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校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笔者根据其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在临床治疗湿疹、黄疸等疾患,均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症.笔者运用其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在临床治疗湿疹、黄疸、水肿、腹泻等疾患,均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症.笔者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1].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出售合订本     
古风交  王晓娜 《陕西中医》2006,27(1):105-105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症。笔者运用其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在临床治疗湿疹、黄疸、水肿、腹泻等疾患,均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症。笔者临证将其用于流泪症、恶阻、小儿泄泻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五苓散儿科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兴乐 《河北中医》2006,28(12):919-920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应用本方治疗儿科神经性尿频、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新生儿黄疸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方由桂枝、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组成,其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其病机为"寒凝膀胱,气化不利",故以五苓散化气利水。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认为不应受病名之束缚,应以辨证为准则,若能紧扣"水蓄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病机,灵活将其用于治疗其他不同疾病,同样可起到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笔者近年来用此方治疗糖尿病收效甚佳,现举病案二例。  相似文献   

12.
五苓散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跃 《陕西中医》2010,31(5):603-604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组成,方中泽泻、猪苓、茯苓淡渗以利水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白术健脾利湿;桂枝解肌发汗以散饮,通阳化气助膀胱气化利水,且有使水饮表里分消之功。诸药合用功效在于通(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恢复人体内水液正常输布。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所形成的太阳蓄水证。在临床中对因气化失司、水液吸收、输布、排泄失常所致的疾病,用此方化裁治疗,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开政 《光明中医》2014,(8):1736-1737
五苓散原为《伤寒论》中治疗太阳膀胱蓄水证之方,此证系伤寒太阳经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临床多见小便不利,头疼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苔白脉浮等症。方中重用泽泻,使其直达肾与膀胱,利水祛湿兼以清热;茯苓,猪苓淡渗利水,以增强泽泻利水去湿之力;白术建脾燥湿,促进运化,既可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更佐以桂枝通阳化气,内助膀胱气化以布津行水,外散太阳经未净  相似文献   

14.
五苓散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苓散原载于《伤寒论》,书中共有7条原文阐述本方的运用,指出本方可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体现了化气行水的治法。笔者临床中用此方加减,用于治疗水肿、腹泻、癃闭、黄疸、眩晕等,效果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方,由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等五味组成,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其主治有三:①外感表症,内停水湿,头痛发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②水湿内停胃肠,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症 ③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相似文献   

16.
<正> 六经辨证二、太阳腑证(一)蓄水证(五苓散证)【临床表现】主症: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发热。次症:恶风,汗出,眩晕,小腹胀满,脐下动悸。舌脉: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病机分析】太阳病表邪未解,随经入腑(膀胱),致使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故称蓄水。本证  相似文献   

17.
正《伤寒论》第74条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故水入即吐,称为水逆证。其形成多由于患太阳病汗不如法,致邪气入里,水热互结于下焦膀胱,致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饮邪内停,水气犯胃,胃失和降,饮水拒而不受,则饮入即吐;膀胱气化失司,开阖不利,则小便不利[1]。1五苓散方义五苓散为治疗水逆证之名方,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5味药物组成,以"令"水行,故以之为名[2]。  相似文献   

18.
五苓散证不仅仅是蓄水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0):943-944
五苓散证是由于太阳之邪不解,循经入腑所致。可影响膀胱的功能,导致气化失常,津液代谢紊乱。膀胱气化失常可表现在不能气化而出和不能藏津液两方面。不能气化而出,就是蓄水;不能藏津液,就是消渴。故五苓散的功效不仅仅是利小便,而是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五苓散证也不仅仅是蓄水证。  相似文献   

19.
国医大师卢芳认为,肾盂肾炎的病因病机为邪犯足太阳膀胱经,热与湿结,邪由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气机受阻,久病及肾,膀胱湿热则害肾,引起肾虚,卫外不固,故易反复发作。针对此病因病机,卢老采用清热解毒,活血祛湿的治疗原则,并以泌感汤治疗此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理肺通腑方”治产后尿潴留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15200)邵寄民机电部二十九研究所(610036)邵钰芳[关键词]产后尿潴留,理肺通腑方产后尿潴留,属祖国医学“癃闭”范畴。《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而膀胱气化不利又与三焦、肺、脾、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