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福建省肿瘤医院2008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且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病理危险分级标准将39例患者分为极低危组(1例)、低危组(11例)、中等危组(1例)、高危组(26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4.1%(25/39),漏诊2例(5.1%)。低危组病灶超声表现均呈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多呈类圆形,内部回声均匀,团块内部多见Ⅰ级血流信号(63.6%,7/11);高危组病灶呈囊实性和低回声,团块多数边界清楚,但内部回声不均,46.2%呈分叶状,团块内部多见Ⅱ~Ⅲ级血流信号(61.5%,16/26)。结论超声作为临床应用最广的检查项目之一,对小肠间质瘤的术前筛查具有重要价值,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43例GISTs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预测GISTs危险度的独立因素。结果:43例GISTs,胃壁来源35例,小肠来源8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低危组21例(含极低危GISTs 3例),中危组10例,高危组1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将肿瘤大小、形状、生长方式、强化类型、杂乱血管征对比研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均匀强化(OR=2.936,95%CI:0.86~5.00)、杂乱血管征(OR=2.669,95%CI:0.84~4.49)是预测GISTs危险度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CT征象对预测GISTs的危险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卫霞  于春梅  孙明霞 《癌症进展》2019,17(8):942-944,97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分析其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部CT和MRI检查,观察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原发GIST危险度分级方案,将GIST患者分为高危组(n=16)、中危组(n=16)、低危组(n=15)和极低危组(n=5),分析不同组别GIST患者的CT和MRI特征。结果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极低危组GIST患者的肿瘤直径、形状、密度分布情况、瘤内继发改变、CT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极低危组和低危组GIST的肿瘤直径较小,形状规则,密度较均匀,内部无囊性变、溃疡或出血;高危组GIST患者的肿瘤直径较大,形状较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多数可见囊性变,少数可见溃疡和出血。极低危组和低危组GIST患者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1.81±0.21)×10-3,中危组GIST患者的平均ADC值为(1.69±0.18)×10-3,高危组GIST患者的平均ADC值为(1.21±0.2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通过对肿瘤直径、形状、密度、内部囊变情况、ADC值进行分析,可以对肿瘤的危险度做出一定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Ki-67在CD117阳性的中、高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Ki-67在CD117阳性的中危险度(GIST)18例、高危险度GIST 25例中的表达,与随访结果对照,并与极低危险度和低危险度组33例比较,分析Ki-67指数(LI)与危险度的关系。结果 中、高危险度组随访40例,其中26例健在,高危组7例、中危组5例死于GIST,另2例死于其他原因。Ki-67 LI> 5 %在危险度中、高组与极低和低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 LI还与核分裂象计数(MI)(>5/50 HPF)、肿瘤大小(>5 cm)相关(P<0.05),与部位无关(P>0.05)。结论 Ki-67 LI>5 %与肿瘤大小>5 cm、MI>5/50 HPF一起可作为CD117阳性的GIST中、高危险度的有用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与术后转移复发和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且病理检查确诊的6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与肿瘤直径、CT肿瘤密度不均匀改变、核分裂象计数、是否浸润、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切除分级、是否服用伊马替尼相关;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死亡与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计数、是否浸润、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和切除分级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直径>5 cm和核分裂象>5/50高倍镜视野是小肠间质瘤患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5 cm和改良NIH危险度中高危组是小肠间质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以及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小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双气囊小肠镜检查(double balloon enteroscope, DBE)的诊断价值及小肠间质瘤内镜下形态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小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形态、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等资料。结果 小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0.50±10.21)岁],以黑便、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为主要特征,多伴有贫血、腹痛、腹胀、体重下降等症状。15.00%(6/40)患者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前通过腹部CT、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病灶。95.00%(38/40)小肠间质瘤病灶经小肠镜发现,5.00%(2/40)首次检查漏诊。小肠间质瘤内镜下表现为边界清楚、质地较硬的半球形或球形黏膜下隆起,黏膜完整或出现浅表糜烂,肠腔狭窄或部分狭窄。手术后评估极低危险度6例,低危险度15例,中等危险度13例,高危险度6例。 结论 DBE是一种安全、准确诊断小肠间质瘤的检查方法,但无法确诊并准确评估其侵袭危险程度和临床预后。如何结合其他诊断信息争取早期发现并准确评估其临床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危和高危组胸腺瘤及胸腺癌的增强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分为低危组胸腺瘤组(n=20)、高危组胸腺瘤组(n=18)和胸腺癌组(n=23)。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分析肿瘤最大径、最小径、形态、密度、边缘、是否存在坏死及钙化、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是否存在周围组织结构侵袭以及是否出现胸腔积液等。结果:胸腺癌组肿瘤包膜完整性、周围侵犯、是否合并胸腔积液、淋巴结转移,与低危组胸腺瘤组和高危组胸腺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低危组胸腺瘤组与高危组胸腺瘤组比较,在肿瘤的形态、包膜完整性及周围侵犯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危组胸腺瘤组增强CT值高于高危组胸腺瘤组、高危组胸腺瘤组增强CT值高于胸腺癌组(P<0.05)。结论:增强CT对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 月至2013年1 月收治的168 例初治DLBCL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全组患者中位年龄58(24~80)岁,男性92例(54.8%),AnnArbor分期Ⅲ~Ⅳ期94例(56.0%),ECOGPS ≥ 2 分19例(11.3%);发病时LDH 水平升高(> 245 U/L)占71.4% 。中位随访42(15~88)个月,3年和5 年生存率(OS)分别为(75.9 ± 3.4)% 、(65.1 ± 5.2)% 。全组患者根据IPI 评分系统,低危组占30.4% ,中低危27.4% ,中高危25.0% ,高危17.3% ;3 年OS分别为91.8% 、76.7% 、67.9% 和47.1% 。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19.0% ,中低危38.1% ,中高危31.5% ,高危11.3% 。3 年OS分别为94.5% 、85.4% 、61.2% 和38.1% 。与IPI 评分相比,NCCN-IPI评分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的能力更强(NCCN-IPI:3 年OS:94.5% vs . 38.1% ;IPI:91.8% vs . 47.1%)。 结论:在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中,与IPI 指数相比,NCCN-IPI更好地整合了年龄和LDH 水平两个变量的预后作用,可作为DLBCL 患者强有力的预后分层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及EORTC-GUCG评分对膀胱癌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9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EORTC-GUCG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比较不同风险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采用ROC曲线确定PNI预测复发风险的截断值,比较不同PNI患者的RFS。结果:肿瘤数量、肿瘤大小、肿瘤分级、T分期是影响膀胱癌患者EORTC-GUCG评分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肿瘤分级是影响患者PNI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EORTC-GUCG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出现2例、23例、13例复发。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危组RFS最差,中危组次之,低危组最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PNI对RFS评价的曲线下面积为0.757,最佳截断值为53.3。PNI<53.3组与PNI≥53.3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3.1%、59.1%,生存曲线显示,PNI≥53.3组患者RFS显著差于PNI<53.3组(P=0.001)。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中,PNI<53.3的患者分别为13例、34例、5例,PNI≥53.3的分别有6例、22例、16例。生存曲线显示,在低危组内,PNI<53.3组与PNI≥53.3组患者之间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106),在中危组及高危组内,PNI≥53.3组患者的RFS明显更差(P=0.000,P=0.031)。结论:53.3可作为PNI的最佳截断值,用于评价NMIBC患者复发风险。将PNI与EORTC-GUCG评分相结合,对中危及高危患者的复发风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形态学异常与异常克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120例临床诊断为MDS且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及形态学资料完整的病例,总结MDS常见的核型异常(-5/5q-、-7/7q-、20q-、+8、-Y及复杂核型)与细胞形态学异常间可能的相关性。结果FISH检测发现克隆性染色体异常62例(51.7%)。核型异常组中5q-、-5及复杂核型组巨核系发育异常明显,单圆核巨核细胞[5q-组为87.5%(7/8),-5组为100.0%(2/2),复杂核型组为83.3%(5/6)]及小巨核细胞[5q-组为75.0%(6/8),-5组为100.0%(2/2),复杂核型组为66.7%(4/6)]检出率明显增高,与其余核型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异常核型组粒系及红系形态学发育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核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00.0%(4/4)、53.9%(55/102)、21.4%(3/14),高危组与低危组间、低危组与中危组间核型异常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常克隆与形态学改变可能相关,其中5q-、-5及复杂核型的形态学发育异常多表现在巨核系细胞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超声图像表现及病理危险度分级间的差异,评价超声检查预测胃间质瘤和非胃间质瘤危险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55例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按肿瘤的生长部位分为胃间质瘤组和非胃间质瘤组,对比分析两组间超声图像表现及病理危险度分级的差异。结果:非胃间质瘤组的恶性危险度更高,在瘤体最大径≤5 cm、呈类圆形、内部不伴无回声、血流稀少方面,两组间危险度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瘤体最大径>5 cm、形态不规则、内伴无回声、血流丰富和伴有转移的GIST恶性危险度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非胃来源的GIST恶性程度高于胃来源的间质瘤,超声图像特征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危险度,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的关系,及其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CHOP方案治疗的81例PTCL的临床资料,对β2- MG水平、IPI评分系统与疗效及远期生存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组81例患者,均接受CHOP方案联合化疗,总有效(RR)率为82.7 %,完全缓解(CR)率53.1 %。IPI评分低危组、低中危组、中高危组及高危组的RR率分别为95.7 %、87.5 %、53.8 %和20.0 %,CR率分别为74.5 %、37.5 %、15.4 %和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2~98个月),中位生存期(MST)31.2个月,总的1、3、5年生存(OS)率分别为83.5 %、41.8 %和34.7 %。低危和低中危组MST目前尚未达到,中高危和高危组MST分别为16、7个月,5年OS率分别为57.3 %、55.9 %、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IPI评分0~1分和2分合并为低危组,3分、4~5分合并为高危组,进行生存比较,前者MST尚未达到,后者为11个月,5年OS率分别为54.8 %和0(P<0.05)。高危组血清β2- MG水平均较低危组明显升高,高危组患者较低危组患者血清β2-MG异常者比例也明显升高(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β2- MG水平、IPI评分与PTCL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 血清β2- MG水平可以和IPI评分系统一起用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方法初发ALL患者48例按疾病危险度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于诱导缓解第33天、3个月、6个月时检测骨髓MRD,进行长期随访。结果诱导缓解第33天和3个月时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患者的MR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9、P=0.0007)。MRD阴性患者第33天时的复发率为4.0%(1/25),3个月时为11.4%(4/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复发前每例患者均可观察到MRD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MRD水平与ALL的预后及复发关系密切,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密切监测MRD水平可以为临床更加准确地评估早期治疗反应、调整危险度分组及预测复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评价超声检查评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危险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术前超声图像表现,对病变的各种超声特征与病变危险度分级之间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高度危险性7例(21.2%),中度危险性9例(27.3%),低度危险性15例(45.5%),极低度危险性2例(6.1%)。在超声图像上,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在肿瘤的最大径线、生长方式、边界、内部伴无回声区和瘤体内血流信号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内部回声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图像表现对病变危险度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该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4例CIST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CD31/PAS双重染色结合CD117、CD31免疫组化染色证实VM存在,分析VM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84例GIST中21例具有VM;核分裂数≥5个/50HPF组和〈5个/50HPF组和有无肝转移组间VM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8)。极低危/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三组VM阳性率分别为5.9%,12.5%,39.5%,三组之间V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有VM组和无VM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有VM、肿瘤大小≥10cm和出血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0.0.005,0.032)=结论:GIST中存在VM,VM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有VM的患者易发生肝转移.预后比无VM的患者差、  相似文献   

16.
于秀淳  王强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4):1408-1410
目的:分析影响新辅助化疗后骨肉瘤危险度的临床因素,探索评价新辅助化疗后高危骨肉瘤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10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5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液学检查及X 线片表现等不同指标。随访期内出现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患者归为高危组;反之归为低危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指标在高、低危患者间的差异。结果:55例患者中高危组25例(45%);正常生存者30例(55%)。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除了化疗前肿瘤体积、化疗前AKP 、化疗前LDH 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外,余各项指标在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化疗前AKP ≥250IU/L 、化疗前LDH ≥240IU/L、化疗前肿瘤体积≥150cm3即表明该类患者有较高的危险性,可考虑为高危骨肉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 HE4)和癌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卵巢恶性风险计算法ROMA)预测盆腔包块患者上皮性卵巢癌(EOC)风险。   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因盆腔包块或卵巢囊肿住院拟行手术的患者血清HE4和CA125水平,根据是否绝经,采用ROMA方法计算卵巢癌预测概率(PP),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别确定绝经前后临界值,并将患者划分至高危组和低危组,评估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结果   评估了1 683例患者,其中1 448例盆腔良性疾病,235例盆腔恶性肿瘤,包括106例EOC。在经病理确诊为良性盆腔包块患者中有1 356例被划分至低危组,特异性93.6%;盆腔恶性肿瘤中121例划分至高危组,敏感度80.7%;卵巢交界性上皮瘤20例划分至高危组,敏感度28.2%;EOC中93例划分至高危组,敏感度87.7%,未划分至高危组包括黏液性腺癌2例,透明细胞癌11例。卵巢非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中5例划分至高危组,敏感度38.5%;非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35例划分至高危组,敏感度85.3%;转移性卵巢癌患者中1例划分至高危组,敏感度25.0%。   结论   ROMA较成功地将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划分至高危组,其中EOC患者大部分被正确地划分至高危组,ROMA在诊断恶性肿瘤尤其是EOC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生物危险度可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术前就危险度进行准确预判对临床制订诊疗方案至关重要.探讨基于超声征象的决策树模型在预测GIST危险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6年12月—2020年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18、19(CK18、CK19)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以Gleason评分为标准确定的临床危险度,将选择的65例前列腺癌标本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 CK18、CK19 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K18、CK19的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危险度的关系。结果:CK18在高危组、低危组前列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 31.4%(11/35)、60.0%(15/25)(P=0.028);CK19在高危组、低危组前列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 33.3%(11/33)、65.5%(19/29)(P=0.011);CK18的表达水平与病情进展到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阶段(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的时间存在一定关系:在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中,进展到CRPC阶段的时间均值分别为4.82个月和6.95个月(t=2.501,P=0.018),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前列腺癌中,随着临床危险度的增高,CK18、CK19的表达水平呈现降低的趋势;且随着CK18表达水平的下调,进展到CRPC阶段的时间缩短,这对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行B超和CT诊断的影像表现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间陕西省咸阳市核工业215医院收治的102例原发小肠间质瘤患者,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获得详细的影像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良性45例,恶性57例,评价两种方法检出率及良恶性鉴别价值。结果CT诊断对<2.0 cm和2.0~3.0 cm原发小肠间质瘤检出率分别为95.2%和100.0%及总检出率98.0%,均高于B超诊断的相应检出率73.8%、85.7%和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超诊断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敏感性88.0%、特异性82.0%、鉴别准确率81.2%和诊断准确率67.6%均低于CT诊断95.6%、94.5%、95.0%和9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超诊断32例呈现强回声的中低水平回声,外形不规则,5例内部回声不均、肿瘤内坏死液化。CT诊断100例观察到大小不等的、圆形、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41例呈现肿块不均匀强化,囊性区域和低密度坏死范围大。结论在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诊断中行B超和CT诊断均具有检出价值,其中CT影像表现更加详细,且对良恶性鉴别准确率高,实现对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准确检出,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