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迪  涂明义  郭宏伟  皇甫留杰  郑明 《内科》2014,(2):158-159,14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动脉颅内段、颅外段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13例(10.83%),动脉硬化性改变24例(20%),血管狭窄或闭塞78例(65%),非动脉硬化性改变5例(4.17%),其中烟雾病3例,动脉夹层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内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外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结论颅内段血管狭窄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段血管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建议TIA患者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44例颅外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stent placement,SP)术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44例患者(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8岁)因颅外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70%者行sP治疗。术前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中术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每3个月随诊。结果术后立即行脑血管造影,43例患者狭窄血管开通≥60%。1例患者右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未成功,球囊扩张后狭窄血管开通〉50%。术后随诊3~42个月(平均随诊22个月),39例患者对临床疗效满意。2例发生脑梗死,其中1例术后10天再发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另1例术后1年发生脑梗死,为非支架脑血管狭窄所致。1例脑出血合并金葡菌感染病故,另2例病故与本手术无关。结论SP为脑血管严重狭窄者提供了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手段,但有一定风险,术后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78例TIA患者,发病12周内行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SA显示65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3.3%;159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2.2%vs 47.8%)。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占38.6%;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3.4%。频发TIA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TIA(69.6%vs 38.2%,P=0.011);TCD检查61例异常,占78.2%,发现98支血管病变,诊断为DSA的86.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异常,占69.2%,发现137支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为DSA的61.6%,其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DSA。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联合检查可对TIA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74例TIA患者中,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9 ICA)系统TIA45例,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系统TIA 29例,均行DSA检查以了解两系统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了解动脉斑块分布情况.结果 DSA检查显示,ICA系统TIA患者血管狭窄检出率为84.4%(38例),重、中、轻度狭窄分别为31.1%(14例)、26.7%(12例)和11.1%(5例),其中颅内动脉狭窄为44.4%(20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22.2%(10例)(P<0.001);VBA系统TIA患者血管狭窄检出率为65.5%(19例),重、中、轻度狭窄分别为17.2%(5例)、27.5%(8例)、20.7%(6例),其中颅外动脉狭窄为44.8%(13例),显著高于颅内动脉狭窄的13.8%(4例)(P<0.001).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ICA系统TIA患者ICA斑块检出率为44.4%(20例),高于VBA系统TIA患者的24.1%(7例);VBA系统TIA患者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斑块检出率为44.8%(13例),显著高于ICA系统TIA患者的13.3%(6例)(P<0.001).结论 ICA系统和VBA系统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和动脉硬化斑块分布存在差异,前者以颅内病变多见,后者则以颅外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5.
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相关脑血管检查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探讨相关血管检查对其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方法对40例TIA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行脑核磁共振(MRI)及血管成像(MRA)检查,26例血管异常(68.4%),其中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18例,5例异常;颈动脉彩超18例,15例异常;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5例,全部异常,提示TIA与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结论MRA与颈动脉彩超联合使用无创、经济,可提供颅内外1级、2级大血管的供血状况,为进一步DSA检查提供帮助,DWI检查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合理使用相关检查对TIA急性期诊治及指导二级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7例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22例症状完全缓解,5例进展为脑梗死。TIA发作〉2次/24h,持续时间〉30min,有合并疾病是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DSA示71.4%有阳性发现,7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1例为单纯颅内血管狭窄;1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80%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a,无TIA再发作。提示青年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多已存在颅内外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e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狭窄率≥50%的有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23例,采用eCEA术式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4例颈内动脉合并颈总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内膜切除器,行eCEA+逆行性颈总动脉内膜切除术。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临床及颈动脉超声、CT血管成像随访。结果23例患者斑块均被成功切除,术中无严重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明显气管移位,7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均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4例患者术后72h内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头部CT检查无梗死灶出现,经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后恢复正常。无严重脑水肿、脑出血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3例因TIA发作入院的患者未再出现症状,其他原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复查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显示无一例患者出现颈动脉再次狭窄。结论e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1例,颅内、外动脉合并狭窄15例,32例前循环TIA患行中发生前循环动脉狭窄22例(68.8%);2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后循环动脉狭窄8例(38.1%),两组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前、后循环的脑动脉狭窄与其TIA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前循环TIA者较后循环TIA者为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TIA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解TIA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其他病变。结果 30例TIA患者中20例(66.7%)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7例(21.0%)为颈内动脉狭窄,4例(13.3%)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6.7%)为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6.67%)颈内动脉并椎动脉狭窄,5例(16.7%)椎动脉狭窄;1例(3.3%)烟雾病;2例(6.7%)血管痉挛;7例(23.3%)血管造影阴性。应用支架治疗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病变能准确的评估,对明确TIA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血管超声检查在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狭窄检测中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一致性.方法 对80例脑梗死或者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高度怀疑有血管狭窄的患者颈部105条动脉颅外段同时进行血管超声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血管超声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为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的颈部动脉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分别对超声强回声组和非强回声组,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 血管超声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为轻、中度、重度及闭塞的颈部动脉病变检出的敏感性分别79.4%、47.2%、57.1%、92.9%,特异性分别为71.8%、85.5%、94.0%、98.9%,准确性分别为73%、72.4%、86.7%、98.1%.强回声组血管超声的一致性较非强回声组的好,症状性动脉狭窄组血管超声的一致性较无症状性动脉狭窄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超声技术对颈部动脉病变,特别是在严重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检测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于临床上动脉狭窄的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鼻咽癌放疗后症状性主动脉弓上动脉中重度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脑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随访。结果 8例患者均经全脑DSA证实,主动脉弓上颅外段共有中重度狭窄动脉24处,其中包括颈内动脉11处,颈总动脉2处,椎动脉10处,锁骨下动脉1处。(1)经血管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后,血管腔残余狭窄率平均20%。术后复查头部CT未见出血。术后定期复查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无过度灌注等不良事件发生。(2)随访1年所有患者无再发脑缺血症状,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发现明显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是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评估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例症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对相关影像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136支狭窄血管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不同时期进行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70处血管狭窄恢复正常血管直径,54处残余狭窄〈20%,7处残余狭窄为50%~80%。5例因支架不能输送到位而放弃手术;术中血栓保护伞完全被封堵1例。患者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0例患者获得术后1~36个月的脑血管造影随访,颈动脉再狭窄2例,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6例,颅内动脉再狭窄6例。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脑血管造影结果并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是保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安全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 (≥ 70岁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PTA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方法 本组收集 16例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诊断后 ,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行PTAS治疗。结果  1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狭窄段的直径较术前扩大 ,12例达到正常管径的 6 0 %以上 ,4例达到 4 0 % ,有症状的 14例术后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2~ 2 4个月 ,全部患者均未再发生脑缺血 ,其中 2例行DSA复查、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 ,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PTAS是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82例137支血管狭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0%为70支,占51.1%,血管狭窄程度50%~69%为40支,占29.2%,血管狭窄程度<50%为27支,占19.7%;颅外段狭窄占46.7%,颅内段占53.3%,颅内、外病变血管比例为1.14:1;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5.5%,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9.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占40.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常见,占28.0%。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大脑中动脉夹层三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的研究,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病规律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比较3例大脑中动脉夹层患者的MRI、脑血管造影结果及1例尸体解剖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以频繁脑缺血起病,其中1例患者的病情进行性加重,最后死亡。另外2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1例尸体解剖证实为大脑中动脉夹层,2例患者经动脉支架治疗后效果较好。结论大脑中动脉夹层发病较少见,对于原因不明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应首先想到此病,并给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时的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时的脑血管狭窄病变比例、分布及其侧支循环状态。方法对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系统首次发病时行主动脉弓、高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使用血管直径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使用侧支循环分级判断其侧支灌注,分析血管狭窄病变的比例、分布及其早期侧支循环状态。结果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正常1例,异常15例。共发现33处病变,平均每例患者约2处。10例(10/15)脑梗死发生后颅内侧支循环开放良好,患者症状较轻、恢复快;4例早期颅内侧支循环未开放,其中2例患者症状较重。结论DSA可明确脑梗死病变的性质、判断预后,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对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0例颅内外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例的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6~44岁,48例)、中年组(45~59岁,41例)和老年组(≥60岁,31例).结果 全组病例共有狭窄或闭塞324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7%,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5%和颅内外狭窄并存占18%.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为79%,显著高于中年组(29%,P<0.01)和老年组(19%,P<0.01);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比例为10%,显著低于中年组(46%,P<0.01)和老年组(58%,P<0.01);青年组前循环狭窄比例为97%,显著高于中年组(75%,P<0.01)和老年组(56%,P<0.01).脑梗死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3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42%,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2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9%,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17%.82%的脑(室)出血发生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107例患者存在梗死灶,其中99例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相关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龄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狭窄分布模式有一定关系.结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最多发部位是颈内动脉.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以青年人多见,随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情况逐渐增多,前循环狭窄比例逐渐降低,而后循环狭窄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TIA和脑(室)出血患者动脉狭窄好发部位各不相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密切相关.高血压对患者形成颅内外动脉狭窄影响最大,高龄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70例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ICA-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70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0%(21/70)、28.6%(20/70)和32.9%(23/70),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3%、46.7%).ICA-TIA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2.9%、47.1%),VB-TIA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3.1%、36.9%).I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VB-TIA组(45.2%、4.5%),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VB-TIA组(23.8%、59.1%),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31.0%、36.4%).在〈50岁组中,单 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为75.0%,以大脑中动脉病变为主(50.0%),高于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的10.0%及15.0%,而≥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1.4%)低于颅内-外多发性动脉狭窄或闭塞(45.5%)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3.2%),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