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FLP法构建人参、西洋参基因组DNA指纹图谱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2  
目的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DNA(AFLP)分子遗传标志技术,分析人参、西洋参基因组DNA多态性。方法 人参、西洋参干燥根基因组DNA,经EcoRI/MseI酶切并与其相应的人工接头连接后,使用选择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 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成功构建出多态性丰富和重复性好的人参、西洋参DNA指纹图谱。结论 AFLP法有望成为一种独立的切实可行的手段,将在人参、西洋参等药用植物的鉴定、生物进化、系统发育研究及指导道地性药材的科学栽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丹参不同栽培农家类型的AFLP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鉴定丹参种内不同类型间的遗传差异,为丹参的进一步系统选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DNA(AFLP)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对不同类型丹参的基因组DNA进行酶切、连接、预扩增后采用选择性引物进行PCR扩增。7对引物扩增后得到899条清晰的带,61条为特异条带,其中丹参种内四种不同类型的特异位点分别占总的特异位点的22.95%,29.51%,26.23%,21.31%,说明丹参种内不同类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其遗传多样性是丰富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类型中小叶型丹参(XY)与其它3个类型间遗传距离较远,皱叶型丹参(ZY)与单叶型丹参(DY)遗传距离最近,由此可初步将小叶型丹参确定为一个变种,丹参原型(ZC)与皱叶型丹参也可初步定为丹参的栽培变种。结论:AFLP技术可以作为鉴别丹参种内不同类型间遗传差异的手段,丹参种内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
中药紫菀AFLP技术参数的优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紫菀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的各种因素,建立并优化紫菀AFLP反应体系,为研究紫菀分子品质性状的技术平台奠定基础。方法:CTAB法提取紫菀基因组DNA,分别用一步法和两步法进行酶切与连接,分别进行预扩增、选扩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了适用于紫菀的AFLP体系:用乙醇沉淀DNA,建立的模板不含PCR反应抑制剂及其他酶反应抑制剂,可被限制性内切酶MseI和EcoRI完全酶切;确定两步法进行酶切、连接,酶切时间为37℃3h,连接时间为16℃过夜,缓冲液选用NEB公司Buffer2;选择性扩增后的银染显色在10℃以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反应体系适用于紫菀基因组DNA的AFLP研究。  相似文献   

4.
AFLP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是一种在PCR技术和RFLP标记技术基础上发明的新的分子标记技术。本文简述了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综述了其在药用植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资源鉴定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快速曲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欣  陈建魁  于农  宋世平  尹秀云 《河北医药》2009,31(22):3150-3151
随着骨髓移植、器官移植的广泛应用,侵袭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研究曲霉致病的分子机制以及进行临床快速基因诊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而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获得足量、高质、稳定的供分析用的DNA分子。我们经过反复摸索、比较找出一个较为简便、经济、可靠的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红花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考察红花的种内变异,为进一步进行红花种质资源选育和筛选品质相关基因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研究中国红花28个不同栽培居群在DNA水平的多态性。采用UPGMA构建系统树图进行聚类分析和计算遗传距离。结果筛选得到的12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各居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8~0.96。聚类分析显示它们分为3大主要类群和一个中间类群。结论红花种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基于AFLP条带统计的聚类结果和表型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可能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于表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红花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因素对红花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反应体系的影响,建立并优化反应体系。方法:提取红花基因组DNA,分别设计Taq酶浓度(三水平:0.02、0.04、0.06U/μL)、dNTP浓度(三水平:0.10、0.20、0.30mmol/L)和引物(primer)浓度(三水平;0.16、0.32、0.48pmol/L)的三因素实验,进行PCR扩增。根据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确定最优的Taq酶浓度、dNTP浓度和引物浓度。进一步没计Mg^2+浓度(三水平:1.0、1.5、2.0mmol/L)和模板浓度(四水平:1.00、1.25、1.50、1.75mg/L)的两因素实验,进行PCR扩增,确定最佳Mg^2+浓度和模板浓度。结果:三因素实验中,第17条组合泳道和两因素实验中第6条组合泳道扩增主带稳定、均匀、清晰,条带数日多。结论:确定红花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反应25μL反应体系中最佳组合为:Taq酶0.04 U/μL、dNTP0.30mmol/L、引物0.32pmol/L、Mg^2+ 1.5mmol/L、模板浓度1.00mg/L。  相似文献   

8.
芋螺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热带药用海洋生物芋螺产生的芋螺毒素(Conotoxin),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药和新药开发的新来源。近来出现了从芋螺基因组DNA中克隆新型芋螺毒素基因的新方法.因而快速获得芋螺基因组DNA是分离多样性毒素基因、建立基因库及药用芋螺基因资源开发的前提。本研究采用不同的DNA提取方法.从6种芋螺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分离总DNA,经综合比较,建立了简便快速的提取芋螺总DNA的改良苯酚-SDS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9.
玉竹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玉竹根茎为材料,寻找一种适合于玉竹总DNA提取的方法,便于下游分子生物学的操作。方法采用经典CTAB法与改良CTAB法。结果改良CTAB法提取得到的DNA可以很好地用于PCR扩增。结论改良CTAB法适用于类似玉竹这类含多糖较多的根及根茎类中药材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10.
微波法快速提取丝状真菌基因组D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是一个费时、费力,并且费用较高的工作,效率较低。本文报道一种以微波热振破壁处理真菌菌丝,快速、简便和高效提取真菌基因组DNA的方法。以提取的DNA为模板可以扩增出18S rRNA基因。  相似文献   

11.
白木香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茎木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白木香茎木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爵床脂素A(1),justidin F(2),刺五加酮(3),(+)丁香树脂酚(4),丁香脂双葡萄糖苷(5),无梗五加苷B(6),curuilignan D(7),丁香素(8),4-羟基-3,5-二甲氧基酚苷(9),3,4,5-三甲氧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0),3,4,5-三甲氧苯基-1-O-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7-ketositosterol(12),7-oxo-5,6-dihydrostigmasterol(13)。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黄珊珊 《海峡药学》2014,(12):37-39
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沉淀法分别对白木香茎和叶进行蛋白质提取,利用一、两次水化法分别对所获蛋白进行溶解,并通过研究蛋白得率、比较蛋白浓度及经SDS-PAGE单向电泳所获条带的清晰度,分析白木香茎、叶蛋白制备与 SDS-PAGE 单向电泳条件的优劣。结果表明:白木香茎、叶蛋白得率分别是73mg· g-1与52mg· g-1;一次水化法得到的茎、叶样品蛋白终浓度分别为3.62μg·μL -1,4.17μg·μL -1,两次水化法所获得茎、叶蛋白终浓度为1.53μg·μL-1,2.12μg·μL -1。两种方法所获蛋白样品的 SDS-PAGE 条带均较模糊,但后者的单向电泳条带杂质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蛋白制备、电泳条件的某些方面仍需改进。该研究为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白木香结香机制提供了技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峻山  陈玉武 《药学学报》1986,21(7):516-520
自国产沉香[系瑞香料(Thymelaceae)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lnensuis(Lour.)Gilg.)的含有黑色树脂的木质部]的挥发油中经硅胶柱层析和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得到两个新的沉香呋喃类倍半萜,分别命名为白木香醇(baimuxinol)和去氢白木香醇(dehydrobaimuxinol)。经光谱IR,1H NMR,MS分析和化学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式(Ⅰ)和(Ⅱ)。  相似文献   

14.
杨峻山  陈玉武 《药学学报》1983,18(3):191-198
用气相色谱方法比较了国产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和进口沉香(A.agallocha Roxb.)挥发油的组成,发现两者有一定差别。国产沉香的挥发油经硅胶柱和氧化铝柱层析得到两个新的倍半萜,分别命名为白木香酸(baimuxinie acid)和白木香醛(baimuxinal)经光谱(UV,IR,PMR和MS)分析,衍生物制备以及X线衍射单晶解析,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式(Ⅰ)和(Ⅱ)。同时得到一已知化合物沉香螺旋醇(agarospirol)(Ⅲ)。  相似文献   

15.
自国产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瑞香科(Thymeleaceae)植物]的挥发油中,经硅胶柱层析和离心薄层层析分离得到一新的倍半萜,命名为异白木香醇(isobaimuxinol),根据光谱(IR,1HNMR,13CNMR,2 D-NMR和MS)分析确定其结构式为(Ⅰ)所示,并用X-光衍射晶体解析进一步确定了其立体化学。同时,也从该植物挥发油的低沸点部分分离得到四个已知化合物:苄基丙酮,对甲氧基苄基丙酮,茴香酸和β-沉香呋喃。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6.
自国产沉香(Lignum Aquilariae sinensis)[属瑞香科(Thymeleaceae)植物]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醚溶解部分中分离得到六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经光谱(UV,IR,1HNMR 13CNMR和MS)分析及化学合成,确定其中一个为新化合物,即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Ⅴ)。其余五个为已知化合物,即2-(2-苯乙基)色酮,6-氧基-2-(2-苯乙基)色酮,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6-甲氧基-2-[2-(3′-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和6-羟基-2-(2-苯乙基)色酮,这些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海莲叶、尖瓣海莲叶的性状与显微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为其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外观性状观察、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海莲叶、尖瓣海莲叶在药材性状、显微鉴别特征方面无明显差异,药材性状表现为干燥叶展平后均呈矩圆形或倒披针形,网状脉序,革质;显微鉴别特征均为两面叶,叶表皮为复表皮,由2层细胞组成,外层表皮细胞含单宁,下表面具气孔,多为不等式类型;中脉维管束为无限外韧型;叶肉组织薄壁细胞均含单宁和草酸钙结晶,海莲薄壁细胞含单宁多,含草酸钙结晶少。结论:本实验研究了海莲叶、尖叶海莲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为海莲药材鉴别、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白木香ISSR-PCR反应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白木香ISSR-PC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多聚酶链式反应)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dNTP、Mg2 、模板DNA、引物和Taq酶)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筛选,建立了白木香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5μ1)为:dNTP 0.2 mmol/L、Mg2 2.5 mmol/L、引物0.5μmol/L、模板DNA 100 ng和Taq酶1.0 U.通过梯度PCR反应得到相应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为49.2℃.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标记技术研究白木香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标准化程序.  相似文献   

19.
自国产沉香(Lignum Aquiarilae sinensis)[瑞香料(Thymeleaceae)植物]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溶解部分经硅胶层析,分寓得到三个2-(2-苯乙基)色酮衍生物。根据光谱(UV,IR,13C NMR,1H NMR和MS)数据分析确定其中两个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5,8-二羟基-2-(2-对甲氧基苯乙基)色酮(2)和6,7-二甲氧基-2-(2-对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另外一个为已知化合物5,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1),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不同结香方法与国产沉香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颖  高英  李卫民 《中国药房》2012,(11):1017-1020
目的:对不同结香方法与国产沉香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以三氯甲烷冷浸提取沉香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天然沉香的化学成分主要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与倍半萜类成分,两者的相对含量之比在0.78~2.32之间。刀砍物理法沉香的化学成分与天然沉香较相似,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与倍半萜类成分的相对含量之比为2.43;化学刺激法沉香的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倍半萜类成分,其相对含量之比为12.86。结论:对不同结香方法所得沉香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差异分析,可为不同方法结香效果的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