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并在荷瘤小鼠体内探讨MDSCs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49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及荷瘤小鼠脾脏MDSCs的比例,采用ELISA分析鼻咽癌患者及荷瘤小鼠中MDSCs对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与肿瘤的分期有关,晚期患者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高于早期患者;鼻咽癌荷瘤小鼠脾脏内MDSCs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MDSCs可明显抑制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结论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较健康人高,且与鼻咽癌分期密切相关,荷瘤小鼠实验表明肿瘤组小鼠脾脏MDSCs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MDSCs可影响荷瘤小鼠细胞因子的分泌。MDSCs可能作为鼻咽癌生物治疗的1个靶点。 相似文献
2.
高晶晶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30(4):327-331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一群表型异质细胞群,来源于骨髓祖细胞和未成熟髓细胞,在癌症、炎症和感染中大量扩增,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本文就MDSCs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免疫抑制机制和靶向MDSCs的抗肿瘤治疗策略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感染性疾病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近年来,由于受易感人群递增、新病原微生物出现及细菌耐药性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已陷入瓶颈,急需寻找新的更加高效低毒的治疗途径。而免疫因素在感染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感染性疾病进程中的调控作用已被证明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在机体的免疫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未成熟细胞,其在肿瘤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证明,但在感染性疾病中研究甚少。该文系统总结MDSC在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寻找以MDSC为调控靶点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一类具有显著免疫抑制活性的异质细胞群,其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功能从而介导肿瘤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生长.该文就MDSCs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种细胞因子对MDSCs的影响及各种免疫活性细胞与MDSCs间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anti-Gr-1去除新生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去除MDSCs的效率和反应时间.方法 将5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anti-Gr-1(15 μg);于出生后第9天收取肝脏、脾脏标本,并将各自充分研磨后的组织悬液通过Percoll液进行梯度离心,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肝、脾组织的髓源性抑制细胞(CD11b+Gr-1+)数量.结果 ①经anti-Gr-1注射4h后,实验组脾脏中的MDSCs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19±1.40)%比(26.01±2.26)%,t=20.266,P<0.05],并能有效维持24~48 h,去除率达到64.6%,当48 h后MDSCs百分比(16.87±3.49)%,去除率下降至35.1%;②经anti-Gr-1注射24h后,实验组肝脏中的MDSCs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98±1.03)%比(15.75±1.10)%,t=11.1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去除率为42.9%,至48 h后MDSCs百分比(4.57±0.95)%,去除率达到70.9%;③同一实验组,脾脏和肝脏各自的M-MDSCs/G-MDSCs比值区别较大.结论 Anti-Gr-1对肝脏、脾脏的MDSCs去除效率和反应时间不同:经anti-Gr-1注射后4~48 h,脾脏的MDSCs去除率为35.1% ~64.6%,而24 ~48 h后肝脏的MDSCs去除率为42.9%~70.9%.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大鼠慢性骨髓炎疾病中的免疫作用,为骨髓炎的治疗探索新方法。方法 首先建立大鼠慢性骨髓炎模型,并使用吉西他滨抑制MDSCs增长,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检测大鼠骨髓及脾脏中的MDSCs比例,ELISA检测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变化,分析正常大鼠、骨髓炎大鼠以及吉西他滨抑制后的大鼠外周血中炎性因子水平(TNF-α、PCT、IL-4、IL-10、IL-17、IFN-γ、TGF-β)与骨髓中MDSCs的相关性,分析MDSCs在慢性骨髓炎疾病中的免疫作用。结果 骨髓炎模型大鼠骨髓及脾脏中的MDSCs细胞比例增高,使用吉西他滨组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炎性因子水平(TNF-α、PCT、IL-4、IL-10、IL-17、IFN-γ、TGF-β)与MDSCs的细胞比例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大鼠骨髓炎中MDSCs细胞比例变化与炎性因子水平呈正相关,吉西他滨抑制MDSCs可能通过抑制MDSCs而降低炎性反应,促进机体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与鼻咽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及对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6例鼻咽癌患者以及9例健康对照者骨髓中MDSC所占比例,并分离鼻咽癌组织中MDSC;将MDSC与鼻咽癌细胞株CNE-2共培养,观察CNE-2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应用q RT-PCR技术从RNA水平检测共培养前后CNE-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的改变;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技术从蛋白水平检测其表达变化;继而通过transwell小室及划痕实验检测MDSC对CNE-2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鼻咽癌患者骨髓中MDSC所占比例(10.3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65%);MDSC与CNE-2细胞共培养后,CNE-2细胞在形态学上发生EMT;q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从RNA和蛋白水平证实CNE-2细胞上皮表型的相关基因(E-cadherin)表达下调,间质表型的相关基因(N-cadherin,Vimentin,Snail)表达上调;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证实共培养后CNE-2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划痕实验证实共培养后CNE-2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结论 MDSC通过诱导EMT促进鼻咽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机体免疫的启动者和调控者,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作为研究人DC的良好体外模型,其体外诱导技术一直受到重视和关注,近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常用的体外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探讨在常氧(21%O2)和缺氧(1%O2)条件下,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培养上清液中外泌体(exosome, Exo)的免疫抑制功能。该研究从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的脾脏中磁珠分选MDSC,并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自MDSC培养上清液中制备Exo。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流式粒径分析以及Western blotting特异性蛋白检测鉴定制备的MDSC来源外泌体((MDSC-derived exosome, MDSC-Exo)。将MDSC-Exo加至离体CD4+T细胞和CD8+T细胞增殖体系中后,相较于常氧条件下培养的MDSC,缺氧条件下的MDSC-Exo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增殖的能力更强(均P<0.05)。同时,缺氧条件可以显著升高MDSC-Exo中精氨酸酶1(arginase 1, Arg-1)的水平(P<0.01),而这种作用会被干扰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Th17细胞数量及其相关性。方法募集34例OSCC患者(Ⅰ、Ⅱ期OSCC患者18例、Ⅲ、Ⅳ期OSCC患者16例)和健康自愿者16例。分别采集其空腹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外周血MDSC、Th17细胞比例增加,IL-17水平升高。中晚期(Ⅲ、Ⅳ期)OSCC患者MDSC、Th17细胞数量、IL-17水平均较早期(Ⅰ、Ⅱ期)OSCC患者增加。MDSC数量与IL-17水平存在相关性,而MDSC数量与Th17细胞数量无相关性。结论OSCC患者外周血MDSC、Th17细胞增加,IL-17水平升高,MDSC与IL-17可能存在相互调节作用,IL-17的主要来源并非Th17细胞,而可能来自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相似文献
12.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一类免疫系统来源的、具有功能多样性的异质性细胞群,能通过多途径抑制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促进肿瘤发生、发展。T细胞并非只接受MDSC的单向调节,而是存在多个反馈调节机制,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白细胞介素17(IL-17)、精氨酸酶1、外泌体及微小RNA参与MDSC与T细胞间信号交流及调控它们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有了进一步阐述。但是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如何干预MDSC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机制及信号通路仍缺少深入的探究。我们总结了肿瘤微环境中MDSC与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髓源抑制细胞(MDSC)是来源于骨髓的一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异质性细胞群体,在病理状态下扩增,发挥调节机体自身免疫的作用.MDSC的早期研究聚焦于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活性方面,近年逐渐有研究者将视角拓展至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妊娠和炎症等非肿瘤领域的作用.在非肿瘤疾病中,MDSC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正向调节作... 相似文献
14.
15.
探讨体外诱导小鼠髓样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扩增的方法及影响因素。采用不同浓度的细胞因子刺激不同浓度的新鲜骨髓细胞(1×105/ml、2.5×105/ml、5×105/ml),置于37℃、5%CO2培养不同时间(0、2、4d),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的比例,并计数MDSC的绝对数。结果发现,三种浓度细胞因子组合刺激组MDSC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新鲜骨髓组和单独GM-CSF或IL-6刺激组(P<0.05),但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培养4d的MDSC比例亦明显高于培养2d的比例(P<0.05);骨髓细胞浓度为2.5×105/ml组诱导的MDSC比例高于其他两个细胞浓度组(P均<0.05)。本研究成功建立体外扩增MDSC的体系,为研究MDSC在肿瘤、炎症等疾病中的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细粒棘球蚴慢性感染小鼠不同亚群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对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20只C57 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活原头节2 000个/只,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感染第180天后,解剖并观察小鼠腹腔和各脏器的病变。无菌条件下取其脾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及其亚群比例。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MDSCs亚群以及正常对照组小鼠CD19+B细胞,将二者以1∶1比例共培养,3 d后流式检测Bregs比例。结果 细粒棘球慢性感染小鼠腹腔和内脏器官中发现单房性包囊。MDSCs、多核MDSCs(PMN-MDSCs)及单核MDSCs(M-MDSCs)的比例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M-MDSCs与B细胞共培养结果显示,与单纯B细胞组相比,正常对照及感染小鼠M-MDSCs均能显著增加CD19+IL-10+B以及...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髓源性抑制细胞是骨髓来源的一类异质性细胞群,能够抑制T细胞的功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可抑制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髓源性抑制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抑制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肿瘤、炎症、移植等方面可产生相互联系。目的:综述基于髓源性抑制细胞的作用机制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对髓源性抑制细胞免疫应答负性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Stem cells",按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髓源性抑制细胞通过分泌精氨酸酶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等在体内发挥重要的免疫抑制功能。髓源性抑制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炎症感染、肿瘤等多种疾病治疗过程中通过不同机制相互作用,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控,促进肿瘤进一步发展。在非肿瘤疾病中,髓源性抑制细胞发挥一定的良性调节作用,弱化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进而... 相似文献
19.
髓系抑制细胞为未成熟的髓系细胞,在肿瘤组织中大量聚集。髓系抑制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带0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或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从而促进肿瘤进展,因而抑制髓系抑制细胞将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麻木酚素(SDG)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及血浆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32只6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采用来曲唑造模法建立PCOS大鼠模型,每日监测动情周期变化。造模成功后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SDG对照组和SDG干预模型组灌胃等量SDG溶液。干预8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脾脏、肝脏和骨髓中MDSCs比例;ELISA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水平;Pearson统计分析MDSCs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DG干预模型组脾脏、肝脏和骨髓中MDSCs的比例显著增加,外周血MDSCs比例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血浆中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0显著升高(P<0.05),IL-6水平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发现,MDSCs与TNF-α、IL-6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结论SDG通过代偿性增加PCOS大鼠脾脏、肝脏和骨髓的MDSCs以及抑制炎症改善PCO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