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观察组采用PICC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炎、堵管、渗漏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堵管、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中采用PICC穿刺置管,可降低静脉炎、渗漏、堵管的发生率,效果优于浅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2.
华芳  黄国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843-3844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中晚期恶性肿瘤以静脉输液方式化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90例采取输液化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PICC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堵管、渗漏、静脉炎、脱针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堵管、渗漏、静脉炎、脱针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取静脉输液方式化疗时采用PICC穿刺置管,可降低堵管、渗漏、静脉炎、脱针的发生率,效果优于浅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情况、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2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5例,对照组14例。[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情况、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2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5例,对照组14例。[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留置针输注夫西地酸钠时静脉炎发生情况,选择合理的注射部位及方法。[方法]随机将106例病人分为颈外静脉留置针组(A组),前臂浅静脉留置针组(B组),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ICC置管组(C组),观察3组病人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A组、C组与B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都能减少静脉炎发生率,颈外静脉穿刺法更易被病人接受,也容易操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专科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小组模式的应用对消化内科病人置管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专科PICC护理小组成立之前136例置管病人为对照组,专科PICC护理小组成立后128例置管病人为观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穿刺时间、置管出血量、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置管穿刺时间、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专科PICC护理小组模式可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使消化内科病人PICC使用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联合微量注射泵在肿瘤病人紫杉醇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PICC联合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留置针。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炎和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静脉炎和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肿瘤病人紫杉醇化疗中的应用PICC联合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紫杉醇的胃肠道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静脉注射尼莫地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注射,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置管,观察组采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观察2组导管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和患者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86%(P0.01),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13.13±4.58)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2.10±0.92)d(P0.01)。观察组无痛19例、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2例,对照组轻度疼痛5例、中度疼痛15例、重度疼痛8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静脉注射尼莫地平时采用PICC置管,可延长置管时间、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9.
张宝珍  杨珍  江海强 《全科护理》2016,(14):1479-1481
[目的]观察对成人静脉留置针应用单手置管法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采取随机数字余数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单手置管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双手置管法,观察两组病人的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和疼痛评分及留置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手置管法能提高成人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少静脉炎发生,减轻病人疼痛,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0.
腋静脉留置针在极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极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100例应用静脉营养液的极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腋静脉穿刺输入静脉营养液,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及四肢浅静脉穿刺输入静脉营养液.比较两组在保留成功率、发生渗漏、堵管、脱管、静脉炎的例数、平均保留时间及平均每次穿刺时间.结果 观察组保留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渗漏、堵管、脱管、静脉炎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保留天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平均每次穿刺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腋静脉留置针在极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保留成功率高,能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及外周静脉置管相比,具有安全、易操作、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入法在肠外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需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实施PICC留置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1CC置入法,对照组采用PICC盲穿置入法。结果: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置管天数、日均耗材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后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置管期间维护次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人法能改善穿刺点渗血,从而减少维护次数,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在浅静脉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6~9月我科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患者11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抽取5 ml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采用注射器抽取5 ml稀释肝素盐水封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留置期间堵管、导管内回血、液体外渗和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留置针在堵管、导管内回血、液体外渗和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有效地解决了留置针封管污染及操作繁琐等问题,生理盐水能有效替代原有的肝素稀释液封管。  相似文献   

13.
杜华 《全科护理》2014,(31):2893-2895
[目的]评价 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肿瘤病人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作为对照组(85例),差者为观察组(5 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 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 PICC 置管。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术后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血栓、误入动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误入动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总体并发症低于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但存在误穿动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行PICC置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预处理法预防化疗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到2012年5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130例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5例,对照组用传统的生理盐水100ml浸泡并冲洗导管,研究组用生理盐水100ml加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混合液浸泡并冲洗导管,浸泡时间均为5min。比较两组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P<0.05);两组局部渗血、导管阻塞和导管相关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PICC预处理法可以明显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而且不增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廖丽萍  赵艳  王静倩  阙红芳  王玲 《全科护理》2012,(31):2890-289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减少老年病人浅静脉留置针漏液中的应用。[方法]将300例应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的正压式冲管,观察组病人通过循证的方法,查阅文献,从而总结出新的按压式冲管方法并应用。比较两组病人漏液发生情况、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发生漏液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总结出的按压式冲管方法可减少老年病人浅静脉留置针漏液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7.
汪华萍  洪金花  刘蓉  王瑛  邓淑琴  曾小燕 《全科护理》2012,10(27):2499-2500
[目的]探索上臂穿刺置管对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4月—2010年9月实施PICC置管病人采取手臂肘上区域穿刺。[结果]与2009年4月—2009年9月行PICC置管的病人进行比较,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上臂穿刺置管能明显减少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ICC标准化护理流程在肿瘤化疗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PICC置管化疗恶性肿瘤患者225例随机分为标准化静脉治疗组115例和非标准化静脉治疗组110例。标准化静脉治疗组通过循证护理为基础及《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为指导,制定实施PICC标准化流程,采用标准化静脉治疗;非标准化静脉治疗组采用常规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标准化PICC置管治疗组静脉炎发生率和程度低于非标准化静脉治疗组(P<0.05),满意度高于非标准化PICC置管组(P<0.05)。结论:PICC置管标准化流程的应用可降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静脉炎发生率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楠  翁莉 《全科护理》2014,(14):1261-1262
[目的]观察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集束化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堵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能有效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患儿置管时间、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