干性基因OCT4、NANOG、SOX2,具备更强的侵袭性,动物实验表明球体细胞致瘤能力比原代细胞更强.结论 GCTB中存在肿瘤干细胞,可成功进行分离鉴定,在此基础上对该亚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的初步探索,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和寻找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影响骨巨细胞瘤复发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影响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术后复发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3年收治的146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影像学Campanacci分级、病理学Jaffe分级、手术方式、局部处理、发病时间等13项临床因素与GCT复发的关系,并分析Campanacci分级和Jaffe分级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80个月,平均58个月。本组共19例复发,总复发率为13.0%,局部刮除和瘤段切除后复发率分别为18.8%和6.3%,单纯刮除和扩大刮除复发率分别为38.9%和12.9%。肺转移5例,恶变2例,转移率和恶变率分别为3.4%、1.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突破包壳、手术方式(单纯刮除、扩大刮除、瘤段切除)与GCT复发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因素。影像学分级和病理学分级与肿瘤复发不具有相关性。结论手术方式、肿瘤突破包壳与GCT复发相关,手术方式是影响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放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进行放射线照射 ,并观察其效应。方法 :对 6例经临床、X线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骨巨细胞瘤标本进行体外细胞培养 ,传代后实验组进行放射线照射处理 ,对照组未进行放射线处理。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台盼蓝染色后计数、MTT法测定和FCM分析来观察放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放射线照射后 ,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可见逐渐发生皱缩和脱落 ,细胞存活率为 8 2 7%~ 13 5 0 % ,细胞毒性指数为 83 19% ,FCM分析显示G0与G1期比例明显增加 ,G2与M期比例明显减少。结论 :放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MMP-9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9在36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及Jaffe分级、Enneking分期和复发的关系。结果: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为63.8%,但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等因素无关;在Jaffe分级中II、III级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I级,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乃0.05);按Enneking分期随级别升高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的MMP-9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明显(P〈0.01)。结论: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Enneking分级及肿瘤的复发有一定的关系,MMP-9过表达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复发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GCTB)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倾向的原发性良性骨肿瘤,以局部溶骨性病灶为特征。GCTB可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1-2],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3% ~ 5%,好发年龄为20 ~ 40岁[1,3]。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约半数发生于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少数严重者软骨下可受累,出现关节功能障碍[4];发生在脊柱的病灶以骶骨最为多见,其次为腰椎、胸椎、颈椎[5]。近年来,GCTB的治疗模式逐渐从外科治疗转变为以外科治疗为主、药物治疗辅助的综合治疗。随着新辅助治疗理念的兴起,地舒单抗被广泛应用于GCTB的治疗,其可延缓肿瘤进展、降低手术分期等[1]。地舒单抗是一种全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可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特异性结合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然而,也有部分研究[6]表明,术前应用地舒单抗可能会增高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地舒单抗术前应用时长存在争议,并有少数报道[7]提出,地舒单抗可能与肿瘤恶变有关。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重点回顾近5年的相关研究,对地舒单抗作为GCTB新辅助治疗药物的应用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活动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B)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1月治疗85例活动脊柱GCTB患者资料,男27例,女58例;年龄11.0~65.0岁,平均(33.0±11.7)岁(中位数 33.0岁)。其中60例为初次诊断为活动脊柱GCTB患者,25例为由外院转来的活动脊柱GCTB复发患者。术前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C级33例,D~E级52例;Jaffe分级:Ⅰ级70例,Ⅱ~Ⅲ级15例。本组患者依据Weinstein-Boriani-Biagini(WBB)分期和Enneking分期制定手术方案,其中EnnekingⅡ期27例,Enneking Ⅲ期58例。使用生存分析法确定影响活动脊柱GCTB的独立预后因素。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RFS)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确定潜在预后因素。将P<0.1的临床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8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63个月,平均54.7个月(中位数46.0个月)。28例患者术后首次出现复发,复发时间为2.0~82.0个月,平均19.8个月(中位数13.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全椎节切除术的患者2年、3年和总体复发生存时间均显著提高;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患者2年、3年及总体复发生存时间均显著优于未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患者;年龄>40岁的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显著低于年龄≤ 40岁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除方式、术后双磷酸盐治疗及年龄≤ 40岁是影响活动脊柱GCTB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通过采用en bloc和分块切除的方式进行全椎节切除,同时应用双磷酸盐长期治疗活动脊柱GCTB,可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年龄≤ 40岁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骨盆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GCT)的好发年龄、发病部位、不同治疗方式的复发率及并发症。方法 在医学常用外文数据库检索“giant cell tumor,pelvis”,在医学常用中文数据库检索“骨巨细胞瘤,骨盆”,时间选取1949至2012年,所有被检索的文献及参考文献均被用于分析,经文题、摘要、全文内容二次筛选,共筛选出38篇文献,将所涉及的骨盆GC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删除重复报告的病例;收集每例入选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手术方式、随访时间、并发症、复发率及死亡率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项研究。结果 筛选出的38篇文献中共165例骨盆GCT患者纳入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发病年龄14~73岁,平均33.2岁,高发年龄21~40岁;男、女比例为1∶1.7。发病部位:髂骨区(A区)48例,髋臼区(B区)60例,耻、坐骨区(C区)31例。随访时间1.5~35年,平均9.5年。27例(32.5%,27/83)患者出现治疗并发症,以病灶外整块切除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13/28)发生率最高;常见并发症为切口内感染、切口延迟愈合。9例(45.0%,9/20)接受单纯病灶放疗的患者术后复发,24例(33.3%,24/72)接受病灶内手术的患者术后复发,5例(35.7%,5/14)接受病灶内手术联合放疗或冷疗的患者术后复发,1例(2.0%,1/51)接受病灶外手术的患者术后复发,总复发率为24.6%(39/158),死亡率为3.2%(5/158)。结论 骨盆GCT临床少见,常累及髋臼区(B区),高发年龄为21~40岁,病灶外整块切除术后并发症最为常见,但术后复发率最低,骨盆GCT总体复发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瘤腔内化疗治疗骨巨细胞瘤的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瘤腔内化疗对骨巨细胞瘤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随访时间 5年以上的 13例患者 ,男 6例 ,女 7例。中位年龄为 2 7岁 (2 0~ 61岁 )。胫骨上端 6例 ,股骨下端 3例 ,股骨上端 2例 ,跟骨和尺骨近端各1例。Jaffe分级 :Ⅰ级 2例 ,Ⅱ级 8例 ,Ⅲ级 3例 ;Campanacci分期 :Ⅰ期 4例 ,Ⅱ期 7例 ,Ⅲ期 2例。均采用肿瘤刮除、瘤腔灭活、植骨、瘤腔内化疗的方法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 5~ 11年的随访。 2例复发 ,其中 1例因肺转移而死亡。肢体功能评分 3 0分 10例 ,2 6分 1例 ,2 4分 1例。结论 :瘤腔内化疗是一种治疗骨巨细胞瘤可行的方法 ,主要适应于瘤腔完整的骨巨细胞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探讨骨巨细胞瘤手术病灶刮除与功能重建的方法与疗效。方法: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6~72岁,平均43岁。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14例,胫骨上端骨巨细胞瘤7例。无症状偶然发现者2例,膝关节周围疼痛肿胀伴活动障碍者19例。除1例采用截肢术外,对8例儿童及青少年采用瘤体扩大刮除、灭活、植骨治疗;对12例18岁以上成年人采用肿瘤扩大刮除、灭活、植骨及骨水泥充填,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2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42个月。术后肿瘤复发3例,切口液化坏死1例。膝关节功能按李强一等标准评价:优11例,良6例,差3例。结论:对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采用肿瘤扩大刮除、灭活、植骨或骨水泥充填重建功能,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和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成员之一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随访,将他们分为无复发转移组及复发转移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骨巨细胞瘤MMP-9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骨巨细胞瘤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无复发转移组27例的MMP-9 mRNA比值为1.05±0.42,复发转移组14例的MMP-9 mRNA比值为2.18±0.5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MMP-9中位阳性细胞率分别为为28.5%和49.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其复发和转移有一定关系,MMP-9可作为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微波原位灭活瘤段+重建技术治疗骨巨细胞瘤,观察临床疗效和肢体功能。方法 2004年3月至2011年4月本组共应用此方法治疗32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骨盆1例,股骨远端12例,胫骨近端10例,桡骨远端4例,肱骨近端3例,肱骨远端1例,跟骨1例。病理分级:Ⅰ级4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术中边缘外分离肿瘤,原位插入微波针,控制性高温灭活瘤体,自体骨粒或骨水泥填充病灶腔隙,填充骨水泥和异体骨混合物,部分需行内固定,观察术后肿瘤复发和肢体功能评分。结果 32例患者皆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年8个月。发现1例复发,1例感染,肢体关节功能评定:好者28例,可者4例,差者0例。结论原位微波灭活瘤段+重建技术治疗骨巨细胞瘤可能降低了骨巨细胞瘤术后的复发,并保留较好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病灶切刮骨水泥填充治疗肢体骨巨细胞瘤125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病灶切刮骨水泥填充治疗肢体骨巨细胞瘤(G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80年3月~1997年12月125例GCT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62例,女63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31.5岁,其中原发GCT101例,复发GCT24例。发病部位在膝关节周围者100例(占80%)。结果 1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94个月,平均96个月。原发GCTF得,13例复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Giant cell tumor (GCT) of bone is a benign but locally aggressive and destructive lesion generally occurring in skeletally mature individuals. Typically involving the epiphysiometaphyseal region of long bones, the most common sites include the distal femur, proximal tibia and distal radius. On radiographs, GCT demonstrates a lytic lesion centered in the epiphysis but involving the metaphysis and extending at least in part to the adjacent articular cortex. Most are eccentric, but become symmetric and centrally located with growth. Most cases show circumscribed borders or so-called geographical destruction with no periosteal reaction unless a pathological fracture is present. There is no mineralized tumor matrix. Giant cell tumor can produce wide-ranging appearances depending on site, complications such as hemorrhage or pathological fracture and after surgical intervention. This review demonstrates a spectrum of these features and describes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GCT in conventional radiographs,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can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ne scans,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s and 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临床及影像学相关危险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国内6 家骨肿瘤治疗单位的105例膝关节骨巨细胞瘤,包括36例术后局部复发病例和69例术后未复发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单因素法分析临床因素(包括发病性别、年龄、部位、临床评分、分级、手术方式)和影像学因素与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放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中确定影响肿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5例患者中,男49例,女56例;随访时间为(45.6±32.1)个月。其中复发组36例,平均年龄(35.64±10.87)岁,复发时间为术后平均(18.9±6.5)个月;未复发组69例,平均年龄(36.32±13.82)岁。单因素χ2检验显示病灶边缘清晰或硬化、骨皮质中断、软组织肿块、Hu评分和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有关,其他临床因素(发病性别、年龄、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以及部分影像学因素(膨胀性、多房性或骨性分隔、骨皮质破坏、病理性骨折、病灶是否达到关节面、骨髓水肿、病灶囊性变)与术后复发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边缘清晰或硬化(P=0.048)、软组织肿块(P=0.041)、Hu评分(P=0.040)和手术方式(P=0.001)与肿瘤术后复发密切相关。结论膝关节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病灶边缘模糊、软组织肿块两项影像学征象为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Hu评分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肿瘤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Zile S Kundu Vinay Gupta Sukhbir S Sangwan Shobit Goel Parveen Rana 《Indian Journal of Orthopaedics》2013,47(1):107-110
30 year old female patient with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distal tibia initially treated at a peripheral nononcological center by curettage and autologous bone grafting from the ipsilateral iliac crest reported to us with local recurrence and an implantation giant cell tumor at the graft harvesting site which required extensive surgeries at both sites. The risk of iatrogenic direct implantation of tumor, often attributable to inadequate surgical planning or poor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the steps to prevent such complication is reported here. 相似文献
20.
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肢骨巨细胞瘤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四肢骨巨细胞瘤128例,男65例,女63例;年龄17-64岁,平均32岁。股骨远端49例,股骨近端8例,胫骨近端37例,肱骨近端14例,桡骨11例,腓骨4例,跟骨2例,胫骨远端1例,尺骨1例,指骨1例。Campanacci分级Ⅰ级29例、Ⅱ级67例、Ⅲ级32例。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放射线分级及患者年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刮除后植骨或骨水泥填充37例,刮除后植骨内固定42例,腓骨代桡骨11例,瘤段切除人工关节置换33例,单纯切除不重建5例。结果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3例出现切口渗液,3例出现假体迟发性感染。局部复发:刮除后植骨或骨水泥填充组5例(13.5%),刮除后植骨内固定组5例(11.9%),人工关节置换组2例(6.1%)。肺转移2例,均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良、恶性各l例。1例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刮除术后10个月复发。结论对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放射线分级及患者年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囊内切除适合于CampanacciⅠ、Ⅱ级骨巨细胞瘤,符合肿瘤治疗原则,具有较好的术后功能、较低的局部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瘤段切除适合于Campanacci Ⅲ级骨巨细胞瘤,与囊内切除相比局部复发率低,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可用于切除后无须重建的肿瘤、大的侵袭性病变或复发的骨巨细胞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