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干损伤患者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侯希清  李光 《护理学报》2008,15(4):46-47
目的 探讨配合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在脑干损伤患者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7例生理反应正常或较正常减弱的昏迷患者采用常规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从鼻腔吸痰的护理方法 ,在此基础上加用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患者入院3 d后,病情相对稳定时抬高床头30°~40°,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操作者将右手拇指紧贴患者胸骨上窝处,指端向下逐渐用力,刺激气管,引起咳嗽,使其将痰液咳到口咽部,再用吸痰管吸出。比较患者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前后血气分析PaCO2、PaO2情况,及气管切开例数。结果 37例患者平均PaCO2由刺激气管咳嗽吸痰前的11.2 kPa下降到刺激气管咳嗽吸痰后的8.7 kPa;平均PaO2由5.6 kPa上升到8.9 kPa;仅9例患者行气管切开。结论 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可有效排出气道深部的痰液,减少创伤与风险,有利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开胸手术术后气管插管行氧气雾化的效果。方法将48例开胸手术术后气管插管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儿气管插管后行超声雾化吸入,观察组患儿气管插管后行氧气雾化吸入,对比分析2组患儿日均吸痰次数、日均吸痰量、日均排痰次数、日均排痰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日均吸痰次数、日均吸痰量、日均排除次数、日均排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咽喉炎、咳血丝痰、刺激性呛咳、中途终止雾化等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开胸术后气管插管行氧气雾化吸入能有效减少患儿痰液生成量,减少吸痰次数,降低患儿并发症,提高患儿舒适度,操作简单方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针对开胸手术后呼吸道分泌物粘稠、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的问题,对18例开胸术后老年病人,术后采用中药雾化吸入,雾量一般为2~3 ml/min,1次雾化15min,30~50 ml/次。结果5例术后发生呼吸困难,仅有1例不得不采取气管内导管吸痰的方法,而以往术后发生呼吸困难的11例采用西药治疗,有5例采用了气管内导管吸痰的方法来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中药组雾化吸入稀释分泌物快,咳嗽排痰轻松,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明显,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有效稀释痰、排痰、抗菌消炎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进喉癌术后气切患者吸痰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喉癌手术治疗并同时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喉癌术后气道护理;观察组按全程负压浅部吸痰联合氧气雾化吸入的个性化吸痰法进行气道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72 h吸痰次数、吸痰彻底程度、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痰痂形成及吸痰舒适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后24~72 h吸痰次数、吸痰彻底程度、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痰痂形成、吸痰舒适度5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负压浅部吸痰联合氧气雾化吸入法用于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可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每次吸痰彻底程度,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率和痰痂形成率,同时提高吸痰舒适度,提高吸痰依从性,方法简单,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气管内滴药与雾化吸入在不同程度脑损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120例中度(60例)、重度(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滴药组(60例)和雾化吸入组(60例),观察在气管切开后7、14和21d患者的平均痰量和痰细菌培养情况。结果 在中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雾化吸入组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气管内滴药组,痰量也较后者显著减少;重度颅脑损伤组气管切开患者中,气管滴药组痰细菌培养阳性率及痰量明显低于雾化吸入组。结论 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中度损伤患者雾化吸入法在稀释痰液防止下呼吸道感染方面效果优于气管滴药法;在重度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气管内滴药效果优于雾化吸入法。  相似文献   

6.
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湿化气道三种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应用三种不同湿化气道方法的效果和所需护理人力的情况。方法:将70例喉癌术后行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20例,第二组25例,第三组25例),第一组采用传统间断气管内滴药法,第二组采用小雾量、短时间、间歇雾化法,第三组采用持续气管内滴药法,对比观察三组气道湿化的效果并统计其护理操作消耗的时间。结果:第一组患者痰液粘稠的发生率及痰痂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第二组和第三组,第二组患者痰液粘稠的发生率和痰痂形成的比例和第三组无明显差别,P0.05。为患者护理操作人平均每天所需的时间,第一组为96min,第二组为36min,第三组为10min。结论:小雾量、短时间、间歇雾化法和持续气管内滴药法的效果优于传统间断气管内滴药法,且持续气管内滴药法与前两种相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适用于气管切开患者雾化器的制作与应用.将口含式雾化器的雾化罐与1个带"T"型接口的可旋转的螺纹管相连接(长约10 cm),"T"型接口上端为吸痰口,下端与气管切开管相连接.雾化时将自制雾化器的气管接口连接于患者气管插管口处,根据患者情况随时打开吸痰口为患者吸痰或给氧,既可减少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雾气流失,以达到充分雾化的效果,也可利用"T"型接口上端的吸痰口在雾化的同时进行吸氧或吸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吸痰法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法,研究组给予新型改良式吸痰法。观察两组气道护理指标、肺部湿罗音和痰液黏稠度、吸痰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吸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吸痰次数、雾化次数、气道灌洗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部湿罗音和痰液黏稠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吸痰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改良式吸痰法用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吸痰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早期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35例)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痰痂、日均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痰痂、日均吸痰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早期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能有效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增加氧合,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3种胸科术后诱导性主动咳嗽方法比较与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比较诱导性主动咳嗽的方法探讨胸科术后患者适宜的诱导性咳嗽方法。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在手术清醒后2,6,18h分别实施常规雾化排痰法、气管按压法和吸痰管刺激法进行诱导性咳嗽,观察应用这3种不同方法前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有效咳嗽率、咳痰率隋况、诱导前后的感受情况及肺不张发生状况的差异性。结果术后6h和18h诱导咳嗽前后△SpO2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按压组和吸痰管刺激组在术后6h的△SpO2与常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管刺激组在术后18h的Sp02变化情况与常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前者优于后者。有效咳嗽率、有效咳痰率均为气管按压组〉吸痰管刺激组〉常规组。舒适度评价结果为常规雾化排痰组〉气管按压组〉吸痰管刺激组,均无肺不张发生。结论诱导性主动咳嗽均有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及促进咳嗽咳痰,胸科术后2,6,18h适宜分别采用常规雾化排痰法、气管按压法及吸痰管刺激法,可达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注射用水持续氧动雾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注射用水经氧气驱动雾化面罩24 h持续雾化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内滴入注射用水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湿化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痰液粘稠、气道粘膜出血、发生肺部感染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注射用水持续氧动雾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效果优于气管内滴入法,且易于实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氧气驱动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法与单纯使用微量泵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入住本科室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组),B组(微量泵组)从气管切开第2天开始记录气管切开患者2、3、4、5、6天的日吸痰次数,日护理用时,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结果 A组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每日吸痰次数,日均护理用时方面低于B组(P0.05)。结论氧气驱动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法比单纯使用微量泵气道湿化法,气道并发症及日常护理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应用中对痰液粘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舒适率、吸痰费用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建立人工气道时间≥48h的危重患者56例,其中气管切开50例,经鼻气管插管6例,神志清楚者34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2组,第1组采用机械加温加湿器湿化气道的28例(神志清楚者18例)组成观察组,第2组采用气管内滴注0.9%生理盐水或氧气雾化吸入湿化气道的28例(神志清楚者16例)组成对照组。同时观察2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舒适率、吸痰费用。结果 观察组痰液粘稠度:Ⅰ~Ⅱ度,对照组痰液粘稠度:Ⅱ~Ⅲ度;2组在舒适率、吸痰费用、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方面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应用中优于常用的气管内滴0.9%生理盐水、氧气雾化吸入这些传统的呼吸道湿化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对比机械通气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液、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人、吸痰时气管滴注湿化液3-5mL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方便、安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改良吸痰法在ICU气管切开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改良吸痰法在降低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将5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观察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法,试验组采用改良吸痰法,分别于气管切开后7天、14天留取痰标本培养。结果观察组和试验组相比,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吸痰法对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确实有效。  相似文献   

16.
在医院临床护理实践中,气管切开的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常常会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临床上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脱机后常给予吸痰、吸氧及雾化等治疗性操作.当护士根据病情需要给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需暂时取出吸氧管道,此时不能保证患者供氧的需要,且容易引起感染,这也是呼吸机相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良好的气道湿化可降低气道的粘稠程度,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痰痂的形成,对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有重要作用[2],因此,切开或插管患者的气道湿化也非常重要.目前,对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在脱离呼吸机期间,雾化器和人工气道没有合适的连接装置,为此,我们经过临床实践设计出一种多功能人工气道氧气吸人管,它可以同时进行吸氧、吸痰以及雾化.  相似文献   

17.
1确定痰液位置 把听诊器置于胸骨上窝或护士站在患者床旁,如能听到“呼噜”声,表明大量粘状痰液淤积在上气道,应立即吸痰;听诊器放置“3~4”胸椎旁,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中并夹杂低调较远“呋丝”声是分泌物粘稠在支气管内形成薄膜,粘痰多存留于下呼吸道,痰鸣音相对固定,此时可超声雾化,再结合自下而上拍背。2 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 通常可选择外径小于1/2气管插管内径、柔软、弯头的吸痰管,有利于空气进入肺内,预防过度负压导致的肺不张。患者用30~38号(7~9mm)的气管插管,可选取10~16号(2~3mm)的吸痰管。痰液粘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吸痰方法对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的影响,筛选出更适合临床应用的吸痰方式。方法 2015年6~12月选择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120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由外向内吸痰法,对照组采用由内向外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吸痰后3 min的生命体征、人工气道建立当天与第3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以及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生命体征、人工气道建立当日气管黏膜损伤和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吸痰后3 min生命体征、建立人工气道第3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以及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外向内吸痰法对患者生命体征、气管黏膜、吸痰频次及间隔时间的影响较由内向外吸痰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适用于气管切开术后初期病人较为理想的气道湿化方式。方法:将气管切开病人37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19例采用微量泵持续注入气道湿化,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方法湿化即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观察术后第一、三、五天分泌物粘度.吸痰频率以及第七天继发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湿化效果理想,未发现痰痂,对照组痰液粘稠并发现4例痰痂;吸痰频率第一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天开始具有显著差异(p〈0.05);继发肺部感染率试验组为0,对照组为11.11%。结论:气管切开初期宜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以减少肺部感染,避免痰痂形成,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20.
倪志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296-2296
目的 探讨适用于昏迷患者减少气管切开的方法.方法 对60例自主咳嗽反射减弱的昏迷患者分为常规吸痰组和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吸痰后效果.结果 采用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患者肺部啰音及痰鸣音明显减轻(P<0.05),建立人工气道概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刺激气管咳嗽吸痰法有效促进深部痰液的排出,提高SpO2,减少昏迷患者由于痰液引流不畅而建立人工气道的机会,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