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合并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早期预后以及体外循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中国阜外医院于2005年1月-2015年1月接受同期单侧CEA和CABG的69名合并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69名患者根据CABG是否应用体外循环被分为2组:体外循环组(n=36)和非体外循环组(n=33)。患者主要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被研究。结果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脑卒中、TIA、谵妄、Q波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2.78%,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MACCE和死亡的发生率均为3.03%,2组患者间术后MACCE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体外循环组比较,非体外循环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CEA和CABG对于冠心病合并重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满意。CEA后全麻下CABG较体外循环下CABG显著缩短患者术后的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因颈动脉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资料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狭窄处颈动脉的内径、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随访疗效满意。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颈动脉狭窄有效的治疗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为手术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并可作为评价手术效果、随访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关临床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临床疗效并讨论与之相关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间,72例因颈动脉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72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的63例中,61例患者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期内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疗效满意;4例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手术后2例颈动脉血流再通。部分患者选择性应用术中转流技术,效果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硬化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中可选择性应用转流技术;对合并冠心病的颈动脉狭窄,主张同期联合手术;部分颈动脉完全闭塞者仍有手术重建血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压(CVP)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期间,在安贞医院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手术结束时的CVP是否10mm Hg(1mm Hg=0.133k Pa)来分为高CVP组或低CVP组。收集手术类型、术前射血分数、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术后血清肌酐水平、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等围术期临床资料。患者出院后所有患者均进行电话随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 94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51.97±13.62)岁。CVP组801例(41.3%),低CVP组1 140例。高CVP组347例(43.3%)患者发生AKI,低CVP组86例患者发生AK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高CVP组每一期AKI的发病率均高于低CVP组。多因素分析显示,CVP与AKI相关(OR=1.416(1.346~1.489),P0.0001),而MAP与CO和AKI无相关性。高CVP组患者30天死亡30例(3.8%),低CVP组死亡6例(0.5%),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CVP使患者病死率增加(HR:1.196,每增加1mm Hg,95%CI:1.114~1.285,P0.0001)。结论:CVP增高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发生AKI有关,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45例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头颈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应用横断面影像(TI)、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现(VR)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可准确显示颈动脉病变位置、斑块大小和表面情况、狭窄程度和长度、血管壁情况以及病变与骨性标志的关系,并可清楚显示颅内血管病变的程度和范围,36例适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9例不适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前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后低血容量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EGDT)策略。 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术后低血容量患者5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9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根据传统方法进行液体治疗,治疗组根据EGDT方案进行液体治疗,观察两组第8、24、48小时液体输入量、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HR、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水平(Lac)、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病种、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值,肝、肾功能等基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第8、24小时晶体、胶体用量,液体总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8、24小时CVP、ScvO2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第8、24、48小时MAP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血压波动明显大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术后第8、24小时Lac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48小时无明显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小于对照组,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能动态反映心脏手术后低血容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实时监测容量指标,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液体管理,对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心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ory artery bypass grafe,CABG)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耐受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80例,其中同期行CEA、CABG(观察组)与分期行CABG、CEA(对照组)各9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单支颈动脉阻断时间、桥血管血流量、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颈动脉狭窄处内径、流速及LVEF,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13.51±36.75)min vs(196.34±30.42)min,P0.01],而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10±0.75)d vs(2.53±0.94)d,(24.16±6.57)d vs(36.24±12.53)d,P0.01)]。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LVEF明显升高,流速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LVEF、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CEA、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疗效与分期手术相当,且前者只需进行1次手术,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还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然而其手术时间延长,需注意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38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8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为病例组,其余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和出院6个月后行蒙特利尔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测定。结果 1病例组和对照组蒙特利尔量表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2病例组视空间执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以改善患者的视空间执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在我院神经外科行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7份病例,术前均经过颈动脉超声、颈部CTA、头颅磁共振检查明确提示颈内动脉狭窄,根据北美颈动脉内膜剥落试验(NASCET)计算出狭窄率均大于85%。术后1周复查颈动脉超声、颈部CTA;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临床功能评分(mRS)评估和随访。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颈动脉通畅,围手术期内没有脑卒中和并发症的发生,随访1个月、3个月,无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抗凝等内科治疗对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144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不同处理分为肝素组(H组,n=52)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复合阿司匹林组(DA组,n=90),观察两组患者一般状况,比较不同术后治疗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肝素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和发病率分别为:伤口血肿4例(7.7%)和4例(4.4%);高灌注综合征5例(9.6%)和3例(3.3%);围术期脑卒中1例(1.9%)和2例(2.2%);术后高血压36例(69.2%)和68例(75.6%);术后低血压4例(7.7%)和3例(3.3%);围术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例(1.9%)和3例(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控制血压条件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应用肝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复合阿司匹林两种治疗,对患者术后恢复安全性的影响无明显区别,应密切观察患者颈部伤口情况及新发神经定位体征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