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ACS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应用氯吡格雷患者18例与应用替格瑞洛患者8例,观察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情况。结果氯吡格雷治疗患者,阿司匹林完全抑制5.6%(1/18),氯吡格雷完全抑制0%(0/18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完全抑制0%(0/18);替格瑞洛治疗患者,阿司匹林完全抑制25.0%(2/8),氯吡格雷完全抑制25.0%(2/8),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患者25.0%(2/8);出现不同程度皮肤、黏膜、口腔及鼻出血。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部分ACS患者,存在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双重完全抑制现象,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江秀龙  张旭  赵振华  雷惠新 《内科》2014,(2):148-151
目的探讨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效果,以指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整。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予阿司匹林1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联合治疗7 d后,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同时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 mg抗血小板治疗7d,对比两组TEG参数(R值、K值、angle角、MA值)。结果急性脑梗死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4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5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仅1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例对阿司匹林无反应,5例低下,6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5例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P0.01)。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为6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20例;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42例;反应低下+无效者38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两组患者R值、K值、α角、MA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双联抗血小板中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凝的影响较单用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60例,分别给予吲哚布芬+氯吡格雷(观察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测定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PAR)、监测血小板四项,肝肾功能。结果用药后两组PAR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血小板四项、肝肾功能指标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良事件没有增加。结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方案可有效降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PAR。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及维持量75mg/d,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h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25#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结果102例ACS患者,其中△A≤10%(包括负值)者43例(42.2%),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置入支架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高。结论ACS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中,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其发生与患者的疾病状态及是否置入支架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选取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8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42)与替格瑞洛组(n=42),通过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中11例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19%,替格瑞洛组中1例患者出现替格瑞洛抵抗,发生率为2.38%,两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2,P=0.002);氯吡格雷组中有1例(2.38%)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替格瑞洛组中有2例(4.76%)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7)。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抗血小板抵抗,TEG监测结果显示,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 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n=99).分析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TIMI血流灌注分级(TMPG)分级和ST段回落,评价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观察住院及随防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相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较轻[(68.7±11.0)%vs (86.5±7.8)%,P<0.05].PCI术后TIMI3级血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6.8% vs 78.8%,P<0.05),TMPG3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B组(62.5% vs 32.3%,P<0.01).治疗期间轻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4% vs 1.0%,P<0.05).随访30 d,两组死亡率无差异,但MACE发生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低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6.3% vs 29.3%,P<0.01),进一步分析严重心绞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显著降低(6.3%vs 25.3%,P<0.05).结论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治疗的主要策略。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临床指南所推荐的标准疗法,但存在一定局限性。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环戊基三唑嘧啶类的非噻吩并吡啶类腺苷二磷酸(ADP)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化学结构与腺苷类似。1替格瑞洛的药代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纳入ACS合并糖尿病行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92)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n=88)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替格瑞洛90 mg,每天两次。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后24 h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并比较两组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安全性事件。结果替格瑞洛组ADP激活血小板形成最大血凝块强度(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34.94%±11.91%比47.16%±14.90%,P0.001)。血小板AA抑制率、ADP抑制率替格瑞洛组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8.24%±22.96%比48.21%±32.91%,58.16%±23.52%比33.34%±26.67%,P0.001)。结论 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3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方法:将接受PCI的416例ACS患者分为非高龄组(A组,年龄0.05)。2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2%和4.0%(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长期维持治疗、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ACS患者PCI后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0.048、5.396、0.181,均P0.05)。结论:75岁以上的高龄ACS患者PCI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发生率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并未明显增加,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需注意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33例ACS患者根据肾功能情况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66例),轻度CKD组(50例),中重度CKD组(17例)。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3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肾功能正常组,轻度CKD组与中重度CKD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率分别为25.8%、44.0%和52.9%,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但都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伴CKD的ACS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采用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评价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抗血小板的疗效。方法:60例STEMI患者分为两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Ⅰ组,n=30)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Ⅱ组,n=30),于抗血小板药物负荷剂量给药2 h后和维持治疗3个月后,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和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抗血小板药物负荷剂量给药2 h后和维持治疗3个月后,Ⅱ组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Ⅰ组[(54.67±5.83)%对(45.75±16.72)%,P0.05;(59.53±12.18)%对(45.10±16.26)%,P0.05],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患者的出血和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在STEMI治疗中能更快速充分地抑制血小板,血栓弹力图可用于指导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对于冠心病患者只要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其心脏事件发生率就会明显降低,例如有关阿司匹林的临床研究(12个试验荟萃)显示服用阿司匹林与安慰剂相比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降低46%。近年来的CURE和CREDO研究显示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lopidogrel)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较单服阿司匹林其心脏事件的相比危险性分别降低20%和27%。以上研究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诱发的急性血栓形成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艾森脑卒中风险评分(ESRS)量表筛选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基础治疗,氯吡格雷组每日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1周后仅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阿司匹林组每日予阿司匹林肠溶片200mg口服,1周后每日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随访90天和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随访90天,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6.12%,氯吡格雷组为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16.00%(其中1例为消化道出血),氯吡格雷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12.77%,氯吡格雷组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38.00%,氯吡格雷组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氯吡格雷可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患病率约为0.77%~([1])。心房颤动患者由于心房内栓子脱落发生体循环栓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远大于正常人群,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和脑卒中的风险~([2-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4-5])。那么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ACS,理论上应该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三联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齐丽平 《山东医药》2012,52(45):43-45
目的 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高负荷量氯吡格雷对中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中高危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2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18例.行PCI前,观察组给予高负荷量氯吡格雷600mg顿服,对照组给予常规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顿服;观察两组行PCI后即刻病变血管的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指标,随访其行PCI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CI后即刻,两组冠脉造影达到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肌灌注TMPG 2级以上发生率高,校正TIMI计帧数小,PCI后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均<0.05).两组30 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负荷量氯吡格雷可显著改善中高危非ST抬高型ACS患者的PCI后心肌灌注,减少其PCI后30 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药物涂层支架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45名在我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CS合并DM患者资料,按照手术后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二联抗血小板组(124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和三联抗血小板组(121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联合治疗),1年后对两组治疗的远期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年后,三联抗血小板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二联抗血小板组(8.3%比17.7%,P=0.028);两组患者支架内血管再狭窄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且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出血事件。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药物涂层支架手术后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并且与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PPI)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抗栓治疗中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老年患者80例,年龄70~86岁,随机分为单纯抗栓治疗组43例,抗栓加PPI组37例,平均年龄分别为(72±12)岁和(74±11)岁。单纯抗栓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双重抗血小板,(必要时加用替罗非班),每12h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0.4mg,疗程7d。PPI组:在抗栓治疗基础上,静注泮托拉唑60mg/d。结果单纯抗栓组6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率13.9%。PPI组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高龄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n=32)、单用阿司匹林组(n=16)、单用氯吡格雷组(n=12)及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n=15)。比较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结果 75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占42.7%,单用阿司匹林占21.3%,单用氯吡格雷占16.0%,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占20.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97.9%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A)50%,70.5%服用氯吡格雷治疗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DP)≥3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R、K、Angle、MA值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MAADP、IRADP、IRAA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MAADP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IRADP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IRAA显著低于双联抗血小板组及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疗效,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老年ACS患者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单独应用组(A100组)、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300 mg/d联合应用组(AC300组)及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应用组(AC100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 b/Ⅲ a及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变化。结果用药2周后,AC100组、AC300组与A100组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65±18.32)%、(25.69±14.78)%与(60.44±9.30)%,与A100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GP Ⅱ b/Ⅲ 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9±13.33)%、(24.86±14.62)%与(57.22±15.82)%,与A100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AC300组较AC100组血小板GPⅡ b/Ⅲ a和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活化疗效在老年ACS患者中好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AC300组抗血小板活化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检测血小板活化率可以反映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对老年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对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NSTE-ACS患者145例,采取密封信封抽样形式分为A和B两组,在标准药物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调脂药以及其他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合用泮托拉唑(72例)而B组合用奥美拉唑(73例)。观察1年内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事件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卒中、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住院、血运重建。结果 A和B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全因死亡(6.9%比5.5%)、心原性死亡(4.2%比5.5%)、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住院(16.6%比15.0%)和血运重建(11.1%比12.3%),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6%比5.5%,P>0.05)。结论本研究入选的NSTE-ACS患者中,两类质子泵抑制剂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