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物疫源疾病是指各种动物携带的病原体通过自然环境传播给人类而发生流行的传染性疾病。简单地说,就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rrjk》2010,(5)
非典对人们的侵扰刚刚远去。2009年初,一场人感染禽流感战役打得热火朝天,好在有备无患,而甲型H1N1流感紧随其后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席卷而来。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在动物疫源疾病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邀请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三科主任周莉,来认识和了解动物疫源疾病。  相似文献   

3.
动物疫源疾病为何频发 动物疫源疾病,是指各种动物携带的病原体通过自然环境传播给人类而发生流行的传染性疾病.简单地说,就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犬、猫、鸟和金鱼等宠物越来越多地进入千家万户,各种野味被摆上了餐桌,动物疫源疾病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4.
研究动物与人类传染病的关系,目的是认识动物在人类传染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与此相关,还应搞清楚几类与动物有关的人类传染病之问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茂名口岸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种群和消长情况,对相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风险进行预测。方法 采用一般的病媒生物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结 果鼠形动物有2目2科4属7种,蚤有1种,革螨有2科5属6种,恙螨有2科5属12种,硬蜱有1科1属1种。年度动物染蚤、革螨、恙螨、硬蜱感染事分别为8.8%、39.2%、31.1%、4.0%,感染率最高的动物分别为褐家鼠、黄毛鼠、海南屋顶鼠、黄毛鼠。年度动物染蚤、革螨、蒜蠕、硬蜂感染指数分别为0.2、3.5、36.3、0.1,感染指数最高的分别为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海南屋顶鼠、板齿鼠。血清学检测发现斑疹伤寒阳性22份,感染率10.00%;恙虫病阳性16份,感染率7.27%;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阳性7份,感染率3.18%;钩端螺旋体阳性1份,感染率0.45%。结论 茂名口岸地区存在恙虫病、HFRS发生和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大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存在的疾病 ,由于有动物宿主存在 ,它们在自然界长期流行 ,人类一旦进入 ,就会感染而发病。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条件的富足 ,人们郊游和回归自然等野外活动增加 ,涉及自然疫源地的机会增多 ,受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危险增加 ,所以关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拟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危害和防制对策进行探讨。1 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其特点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可长期存在的疾病 ,其病原体、媒介和宿主都是一定地理景观中一定生物群落的成员 ,即使人类不参与 ,它们…  相似文献   

7.
背景 自第七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以来,我国霍乱时起时伏,时多时少,始终没有完全停息,已成为全国上下特别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湛江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与东南亚霍乱流行区相距较近,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十艘中外籍船舶自霍乱疫区抵达湛江港.湛江市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霍乱流行.在20世纪80年代,作者所在单位在出入境检疫查验和卫生监督中曾先后3次检出霍乱染疫船3艘,查出霍乱病人和带菌者4例.因此,霍乱疫源监测和防制是检验检疫主要业务工作之一.本文就是报告1999年湛江口岸霍乱疫源监测概况.方法 采取定期翻译外国有关疫情资料、与地方卫生部门互通情报等方法,及时准确收集、整理和交流国内外疫情资料,采取登轮检疫查验、采样检验,以及定时定点采样,于实验室采用国际规定的霍乱弧菌检查方法进行疫源检验.结果 1999年翻译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周报共64期;检疫霍乱疫区来船85艘次,并对船舶生活区实施卫生处理;消毒载自霍乱疫区的压舱水10万吨;对2例疑似霍乱病人采粪便检查霍乱弧菌(阴性);采集来自霍乱疫区的饮用水、水果、蔬菜、海产品以及动物肉类等样品共计407份;对进口的多春鱼、花蟹、虾仁等水产品计2500吨采样检验;采集港口海水样、农贸市场海产品、口岸污水共计120份,实施实验室检验均未发现霍乱弧菌及其他肠道致病菌.结论 湛江口岸1999年霍乱监测未发现确切的霍乱疫源.但是,从地方卫生防疫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一些散发霍乱病例大部分与进食被污染的淡水壳类(白沙螺)有关,从而提示:对散发性霍乱鉴别工作应加以重视,对传染源监测中应增加淡水产品的检验.根据沿海地区霍乱近年来的流行大部分与海产品有关之特点,对海产品尤其是来自印度等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海产品和媒介水体的监测工作更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调查茂名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中鼠疫、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情况,评估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风险及因素,为口岸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一般的病媒生物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 血清学检测样本220份,其中斑疹伤寒抗体阳性占10.00%;恙虫病抗体阳性占7.27%;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阳性占3.18%;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占0.45%;鼠疫杆菌抗体全部阴性。鼠形动物总染蚤、革螨、恙螨、硬蜱指数分别为0.2、3.5、36.3、0.1,染蚤、革螨、恙螨、硬蜱率分别为8.8%、39.2%、31.1%、4.0%。[结论] 茂名口岸地区存在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有流行风险。  相似文献   

9.
病毒是引发人类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们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还存在人类尚未认知或新出现的病毒,随时可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安全〔1-3〕。及早地发现,鉴别未知的或新出现的病毒,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建立、储备、改良、发展、乃至创新应用于发现、鉴别未知或新出现病毒的技术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近20多年来,常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技术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相结合的途径,发现和鉴别未知病毒。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分离病毒、电镜观察、用已知病毒的抗血清建立的免疫学方法作排他性检测、用已知病毒核酸…  相似文献   

10.
随着动物源器械日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动物组织原料病毒和传染因子的携带风险以及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已引起各方极大的关注.作者就动物源器械的范围、携带病毒和传染因子的风险评定和风险监控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前言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原发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由于人类接触病源或带菌者,而使之开始流行于人间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产业结构、规模、  相似文献   

12.
霍乱疫源监测,是及时发现疫源和消灭疫源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如何做好该项工作,提高检出率,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沈平  林婕 《现代预防医学》2016,(21):3845-3849
目的 分析钦州市钦南区2005-2015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及防控效果,为今后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钦州市钦南区2005-2015年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评价防控效果;结果 2005-2015年共报告自然疫源性疾病9种95例,年均发病率为1.53/10万,死亡72例,病死率为75.79%,年均死亡率为1.16/10万。总体发病率呈较低水平。主要的病种为狂犬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布鲁氏菌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属首次发生。除狂犬病之外,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时间,基本符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的时间,显示明显的季节性;病例以男性占比例最多(68.42%);职业以农民、民工类人群占比例最多(67.37%);在年龄分布中,狂犬病占比例最高的分别为≥60岁组(26.36%)、50~岁组(19.44%)和<10岁组(15.28%);乙型脑炎全部为<10岁儿童;其他则以20~49岁的青壮年为主;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未发生疫情蔓延。结论 2005-2015年钦州市钦南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处于低流行状态,防控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1991-2006年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探讨新时期疫情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建议。方法收集1991-2006年全国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布鲁氏菌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6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报告病例1 859 295例,死亡39 028例,发病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降至目前的40%左右,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全球气候变暖、媒介和宿主动物入侵与耐药性、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畜牧养殖业和其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等因素是目前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影响因素。结论在监测工作中重点加强预警监测、免疫接种和防制策略的效果评价以及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综合治理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捷 《医药与保健》2008,16(3):50-50
莱姆病由蜱(俗称草爬子)传播的一种疾病。当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蜱叮咬人后,皮肤会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并发流感样症状。病变发展到中晚期表现为心脏异常,心动过逮或过缓,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6.
人兽共患病是指在人类和脊椎动物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脊椎动物约有5300多种。在已知的1415种人类病原体中,62%是人兽共患性疾病。1当前人兽共患病的严峻形势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既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导致新的传染病频频出现,其中80%以上是传统的和新发的人兽共患病,成为严重引起社会恐慌的重大公共卫生疾病或生物灾害,对各国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建设造成了不可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小兽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型兽类可保存或传播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数十种,主要有鼠疫、鼠型斑疹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其体外寄生虫如蜱、螨、跳蚤、虱等是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昆虫。由于种类多,分布广,迁移性较小,不同种类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又多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适应性能力和多种疾病的关系密切,因此对小型兽类与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我国目前小型兽类与重要或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概况,为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国外人类疾病模型动物品种、品系繁多,遗传背景各异.国内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发展也很快,这些模型动物既有我们自己研发的,也有从国外引进的.建立动物模型的上游科研工作成绩突出,但宝贵的动物模型建立或引进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动物断种、失去原有生物学特性的案例却屡见不鲜.从人类疾病模型动物的引种、保种、检疫隔离、饲养管理的特殊性等方面加强管理,可有效地控制和避免突变系出现自身修复,转基因动物的基因丢失,敲除基因动物基因复位等问题,从而达到保持其固有生物学特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国际旅游和贸易增加,人口和环境变化,人类生活方式及行为改变等原因,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一些早已被人们认识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新的食源性病原体感染不断出现。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国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在发达国家,估计每年有1/3的人群感染食源性疾病〔1,2〕。全世界每年有220~1000万人因患食源性疾病而丧生〔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据卫生部历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自1985年到2003年,食物中毒共发生26894起,发病人数722322人〔4〕。但据WHO估计,…  相似文献   

20.
西藏察隅自然疫源性疾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西藏察隅流行性出血热(EHF)、森林脑炎(TBE)、乙型脑炎(EEB)、基孔肯雅热(CKF)、辛德毕斯病(SIN)、类鼻疽(MEL)和土拉菌病(TUL)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该地可能存在EHF、TBE、EEB、CKF、MEL和TUL及该病自然疫源地,病原学的证实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