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2015-2018年法定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及流行特征, 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北京市2015-2018年法定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监测报告数据, 描述其发病的主要特征。   结果   2015-2018年北京市法定呼吸道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227.64/10万, 占法定传染病总报告的36.24%。乙、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分别呈现下降、上升趋势。6种重点传染病流行趋势和好发人群各不相同。   结论   2015-2018年因流行性感冒大幅上升导致北京市法定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升高, 防控责任重大。每种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好发人群等特征不同, 需针对不同病种之间不同的流行特征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安阳市学校和托幼机构人群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安阳市2008~2013年学生、幼托儿童和教师3种职业人群39种法定管理传染病和水痘共40种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全市2008~2013年共报告3种职业人群传染病24种15029例,其中乙类16种4246例(28.25%)、丙类7种9632例(64.09%)、水痘1151例(构成7.66%),发病前5位病种分别为流行性腮腺炎(40.76%)、手足口病(15.05%)、肺结核(11.78%)、乙肝(8.56%)和水痘(7.66%),合计占报告总数的83.80%;呼吸道传播疾病为主,占67.10%;学生病例占58.72%;4岁组年均发病率343.18/10万为最高,2~5岁段发病率高于6~19岁段(χ2=1549.08,P=0.000);2008~2013年,三种职业人群年发病率逐年下降;4-6月份为发病高峰;城市和农村学生与幼托儿童发病构成比分别为1.25:1和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31.69,P=0.000)。累计报告传染病暴发事件15起,全部发生在学校。结论 2008~2013年安阳市学校和托幼机构人群传染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低年龄儿童发病率高,呼吸道传染病是防控重点,应强化免疫接种,坚持病原学监测,加强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措施落实,规范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处置。  相似文献   

3.
探讨2005-2013年济南市学校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的学校传染病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3年济南市学校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济南市2005-2013年共报告学校传染病31种71 450例,年平均发病率99.57/10万,呼吸道传染病占53.97%(38 565/71 450);发病数居前5位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肝炎和肺结核,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4.85%.各年累计发病高峰为5-6月.托幼机构发病数最多(32 060例),占51.07%;其次为小学,发病数为15 113例,占24.07%.结论 济南市学校传染病以丙类的病例数最多,主要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加强学校高发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监测报告和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津县甲、乙、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做好疫情预警监测和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新津县2006- 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津县2006- 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2 711例,死亡18例,年均发病率为189.38/10万,死亡率1.26/10万,病死率0.66%,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乙肝、肺结核和淋病;各类传染病构成为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占63.96%、呼吸道传染病占28.29%、肠道传染病占7.37%、自然疫源性疾病占0.37%;死亡居前3位的依次为艾滋病、狂犬病和肺结核.报告丙类传染病6种1 156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80.76/10万;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2008- 05- 02列入丙类传染病统计报告)和流行性腮腺炎.结论 预防和控制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新津县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了解2011-2013年北京市宣武区中小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为有效降低学校传染病发病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3年中小学校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宣武区2011-2013年学校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共9种512例;3年平均发病率为405.54/10万;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集中于秋冬季,肠道传染病发病集中于夏秋季;发病地区广泛;小学阶段发病率为16.54‰,中学阶段发病率为3.74‰。结论 宣武区学校应继续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根据流行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疫苗接种,增强学生群体免疫水平,有效预防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建始县2004-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湖北省建始县甲、乙、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做好疫情预警监测和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建始县2004-2008年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建始县2004-2008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2种8 038例,死亡1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26.62/10万,死亡率为0.41/10万,病死率为0.12%。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是肺结核(154.21/10万)、乙肝(92.61/10万)、流行性腮腺炎(25.68/10万)、痢疾(11.95/10万)和梅毒(11.17/10万)。各类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4 588例,占发病总数的57.08%;其次是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占发病总数的34.82%;肠道传染病占6.43%。结论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是建始县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同时还应加强对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与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宾阳县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宾阳县2008-2011年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全县共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共21 883例,年平均发病率609.45/10万;4-6月为发病高峰期;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0~5岁组报告发病数最多,占56.94%;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分别占46.86%和25.33%;发病率居前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结论 2008-2011年宾阳县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是宾阳县主要的丙类传染病。散居儿童和学生是未来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叶勇  苏红梅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24-1226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普洱市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为有效降低学校传染病发病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普洱市2006-2010年学校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普洱市2006-2010年全市学校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共21种3793例(死亡4例).5 a平均发病率为221.64/10万.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集中在11,12,1,2月;肠道传染病发病集中在6-10月;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集中在6-8月;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全年均可发生.发病排前3位的地区为思茅区、景东县、澜沧县,占发病总数的49.40%.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69.26%,各种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疫情所占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段学生传染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疫苗可预防的病例占70.82%.结论 普洱市学校应以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重点.应根据流行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疫苗的预防接种,增强学生群体免疫水平,有效预防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宾川县常住人口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宾川县常住人口2005-2008年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宾川县2005-2008年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19种2591例,死亡2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94.93/10万,死亡率为1.88/10万,病死率为0.96%。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肺结核1261例、乙肝462例、流行性腮腺炎271例、痢疾151例、甲肝95例。各类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1655例,占发病总数的63.87%;其次是血液及性传播性疾病594例,占22.93%。结论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性疾病即肺结核、乙肝是宾川县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陈秀云  王曼 《现代预防医学》2018,(10):1740-1744
目的 分析广东省某市2004 - 2016年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丙类传染病及其几种主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2004 - 2016年,广东省某市累计报告丙类传染病8种218 91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80.05/10万;报告死亡病例7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02/10万。主要报告病种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的96.77%。丙类传染病发病主要分布于4 - 6月(占33.84%),其次为9月(占10.35%);年平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镇(区)为DC镇、GZ镇、TZ镇、SX镇、SHX镇;男女发病比为1.55∶1,发病年龄以0~4岁组为主(占81.73%),发病职业以散居儿童居多(占69.25%),其次为幼托儿童(占17.83%)和学生(占5.24%)。由丙类传染病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44起,其中学校事件达38起,占86.36%。结论 2004 - 2016年广东省某市丙类传染病发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丙类传染病高发人群为儿童,学校是防控疫情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