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慢波活动的起搏细胞-Cajal细胞(interstitial cels of Cajal,ICC),或向ICC分化的干细胞.日本学者Fumzono等~([1])证实GIST细胞存在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保留了部分ICC的起搏活性.由此我们猜测,GIST能否影响ICC的起搏功能,进而导致胃生物电活动的改变.本研究比较胃间质瘤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前后的胃电参数变化,探讨内镜下剥离胃间质瘤对胃生物电活动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
食管恶性间质瘤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恶性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食管间叶源性肿瘤。本院共收治 2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现报告如下。例 1 ,男性 ,67岁。因下咽不顺畅半个月入院。体检未见异常。食管造影示 :食管中、下段可见梭形充盈缺损 ,边界清 ,长约 9cm,病变处食管扩张 ,其上方食管扩张不明显。胃镜 :距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ESD或STER治疗、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的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情况、组织学特征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14例经ESD治疗,8例经STER治疗。超声内镜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固有肌层13例。CT检查阳性率27.27%。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切除肿瘤大小为0.2~3.0cm,平均(1.35±0.78)cm。STER组的手术时间(51.50±7.61)min,比ESD组的(81.64±6.57)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中出血量STER组(50.00±8.66)mL,比ESD组的(81.42±7.10)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SMA及Desmin检测阳性率均为100.00%,CD117灶阳性率为68.18%,CD34血管阳性率为45.45%,DOG-1阳性率为9.09%,Ki-67为〈5%阳性。除1例患者STER术后出现食管脓肿,余2l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2个月后复查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STER和ESD均可用于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相比ESD,STER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黏膜下肿瘤(尤其是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食管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多发生在食管中下段。食管平滑肌瘤是具有低恶性潜能的生长缓慢的肿瘤,内镜下正常黏膜覆盖的小型且无症状的平滑肌瘤不需要手术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为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属于食管浅表肿瘤的范畴。食管浅表肿瘤包括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98例胃间质瘤患者,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98例患者中,有3例(3. 1%)术后出血。出血组患者中高血压和透析比例明显高于无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出血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无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和手术时间≥75min是ESD术后患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是采用透析治疗和手术时间≥75mi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食管早期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 EMR 或 ESD 等内镜粘膜切除术的早期食管癌前病变的患者,均有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前活检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的75例食管患者采取 EMR 或 ESD,其术后病理结果并不一致,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9例,黏膜内及黏膜下癌16例,说明术前活检诊断与术后诊断不完全一致性。这受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理医生对术前活检结果的诊断标准、内镜医生钳去的组织完整性及深度、组织的处理步骤、癌变组织具有异质性或多态性。这些因素都会最终影响活检病理结果,从而导致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EMR 和ESD 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创伤性轻、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适合广泛运用及推广,但是其治疗方式易受术前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王实  朱舒文 《肿瘤学杂志》2012,18(9):704-707
食管癌的早期诊治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及生活质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早期食管肿瘤是一个经济有效且微创的治疗方法.全文收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文献,并就食管早期肿瘤ESD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所用器械、治疗经过及注意事项、术后处理、并发症及病灶复发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20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重新诊断,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且对食管间质瘤进行基因检测。[结果]食管间质瘤共10例,占同期间叶源性肿瘤的8.3%。食管间质瘤以吞咽困难为常见的首发症状,食管间质瘤CD117阳性率为90%,CD34阳性率为70%,SMA率阳性为40%,Desmin阳性率为20%,S100阳性率为10%。仅1例食管间质瘤病例存在c-kit基因外显子基因突变。[结论]食管间质瘤鉴别诊断需结合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等各项指标。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食管恶性胃肠道间质瘤1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例报道一 临床资料 患者 ,龚×× ,男 ,6 0岁。发现黑便 1月。胃镜 :门齿下 36cm至贲门有 2 3圈新生物伴坏死。病理 :坏死组织。胸片 :左下肺 10cm径软组织块影 ,密度均匀 ,边界清晰 ,诊断为肺转移性肿瘤可能 (第 2原发待排 )。CT :下胸段食管平滑肌肉瘤并向左胸腔内凸入 ,左肺浸润或转移。GI:食管下段平滑肌肉瘤可能。 2 0 0 0年 3月 1日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食管次全切除术 (弓下吻合 )。术后化疗 :环磷酰胺 80 0mg静推第 1天、长春新碱 2mg静推第 1天、顺氯氨铂 40mg静滴第 1,3,5天 ,每月 1次。随访 10月无局部复发及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探讨内镜下结直肠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3月至2017年03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1例结直肠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特征、治疗、病理、免疫组化和随访情况.结果:4例结直肠神经鞘瘤位于乙状结肠、3例位于直肠、4例位于横结肠.11例神经鞘瘤患者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物或表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例及国内1994年-2010年报道的23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4例,男14例,女10例;12-74岁,平均50.30岁;以食管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间质瘤7例,交界性1例;手术切除21例。平均随访14个月,死亡1例,无复发。结论:食管间质瘤较少见,确诊依赖病理免疫组化,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例及国内1994年-2010年报道的23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4例,男14例,女10例;12-74岁,平均50.30岁;以食管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间质瘤7例,交界性1例;手术切除21例。平均随访14个月,死亡1例,无复发。结论:食管间质瘤较少见,确诊依赖病理免疫组化,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平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4):186-190
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起源于消化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一种少见的亚群。虽然影像学、内镜技术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已经取得显著的进步,但术前仍很难达到完全确诊。内镜超声下细针穿刺活检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GISTs诊断率高达80%。对于非转移性原发的十二指肠GISTs,获得显微镜下阴性切缘的手术切除仍是潜在治愈性治疗手段,但由于胰十二指肠区域的复杂解剖,最佳治疗策略仍具有挑战性。复发风险和无瘤生存时间取决于肿瘤大小、核分裂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复发风险分层,而不是手术方式。伊马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对治疗复发和转移性GISTs起到重要作用。对十二指肠GISTs的病理生理和治疗方式的全面深入研究将有利于发现更新且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李国仁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9):993-999
食管间质瘤(esophageal stromal tumor,EST)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一部分,但存在一定差异,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食管间质瘤外科治疗的相关报道,对其发病现状、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讨论,以期引起关注,供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15.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are rare neoplasms of mesenchymal origin arising in the GI tract. These tumors are characterized by activating mutations of eithe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KIT or PDGFRA, which are found in 85% of cases. The introduction of imatinib mesylate (IM), which targets the kinases presenting with these molecular alterations, 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rare tumors, which were resistant to conventional cytotoxic chemotherapy, both in advanced and localized phases. IM is orally available, has a favorable safety profile and induces partial responses and disease stabilization in up to 80%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IST. Recently, IM was approved for the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mpletely resected localized GI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13例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8例于术中发现间质瘤病变,其余5例术后病检偶然发现,所有间质瘤均发现存在于胃,直径0.3~2.2 cm,术后均证实为梭型细胞间质瘤,DOG1阳性13例,CD117阳性13例,CD34阳性12例,核分裂计数均<5个/50HPF,均为低度或极低度危险性间质瘤,通过随访发现其中5例病人因食管癌远处转移死亡,1例复发,其余均健在。结论: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并不少见;并发的胃肠间质瘤多为早期病灶,恶性程度低,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仔细的病理检查是发现小间质瘤最可靠的方法;术中完整切除间质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预后主要取决于食管癌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细胞瘤,与真性平滑肌瘤极为相似,在生物学行为上常难以判断,其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因此,其诊断、鉴别诊断存在着较大困难。常规病理学检查很难预测GIST的预后,肿瘤大小、有丝分裂率以及其他的一些次要因素均影响其预后。GIST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主要依赖于手术治疗,良性GIST预后极好,手术的5年生存率超过90%。然而复发者或恶性者即使手术其预后也极差。而STI571(imatinibmesylate,STI571)的出现给GIST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公认的治疗不可切除的、转移或复发的GIST一线治疗药物,STI571的问世使得肿瘤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时代。但STI571是迄今为止惟一用于治疗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于临床使用时间不长,病例数有限,其确切疗效、毒副反应尚待进一步观察,此外用药时间、剂量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目前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最常用的内镜下治疗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但近年来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逐渐被证实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方面效果显著,但两者效果的比较尚无明确定论。本篇Meta分析通过系统性比较ESTD与ESD在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医学库。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19-04-01。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评估文献质量并收集有效性指标(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和切除病灶面积)及安全性指标(出血率、穿孔率、狭窄率及局部复发率),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中英文文献,Meta分析研究显示,ESTD组整块切除率为99.23%(388/391),高于ESD组的94.43%(42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ESTD组完整切除率为92.07%(360/391),高于ESD组的83.30%(37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ESTD组切除病灶面积(WMD=2.39,95%CI:1.86~2.93,P<0.001)较ESD组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并发症方面,ESTD组的出血率为6.11%(19/311),低于ESD组的15.93%(58/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STD组的穿孔率为1.18%(4/338),低于ESD组的4.56%(20/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ESTD组的局部复发率为1.35%(2/148),低于ESD组的10.74%(16/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2组在手术时间(WMD=-8.19,95%CI:-16.4~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ESTD组术后狭窄率为17.08%(41/240),低于ESD组的15.09%(48/3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结论与ESD相比,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时,在部分有效性及安全性指标上存在优势,但仍需高质量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宋茂力  邹小明  李刚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1):1409-14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2003年~2004年我院收治2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CD34阳性20例(87.0%),CD117阳性20例(87.0%)。.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好发中老年人,常以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呕血黑便为主要表现。肿瘤大小是判断良恶性重要指标之一。完整的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是有效的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肿瘤残留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