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E-选择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丽梅  孙青 《医学综述》2008,14(2):185-187
E-选择素是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中的一员,自1985年发现E-选择素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现就E-选择素的结构、表达、调节的论述以及近年的E-选择素功能、E-选择素与疾病相关性等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E-选择素是血管黏附分子大家族中的一大类成员,自1985年发现至今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多方面研究。本文就E-选择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中的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高敏 《医学综述》2006,12(1):60-62
本文从E-选择素的结构、配体、表达、调节和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几个方面,对近年来E-选择素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E-选择索(E-selectin)与脑梗死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E-选择素的结构、表达、作用以及在脑梗死时E-选择素的变化、抗E-选择素治疗对脑梗死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P选择索(CD62p)及淀粉样蛋白A(SAA)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3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SAA水平和CD62p的阳性百分率.结果:SAP组、UAP组、AMI组的SAA水平依次升高(分别为(6.32±1.74)mg/L,(9.52±2.37)mg/L,(420.60±158.11)m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75±1.58)mg/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9,P<0.05);SAP组、UAP组、AMI组的CD62p阳性百分率依次升高((18.31±4.74)%,(36.52±15.81)%,(62.35±16.60)%),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52±3.16)%),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0,P<0.05);SAP组、UAP组、AMI组血浆中CD62p阳性表达率与SAA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2、0.512、0.548,P<0.05).结论:SAA和CD62p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对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新的脂肪因子——内脂素,它主要来源于内脏脂肪,具有类胰岛素样作用。最近,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内脂素与易损斑块形成、血管新生、血管炎症发生、内皮功能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及变性等密切相关,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现就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唐彦慧 《广西医学》2007,29(3):375-377
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分为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钙黏附素家族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随着免疫生化技术,特别是单克隆抗体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黏附分子和它所介导的白细胞与内皮的相互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E-选择素成为研究的热门.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清E-选择素和Ox-LDL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在冠心病患者以及健康人中的变化,探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Ox—LDL浓度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Ox—LDL水平,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用直线相关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外周血中E-选择素和Ox—LDL的浓度在AMI组(67.84&#177;11.08)ug/mL、(0.87&#177;0.15)mg/L,UAP组(63.14&#177;12.51)ug/mL、(0.78&#177;0.16)mg/mL,SAP组(48.57&#177;12.91)ug/mL、(0.65&#177;0.22)mg/L,对照组(35.72&#177;14.65)ug/mL、(0.51&#177;0.21)mg/L;外周血中E-选择素和Ox—LDL的浓度在AMI组、UAP组、S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中E-选择素和Ox—LDL的浓度在AMI组、UAP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E-选择素与Ox—LDL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和Ox—LDL水平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病情的发展具有预见性,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9.
蒋小仙  徐耕  金国栋  黄美先 《浙江医学》2009,31(8):1086-1089
目的探讨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VNTR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其病变严重程度和临床类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38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组192例,对照组188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患者PSGL-1 VNT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其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PSGL-1 VNTRA、B、C等位基因大小为分别为558、528、498bp,电泳后共发现4种基因型:AA型(558bp一条带)、AB型(558bp和538bp两条带)、BB型(538bp一条带)和BC型(538bp和498bp两条带)。(2)PSGL-1 VNTR基因型以AB型最为多见,其次为AA型,BB型相对较少见,BC型最为少见。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以A等位基因常见,其次为B等位基因,C等位基因最少见;两组间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均P〉0.05)。(3)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单支病变患者98例,双支病变54例,3支病变40例,3种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均P〉0.05)。(4)心肌梗死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68例,稳定性心绞痛81例,3种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PSGL-1 VNT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E -选择素和P -选择素在感染性心内膜炎 (IE)患者血栓形成过程中 ,对炎症诱导的凝血因子前体 (酶原 )变化和内皮细胞活性改变的作用。方法  6 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纳入研究 ,并在开始抗生素治疗 3d内 ,完成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 ,其中 15例住院期间发生栓塞事件。另将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 35例设为对照组 ,于入院 /门诊体检时空腹抽外周静脉血测IE患者中发生血栓事件者和未发生血栓事件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sE -SLT和sP -SLT水平。结果 IE栓塞 (+)组赘生物检出率较高 ,但与IE栓塞 (- )组比较 ,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86 .7%vs 6 2 .5 % ,P >0 .0 5 ) ,但前者赘生物的最大径较后者大 ,并有显著差异 [(13± 5 )mmvs (9± 4 )mm ,P <0 .0 5 ]。IE栓塞 (+)组血浆sP -SLT水平明显增高 ,与IE栓塞 (- )组和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 [(6 0 .31± 6 .6 3) μg/Lvs (30 .72± 5 .33) μg/L ,P <0 .0 0 1,和(6 0 .31± 6 .6 3) μg/Lvs (2 7.39± 5 .5 8) μg/L ,P <0 .0 0 1]。同样 ,IE栓塞 (+)组血浆sE -SLT水平也明显增高 ,与IE栓塞 (- )组和对照组比较都差异显著 [(76 .0 6± 9.37) μg/Lvs (4 0 .6 5± 6 .6 9) μg/L ,P <0 .0 0 1和(76 .0 6± 9.37) μg/Lvs (37.2 3± 5 .76 ) μ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及E-选择素(Es)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7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8例,心肌梗死组(AMI)18例和冠状动脉造影基本正常的患者18例(对照组)。测定各组之间年龄、性别构成,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比例,总胆固醇(TC)以及甘油三酯(TG)。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APN、ES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APN水平明显降低,且SAP、UAP、AMI 3组血清APN水平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血清ES水平明显升高,且SAP、UAP、AMI 3组血清ES水平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血清APN和ES水平呈负相关(r=-0.585,P<0.01)。结论冠心病组血清APN水平降低,ES水平升高,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辽宁西部地区汉族人群E-选择素基因Leu554Phe多态性,探讨该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18例冠心病患者和125例正常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型,生化技术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E-选择素基因型LL、LF、FF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4.75%,12.71%,2.54%和93.60%,6.40%,等位基因L、F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1.10%,8.90% and 96.80%,3.20%.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LL+LF基因型患冠心病的风险是LL基因型的4.980倍(OR=2.633,95%CI:(1.098~6.312).结论 辽宁西部地区汉族人群E-选择素存在基因Leu554Phe多态性;E-选择素Leu554Ph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相关性,F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唐振媚 《医学综述》2009,15(6):892-895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易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原因复杂,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异常、高凝状态、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多、慢性全身性低度炎症状态和氧化应激等。糖尿病合并CAD具有冠状动脉病变弥漫,狭窄程度重的特点。治疗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有降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以及并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时静脉溶栓治疗,血运重建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本文就糖尿病合并CAD的治疗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7例患者中痊愈19例,显效43例,有效57例,无效15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86.9%;糖尿病等对脑梗死有显著影响.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脑梗死的发生,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保护神经细胞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血红素加氧酶1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琦  马礼坤 《医学综述》2008,14(5):653-655
血红素加氧酶1及其产物胆红素和一氧化碳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内皮细胞凋亡和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作用。这一功能广泛的氧化酶系统在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涉及血压的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曾知恒  吴海珊 《广西医学》2004,26(11):1591-159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同亚型间的血清可溶性CD4 0配体 (sCD4 0L)浓度变化及其与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和血浆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tin)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 5 2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 0L、血浆sICAM - 1、sE selectin浓度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之间进行对比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血清sCD4 0L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1) ,SA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CS组、SAP组血浆sICAM - 1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vsP <0 0 5 ) ,ACS组显著高于SAP组 (P <0 0 1)。ACS组血浆sE selectin浓度显著高于SAP组 (P <0 0 5 )和对照组 (P <0 0 1) ,S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sCD4 0L、sICAM - 1和sE selectin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 ,sCD4 0L可能通过上调黏附分子的表达而促进ACS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病人的血清胰岛素基础值及葡萄糖负荷的血清胰岛素值,以便进一步认识胰岛素释放试验在上述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VitD)水平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77例患者分别分为冠心病组139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亚组88例]和对照组38例;高血压组124例和对照组53例;糖尿病组71例和对照组106例;高胆固醇血症组(高脂组)53例和对照组124例;均测定血清25(OH)D水平,分析VitD水平与冠心病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25(OH)D水平在冠心病组、糖尿病组低于相应对照组,但在ACS亚组、高血压组、高脂组与相应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itD水平与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呈负相关,VitD缺乏可能通过影响血糖等因素而成为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