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e Ag与病毒含量及 BCP变异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PCR)和酶标法 (EL ISA) ,检测 2 0 7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 (HBVM) ;其中 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采用 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 EL ISA检测显示技术 ,检测 BCP区核苷酸 (nt) 176 2碱基 A→ T和 176 4碱基 G→ A联合突变。结果 :HBe Ag阳性组与 HBe Ag阴性组血清 HBV DNA含量分别为 10 7.4 0 70± 2 .3830和 10 5.0 797± 3.5389拷贝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在 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中检出 BCP区 T176 2 A176 4突变 2 4例(32 .4 % ) ,BCP变异在 HBe Ag阴性病例的发生率为 4 2 .9% (18/4 2 ) ,显著高于 HBe Ag阳性病例 18.7% (6 /32 ) (P <0 .0 5 )。结论 :HBe Ag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体内复制的指标 ;但 HBe Ag阴性不能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停止 ,定量 HBV DNA可以真实反映 HBV感染、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1896A变异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错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分析 ,对 10 5例HBVDNA阳性的HBV感染者进行HBV 1896A变异及HBVDNA定量检测。结果 :1896A变异组HBeAg阴性率较非 1896A变异组高 (P <0 .0 0 5 )。HBV 1896A变异组HBVDNA含量在HBeAg+ 病例 (10 8.2 3± 0 .96 copy/ml,vs 10 7.6 7± 0 .6 7copy/ml,P <0 .0 1)及HBeAg- 病例 (10 7.99± 1 .33copy /mlvs 10 7.0 8± 1 .4 9coyp/ml,P <0 .0 1)中均较非HBV 1896A变异组高。 结论 :1896A变异在阻断HBeAg表达的同时促进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3.
刘健翔  肖福英 《华夏医学》2004,17(6):884-885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与 HBV- DNA定量检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Am plisensor定量 PCR系统测定 HBV- DNA含量 ,并用 EL ISA方法测定 HBV标志物 HBs Ag、HBe Ag。结果 :10 8例血清标本中 ,HBs Ag(+) HBe Ag(+)组的 HBV- DNA平均拷贝数为 10 7.52± 1 .6 5;HBs Ag(+) HBe Ag(- )组的 HBV- DNA平均拷贝数为 10 4 .6 1± 1 .1 4;HBs Ag (- ) HBe Ag (- )组的 HBV- DNA平均拷贝数为 10 3.0 7± 1 .0 2 ;正常对照组平均拷贝数为10 3.2 2± 1 .38。 HBs Ag(+) HBe Ag(+)组的 HBV- DNA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HBV标志物检测结果与HBV- DNA定量结果相互印证 ,EL ISA法是一项灵敏度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含量及其与C基因启动子 (BCP)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荧光实时定量技术检测 114例肝癌患者及 10 0例非肝癌乙肝患者HBVDNA含量。采用PCR -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技术对肝癌及乙肝患者进行BCP基因变异检测。结果 肝癌患者 4 8%HBVDNA阳性 ,平均拷贝量为 4 .7× 10 6拷贝 /ml。BCP区域 176 2、176 4位突变率为 2 7% ,且BCP变异的患者HBV拷贝量明显大于非变异患者。 10 0例非肝癌乙肝患者HBVDNA阳性率 4 1% ,平均拷贝量 3.8× 10 5拷贝 /ml,BCP基因突变率为 8% ,肝癌患者的BCP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乙肝患者。结论 HBV感染可能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HBVBCP变异可能与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定量PCR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标志物 (HBVM)和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和酶标法 (EL ISA)检测 2 0 7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 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HBVM)。结果 :HBs Ag(+) ,HBe Ag(+) ,抗 - HBc(+)患者血清 HBV DNA含量 (10 7.4 0 70± 2 .3830 拷贝 / m l)显著高于 HBs Ag(+) ,抗 - HBe(+) ,抗 - HBc(+)患者的含量 (10 5.1 2 51± 3.4 797拷贝 / ml) (P <0 .0 0 1) ;不同临床类型 HBV感染者 HBV DNA含量 :慢性肝炎轻、中、重度 ,肝炎后肝硬化 ,慢性重症肝炎 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V DNA含量与 HBe Ag密切相关 ;HBV DNA复制水平与慢性肝病的病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 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对病毒复制水平及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 EL ISA检测显示技术 ,检测 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 BCP区核苷酸 (nt) 176 2碱基 A→ T和176 4碱基 G→ A联合突变。结果 :在 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中检出 BCP区 T176 2 A 176 4突变 2 4例 (32 .4 % ) ,BCP变异阳性组的 HBVDNA水平 (10 8.2 992± 0 .86 6 5拷贝 / m l)显著高于 BCP变异阴性组的水平 (10 7.1 737± 1 .1 539拷贝 / ml) (P <0 .0 0 1) ;BCP变异组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较非变异组明显。结论 :BCP变异可引起 HBV致病力增强 ,复制水平提高 ,变异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7.
不同血清学模式乙肝患者的血清病毒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的不同血清学模式与血清乙肝病毒核酸 ( HBV DNA)含量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EL ISA和定量 PCR方法检测 78例乙肝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 ( HBVM)和 HBV DNA含量 ,并将 HBVDNA含量和患者肝功能中的主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78例乙肝患者的 HBV DNA阳性率为 83 .3 % ( 65 / 78) ,65例阳性患者的血清 HBV DNA含量平均为 5 .78± 1.12 (对数值 ) ;慢性乙型肝炎和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的血清 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 ( P<0 .0 1) ;HBe Ag或 HBs Ag阳性组的 HBV DNA含量均显著高于HBe Ag或 HBs Ag阴性组 ( P<0 .0 1或 P<0 .0 5 ) ;在出现 HBe Ab血清转换组中 ,HBV DNA阳性率高达 77.8%~ 78.6% ;血清 HBV DNA含量与血清谷丙转氨酶 ( AL T)水平无相关性 ( r=0 .0 2 5 ,P>0 .0 5 ) ,但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 ( r=0 .3 0 3 ,P<0 .0 5 )。结论 :HBV慢性持续感染可能与病毒复制活跃及病毒变异等因素有关 ;慢性乙肝患者在出现 HBe Ab血清转换时 ,并不表示病毒复制停止 ,而只是病毒复制水平降低 ;乙肝患者的肝损害与 HBV复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病毒载量与肝功生化指标、周围血象及临床转归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全自动生化分析及全自动血球计数技术 ,对38例乙型重型肝炎血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ALT/AST<1有 2 8例 ,AL T/AST>1有 1 0例 ,其 HBV DNA分别为 1 0 6 .92± 1.7和 1 0 4 .92± 3.5copy/ml,二者相比 P<0 .0 5 ;PLT减低 2 8例 ,正常1 0例 ,HBV DNA分别为 1 0 6 .89± 1.5和 1 0 4 .99± 3.8copy/ml,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在 1 0 5.0 0 相似文献   

9.
荧光PCR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荧光定量 PCR(FQ- PCR)测定的 10 2例 HBV- DNA结果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 10 2份临床血清标本用 FQ- PCR方法进行 HBV- DNA定量测定 ,并和 EL ISA两对半结果以及 AL 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 5份 HBs Ag(+)、HBe Ag(+)、HBc Ab(+)的标本 HBV- DNA均为阳性 ,L og DNA平均值± 2 sd为 7.45± 2 .5 4;34份 HBs Ag(+)、HBe Ab(+)、HBc Ab(+)的标本 HBV- DNA阳性 15份 ,L og DNA平均值± 2 sd为 6 .33± 1.86 ;9份HBs Ag(+)、HBc Ab(+)的标本 HBV- DNA阳性 4例 ,L og DNA平均值± 2 sd为 5 .2 3± 4.6 0 ;14份 HBs Ab(+)的标本 HBV- DNA阳性 1例 ,18份全阴性的标本 HBV- DNA无阳性。以上五种两对半结果其相对应的 HBV- DNA值基本呈下降趋势 ,而且前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之间的 HVB- DNA定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HBV- DNA和 AL T之间无相关性 (r=0 .17)。结论 :FQ- PCR定量测定HBV- DNA可以真实反应 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可以用于临床治疗和疗效观察 ,但它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上无帮助 ,和病情的轻重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硬化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 ( lamivudine)治疗活动性肝硬化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活动性肝硬化患者 1 4例。口服拉米夫定 1 0 0 mg,每日 1次 ,疗程 6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1、3、6个月HBVM:HBs Ag、HBe Ag、抗 HBc、HBV DNA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 1、3、6个月后 HBVDNA阴转 ( HBV DNA≤ 1 .0× 1 0 3 拷贝 /ml)分别为 1例 ( 7.1 % )、3例 ( 2 1 .4) %和 7例 ( 5 0 % ) ,血清HBe Ag/抗 Hbe转化率均为 7.1 %。ALT半年中复常率为 85 .7% ,AST复常 1 1例 ( 76.9% ) ,TBIL复常 1 2例 ( 83.3% )。治疗前与治疗后 6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其中 1例高黄疸患者治疗 1个月后 HBs Ag、HBe Ag、抗 HBc及 HBV DNA均转为阴性 ,6个月复查仍为阴性 ,可能与病人感染 HBV时间短及免疫反应强有关。治疗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硬化 ,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恢复肝功能 ,迅速降低 HBV DNA水平 ,抑制 HBV DNA的复制  相似文献   

11.
玉艳红  黄力毅  宣伟军  庞辉 《广西医学》2006,28(10):1493-149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基因启动子(BCP)变异与e抗原(HBeAg)及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为176例HBV慢性感染者(轻、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2)研究方法:①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②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③采用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标志物(HBsAg、HBeAg、抗-HBs、抗-HBe及抗-HBc)。结果(1)在176例HBV慢性感染者中检出HBVBCP区T1762A1764变异者73例,HBVBCP变异的阳性率为41.5%。HBV 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49.4%(44/89),显著高于HBeAg阳性病例的阳性率33.3%(29/87)(P=0.03)。(2)HBV BCP变异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HBV BCP变异阴性组的含量(P=0.000)。BCP阳性组HBV DNA含量在HBeAg阳性病例及HBeAg阴性病例中均较BCP阴性组高(P=0.000)。结论(1)HBV BCP变异可引起HBV感染者的HBeAg阴转。(2)HBV BCP变异可使HBV致病力增强,病毒复制水平提高。(3)对HBsAg 阳性/HBeAg阴性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测HBV DNA,以免由于基因变异导致将HBeAg阴性者误认为病毒的免疫清除或静息而延误抗病毒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根据HBV S基因序列和HBV P基因区YMDD基因序列的特征,建立一种既可以诊断HBV基因型,又能检测拉米呋啶耐药突变的简便、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特异的引物对待检标本进行PCR扩增后作基因序列检测,利用Chromas2.23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有无突变产生,测序结果用软件DNASIS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61例经拉米呋啶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B型11例(18%),C型50例(82%)。发生YMDD变异47例,变异检出率为77.0%。结论:该方法能同时检测HBV基因型和YMDD变异,可以通过准确的P基因序列测定区分YMDD变异的类型,并可根据需要监测其他的伴随突变,进一步进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对临床治疗和病情监控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乙肝抗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转基因小鼠ICR-TgN(HBVadr1.2)SMMU 为动物模型,运用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肝脏内乙肝抗原含量。结果:分别予氧化苦参碱100, 200, 300 m g/kg 腹腔注射,1次/d,30 d 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较空白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均有明显的下降,且对两者作用一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氧化苦参碱200 m g/kg 作用10 d,20 d 时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结论:氧化苦参碱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肝脏内HBsAg 和HBcAg 的含量,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4.
获取HBV前S区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为今后研究其机理及应用创造条件。方法:用PCR方法从含HBV基因组的模板中扩增PreS基因,重组入Blue-script载体,用自动测序仪,采用荧光素标记的引物,测定基因的序列,结果:成功地扩增到PreSAQ WG TA A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与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102例HBV感染者血清标本,用特异的引物对待检标本HBV P区进行全序列测定,对测序结果分析有无突变产生和基因分型.结果 102例HBV感染者标本中基因型分布比例:B基因型12例,阳性率为11.8%;C基因型89例,阳性率为87.3%;D基因型1例,阳性率为0.9%.P区基因序列突变结果显示,102例标本中发生突变的有84例,其中YIDD 50例,占59.5%;YVDD 24例,占28.6%;181V 9例,占10.7%;202G 1例,占1.2%.HBV B、C两基因型间HBV基因变异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天津地区流行的HBV基因型主要是B型和C型,其中C型为优势基因型.②本地区HBV p区基因序列突变与基因分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DNA生物传感器在乙型肝炎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芳  刘仲明  李家洲 《广东医学》2002,23(12):1246-1247
目的:建立石英晶体DNA传感器检测乙肝病毒基因的方法。方法:在石英晶体金表面固定单链DNA,构成压电晶体HBVDNA生物传感 器,与待测样品进行杂交反应。结果:DNA传感器能准确诊断血清中的HBV病毒基因。结论:石英晶体HBV DNA生物传感器操作省时、简单,具有用于临床基因诊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全-X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红安  杨倩  刘拉羊  成军  董菁 《医学争鸣》2004,25(23):2133-2135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全-X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细菌中表达、纯化. 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全-X基因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多克隆位点中,限制性酶切和测序鉴定. 细菌表达产物及纯化后的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 结果:经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全-X原核表达质粒. SDS-PAGE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表明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结论:本研究将全-X基因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纯化. 为进一步研究全-X的功能及制备相应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酶H基因表达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惠中  程虹 《医学争鸣》2000,21(3):385-387
目的 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酶 H (HBV- RNase H)为该病毒生活周期中负链 DNA合成所必需 ,获取该基因片段及其表达蛋白 ,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创造条件 .方法 以 HBV全基因片段为模板 ,PCR方法定位扩增 HBV-RNase H特异性片段 ,连接于 p T7Blue克隆载体 ,酶切鉴定并测序后克隆于 p GSTag载体进行原核表达 .PAGE电泳及Western杂交鉴定表达产物 .结果 DNA测序结果显示 PCR扩增产物及载体中插入片段与已知序列相同 ;Western杂交结果表明 ,所表达产物为 GST与 RNase H的融合蛋白 .结论  HBV- RNase H基因的成功克隆及表达为进一步研究 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乙肝患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桂林地区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及S基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HBV基因型分布、S基因突变类型以及基因型与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DNA载量和S基因突变位点的相关性。方法用巢式PCR方法扩增乙肝患者HBV的S基因,经测序后与标准序列比对,构建系统树进行基因分型,分析S基因的突变位点并通过对相关氨基酸的分析判断血清型,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统计分析相关性。结果 84例乙肝患者HBV基因型有B型(59.5%)、C型(40.5%)。B基因型中的血清型有adw1型(84%)、ayw1型(4%)、adrq+型(10%)。C基因型中有adrq+型(88.2%),adw1型(8.8%)。S基因突变位点主要为T126I和T143M/S,突变率分别达34.1%和40.0%。基因型与患者年龄及DNA载量具相关性(P<0.05),与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及S基因突变位点无相关性(P>0.05)。结论桂林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其次为C型。血清型主要为adw1型和adrq+型。S基因变异点集中,有形成优势变异株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