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静脉汇入颈外静脉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14侧成人尸体的头静脉末段进行了解剖观测,发现47侧(7.65%)与颈外静脉直接或间接相连。其中头静脉主干越过锁骨前面直接汇入颈外静脉41侧(6.68%);与颈外静脉间接借越过锁骨前面的交通支相连6侧(0.98%)。头静脉主干汇入颈外静脉的部位距锁骨上方1.52±0.78cm;越过锁骨的位置,距锁骨内侧端的直线距离为8.54±1.10cm,距肩峰外侧端的直线距离为6.40±1.30cm;在锁骨前方的外径为3.40±1.10mm。本对头静脉的此种汇入变异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头静脉注入颈外静脉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 ,头静脉末端注入有 5种类型 ,其中注入颈外静脉的成人占 2 .2 4 % ,儿童占5 .0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见其右侧头静脉直接注入颈外静脉 ,现报道如下 :右侧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 ,沿前臂桡侧、臂的外侧进入三角肌胸大肌间沟 ,向上越过锁骨呈直角注入右侧颈外静脉前壁 (附图 )。右侧头静脉出三角肌胸大肌间沟末端至汇入点的距离为 5 .5cm ,压扁外径5 .0mm。右颈外静脉自锁骨内侧端上缘到右头静脉汇入点的距离为 4 .5cm ,其压扁外径为 8.0mm。左侧头静脉起始、行程、汇入部位正常。附图 头…  相似文献   

3.
第1-4对肋间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2具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第14对肋间静脉间的组合型式、交通支、上、下端的汇入处及瓣膜发现第一肋间静脉经肋骨小头下向上可汇入椎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其中以椎静脉为主(右侧40.63%左侧37.5%),汇入处外径右侧2.03±0.76mm,左侧2.13±0.91mm。第1-4对肋间静脉间的组合型式也相当复杂。右侧以第二与第三肋间静脉共干江入夺静脉弓较多,占28.13%,汇入处外径4.36±2.12mm。左侧以第二,第三和第四肋间静脉共干汇入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较多,占37.5%,汇入处外径2.56±1.71mm。同侧第1-4肋间静脉之间的纵行交通支左侧有19支(占59.4%),右侧有10支(占31.3%),主要是第一与第二肋间静脉之间的交通支。静脉内瓣膜较少(右侧19处,左侧11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上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影响。 方法 解剖38具(76侧)捐献者遗体,测量和分析上肢外展0 °和90 °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 结果 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前外侧壁,汇入处管径平均为(7.27±2.94)mm,95%可信区间为6.51~8.03 mm,夹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3种类型。上肢外展0 °时,夹角平均为(47.14±27.02)°,95%可信区间为40.97°~63.32°;上肢外展90°时,夹角平均为(63.88±24.26)°,大于上肢外展0°时夹角,95%可信区间为53.96°~65.64°。上肢外展0°时,男、女夹角无明显差异,而上肢外展90°时男性夹角大于女性夹角。上肢外展0°和90°时,左、右侧夹角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经头静脉入路PICC术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不影响导管通过,但有少部分人夹角接近或大于90°,尤其男性上肢外展90°可能增加导管通过夹角的难度,操作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上肢深静脉瓣膜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Ting  侯慧英 《解剖学杂志》1993,16(6):553-554
1 材料为积累国人体调资料,本文在30具成人防腐尸体上(男23、女7),解剖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桡静脉和尺静脉各60例,深入研究其瓣膜的出现率、数目、分布、形态及位置.2 结果2.1 头臂静脉 60例头臂静脉均无瓣膜.2.2 锁骨下静脉 30具尸体中,两侧均具瓣膜者达86.6±6.2%(26具),仅一侧具瓣膜者占3.3±3.2%(1具)两侧均无瓣膜者为10.0±5.4%(3具).60  相似文献   

6.
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80侧成人尸体上进行了颈外静脉应用解剖学研究.它的合成类型共分6型,其中以下颌后静脉后支、耳后静脉后支和耳后静脉合成面静脉后再注入者较多(46.3%);属支除常见的颈横静脉、颈前静脉外,尚有头静脉注入:其末端以注入锁骨下静脉较多(58.7%).颈外静脉自甲状软骨上缘至汇入其它静脉的注入点的平均长为77.5±1.5mm,颈横神经在锁骨上方62.1±1.2mm处横越颈外静脉深面.文中讨论了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部位和术中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头静脉变异较多,但是汇入颈外静脉的较少见。正常情况头静脉应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在臂前区,行于肱二头肌外侧沟内,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内穿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1-2]。本文作者在实体解剖实验课上解剖1具女尸标本时,发现1例头静脉走行及注入方式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用常规方法解剖1具女尸,显露上肢皮下组织及浅静脉,见该具女尸左侧头静脉(外径约0.20 mm)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48例尸体的头静脉注入部位,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如下:1型头静脉经三角肌胸肌间沟,穿喙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的,占41.67>%(20例)。2型头静脉经三角肌胸肌间沟,穿喙锁胸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的,占37.50%(18例)。3型头静脉经三角肌胸肌间沟,穿喙锁胸筋膜,注入颈外静脉的,占14.58%(7例)。4型头静脉经三角肌胸肌间沟,穿喙锁胸筋膜,与颈外静脉合干,注入颈内静脉的,占2.08%(1例)。5型头静脉在三角肌胸肌间沟分为两支,一支穿喙锁胸筋膜,注入颈外静脉,另一支注入腋静脉,占2.08%(1例)  相似文献   

9.
胃贲门附近静脉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00具尸体上,对贲门附近的静脉进行了观测.胃左静脉以3属支合成者多见(88.0%),其位于脊柱左前方者占89·0%,汇入脾静脉者占55.0%,外科干长2.6±0.9cm,终末部外经3.8±1.1mm。贲门食管支以1支型者最多(89.0%),汇入弓形部者占81.6%,末端距胰上缘2.1±0.9cm。胃右静脉出现率96.0%。胃后静脉出现率87·0%,1支型者92·0%,有76.6%汇入脾静脉中1/3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CT血管成像(CTA)及图像融合技术研究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GCT)解剖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医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术前诊断为胃癌、胰腺癌或右半结肠癌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9~83(68±10.1)岁。80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CTA和CT结肠成像(CTC)重建,并将图像融合,得到血管及肠道的三维图像。观测指标:(1)GCT的长度、管径、走行及其GCT的组成;(2)中结肠静脉汇入上级静脉的分布情况;(3)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汇入上级静脉的分布情况。结果 (1)69例(86.25%)患者出现GCT,长度为2.5~25.2(9.2±3.6)mm;管径为3.3~7.2(4.8±0.9)mm。GCT均自腹侧至头侧向右走行,其属支共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4个来源。其中,35例(50.73%)由胃网膜右静脉和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构成“2支”型或“3支”型胃结肠干,7例(10.14%)由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2支”型胃胰干,27例(39.13%)由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3支”或“4支”型胃胰结肠干。(2)77例患者出现中结肠静脉,其中53例(68.83%)汇入肠系膜上静脉,20例(25.97%)汇入GCT,2例(2.60%)汇入肠系膜下静脉,2例(2.60%)汇入脾静脉。(3)46例(57.5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34例(42.5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参与了GCT的组成,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者12例,汇入右结肠静脉者10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者7例,直接汇入GCT者5例。结论 CTA及图像融合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GCT血管解剖及变异,为临床腹部血管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足背深浅静脉交通支的瓣膜朝向与皮瓣移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研究了30例成人下肢标本的足背浅静脉与深静脉间的交通支,重点观察了这些交通支内瓣膜存缺情况及其朝向。这些交通支的静脉瓣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型的静脉瓣膜朝向引导血流由浅入深,第二型则引导血流由深至浅,第三型静脉交通支内没有瓣膜。足背皮瓣移植术中,沟通深浅两套静脉系统的关键性交通支是浅弓支。浅弓支属第三型,其出现率占70%,这是大多数足背皮瓣移植时只吻合浅静脉或深静脉均能引导血液回流,保证皮瓣成活的解剖学基础。但对30%缺乏浅弓支的个体,手术时必须同时吻合浅深两套静脉,才能保证回流通畅。  相似文献   

12.
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在臂前区,行于肱二头肌外侧沟内,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内穿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1].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的下半,穿臂筋膜注入肱静脉或胶静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容积CT增强扫描观察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67例,年龄19~75岁,平均50.5岁。所有受检者行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容积重建门静脉期图像。观察胃结肠静脉干位置、走行,测量胃结肠静脉干长度、管径;观察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的分型、走行以及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的汇入点;参照国内动脉血管显示效果评价标准对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进行评级。结果 124例患者中,117例(94.3%)形成胃结肠静脉干。胃结肠静脉干位于横结肠系膜内,紧贴胰头前缘走行,均于胰头下缘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其中,胃结肠静脉干向肠系膜上静脉右侧走行者占61.54%(72/117),右前方走行者占36.75%(43/117),前方和右上方走行者各占0.85%(1/117);胃结肠静脉干长度为2.6~21.9 mm,平均(8.6±3.7 )mm;管径为3.2~7.0 mm,平均(5.1±0.9)mm;胃结肠静脉干属支中胃结肠干型16例、胃胰干型23例、胃胰结肠干型78例。124例中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101例,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40例,汇入右结肠静脉43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4例,直接汇入胃结肠静脉干14例。胃结肠静脉干各属支血管显示效果评定:胃网膜右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显示效果均达到3级,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显示效果1级33例、2级61例、3级7例。结论 容积增强CT能够在活体状态下较清晰显示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细节,对于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临床经锁骨下入路穿刺锁骨下诸静脉常用三个进针点,在38具尸体上作有标记的摸拟穿刺,解剖追踪各进针点到达的静脉,证实锁骨下缘外中1/3交界处进针穿入头静脉末段、下缘中点穿入腋静脉末段,下缘中内1/3交界处穿入锁骨下静脉。同时对上述各穿刺静脉进行观测:进针点处的头静脉直径平均4.3mm,至汇入腋静脉长平均3.1cm,该段头静脉与锁骨平行,居锁骨下方约1cm,位置表浅,皮面至该静脉的深度平均1.3cm,可供锁骨下穿刺和注射药液用,中间进针点处的腋静脉直径平均为11.1mm,该段静脉与锁骨长轴相交成55°角斜行向内上,皮面至该静脉的深度平均2.1cm,内侧穿刺点处的锁骨下静脉直径平均为12.3mm,与锁骨长轴相交成38.1°角,位锁骨深(背)面,皮面至该静脉的深度平均为2.2cm。锁骨下的静脉穿刺和置导管,因静脉口径大,位置恒定,容易穿刺和置导管固定方便等优点,近年已在临床广泛应用。鉴于锁骨下的静脉穿刺术常用的锁骨下三个进针点,并非全都穿刺在锁骨下静脉内。为配合临床开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工作的需要,对与锁骨下穿刺有关的静脉作进一步调查,积累数据,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肾静脉变异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谭允西等 10 0具尸体的肾静脉观察统计 ,1条肾静脉者占 81.5 % ,2条者占 15 .5 % ,3条者占 3% ,而在 1条肾静脉者中只有 1侧肾静脉分叉汇入下腔静脉。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肾静脉分叉变异 ,现报道如下 :该例右侧肾静脉在肾窦内由肾静脉的属支合成后自肾门出肾 ,经肾动脉的前方横行向左 ,其起始处横径9.7mm ,长 1.4cm ,其在下腔静脉右侧壁外侧 1.2cm处发出上、下 2个分支 ,分别行向内上和内下 ,上支自肾静脉分出后 0 .5cm处又发出一中支行向上内后 ,其本干继续向内上 ,行程中接受来自右肾被膜腹侧的囊前静脉 ,此…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中医舌下络脉的实质,采用连续组织切片结合解剖追踪观察了舌腹面粘膜下静脉及肌层血管,并与犬和大白鼠相对照.结果:舌下络脉在舌腹面外带为舌神经伴行静脉及其属支;内带为舌下神经伴行静脉及其属支;舌边细络为舌神经伴行静脉与舌根静脉的属支,它们均分布在粘膜下层近肌层,犬与大白鼠有相同分布.舌静脉有丰富的静脉瓣和瓣窦,有双瓣、单瓣、静脉隔等类型,舌下神经伴行静脉及舌神经伴行静脉中末段尤多,有连续呈葫芦串者.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是现肱二头肌起始处异常1例,该男尸体左侧肱二头肌起始处有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白肩胛骨喙突,额外头起自肱骨中部内侧面,三头汇合形成肌腹,向下以腱膜止于桡骨粗隆。肌皮神经的一分支在异常头与短头之间进入异常头的肌腹内(图1)。右侧无异常。该尸体左侧的头静脉末段未经过胸大肌三角肌间沟,而是绕行于三角肌前面注入锁骨下静脉(图2)。右侧无异常。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89侧成人尸体上观测了颈外静脉汇入类型,颈外静脉长度、汇入角度、以及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长度。建议以锁骨上2cm处为穿刺置管直到上腔静脉中段为模拟置管长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最佳部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手术患者39例,全麻后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扫描颈内静脉,通过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及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试穿.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为85%,位于内侧者为15%;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712±0.025)cm;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左右.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或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胸肩峰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观察100例成人胸肩峰动脉,见这一动脉87%起于腋动脉第二段。起始部位有88%在腋动脉的前壁和前下壁。胸肩峰动脉在胸小肌深面有1~3条分支者占52%,以此动脉为蒂作肌皮瓣或皮瓣移植时,要注意这些支的存在。终支为三角肌支和胸肌支,在68%的标本还有锁骨支。胸肌支主支末稍在肌内多与胸廓内动脉第3、4穿支相吻合;该支在胸大肌肌皮瓣设计中将成为轴血管。皮支有胸肩峰皮动脉和胸前上皮动脉,出现率分别为98%(49/50例)和28%(14/50例)。胸前上皮动脉的出现和大小,与胸廓内动脉穿支和胸肩峰皮支似为互补。动脉各分支的伴行静脉不合成一总干,而是分别汇入腋静脉或头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