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误诊原因,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收治并误诊的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误诊为脑梗死患者后经心脏彩超、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方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掌握其病理基础和病理生理特点,及时行超声心动图、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增强螺旋CT、MRI、主动脉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32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结果 32例患者均被确诊,并显示明确的真假腔,DeBakey分型属于Ⅰ型12例,Ⅱ型2例,Ⅲ型18例。结论 MSCT具有可靠、安全无创的优点,对AD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作为检查AD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特点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S-CTA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并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以及容积再现技术进行处理。最终根据重建图像结果进行确诊,并与传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MS-CTA结果表明所选的病例中Ⅰ型13例,Ⅱ型24例,Ⅲ型9例。功能检查发现MS-CTA在主动脉夹层检查中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病变和累及范围、对病例中血栓形成、管壁钙化及破裂情况的检查结果与DSA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2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组正确率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3T(CTA)比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G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组正确率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比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6例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C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特征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符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6.15%.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肾癌的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合率和肾动脉解剖显示正确率达到92.31%.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GTA)与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诊断肾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两组正确率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MSCT(CTA)比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对指导肾癌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系统疾病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外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30例下肢动脉系统疾病患者(均经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确诊),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诊断资料。结果 30例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经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为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9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例,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及蔓状血管瘤各2例。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不仅可作为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筛查及诊断手段,而且能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准确提供病变部位、程度、性质及范围等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医学综述》2013,19(4):712-716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经历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几个过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由于其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高,成为金标准;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图像质量已达到诊断水平,但由于其辐射等不良反应,逐渐向低辐射剂量方向发展;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临床应用还不成熟,其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3.0 T磁共振的应用,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研究也更加深入。现从CT及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技术特点及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诊断手法、原理以及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根据结果掌握临床诊断的最佳方式。方法:通过将本院近三年来62例本院的病患病例中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的同期再次采用数字减影诊断方式进行脑动脉瘤将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在排除相应的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比较出两种方式的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病患诊断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5.2%,而数字减影诊断出来的病患仅为总体的90.3%。结论:两者对比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率高于数字减影。在以追求准确性的脑动脉瘤临床诊断中,推荐优先选择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1月,择取于本院就诊的55例A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两者的诊断价值,并观察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在ADA诊断阳性率及分型诊断准确率方面,16层螺旋CT与DSA相似;两种检查方法主动脉破口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累及分支血管数、夹层血栓形成及动脉壁钙化指标比较,16层螺旋CT较DSA更具优势(P0.05)。结论: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ADA的征象,对于判定病情、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故为ADA的理想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