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舌下微循环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脓毒性休克的患者150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入科当天及第7天的初始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凝血功能及舌下微循环参数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90 d生存状态。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凝血功能和舌下微循环改善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较前有所好转,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舌下微循环参数实验组中改善的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90 d生存率较高(78.7%vs. 70.7%),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舌下微循环状态,对改善预后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文献表明 ,内脏缺血在脓毒性休克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证实内皮素与脓毒性休克时内脏缺血的关系 ,美国研究人员以猪为实验对象 ,麻醉后气管插管 ,以腹膜炎造成脓毒性休克 2 h后 ,实验组 8头猪静脉滴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Bosentan ( 10 m g/kg) ,对照组滴注生理盐水 ,脓毒性休克 4h后 ,两组动物均滴注羟乙基淀粉 ( 2 0 m L /kg) ,将低动力型脓毒性休克转变为高动力型。研究者以激光多普勒仪持续测量空肠、胰腺、肝脏、肾、骨骼肌和胃、空肠、结肠黏膜微循环血流量。结果发现 :脓毒性休克 2 h后 ,两组动物均出现心排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大鼠器官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清洁级雄性SD大鼠1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必净组,每组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腹腔感染致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行腹腔正中切开,探查腹腔,翻动盲肠后关腹。血必净组术后1h内经股静脉插管给予血必净注射液4 mL/kg,之后以生理盐水2 mL·kg-1·h-1持续输注至处死之前;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术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经右侧颈动脉置管接压力装置连续监测血压变化,观察至12 h后处死大鼠留取心、肺、肝及肾脏标本,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假手术组血压随时间延长轻微下降,但基本正常。模型组于术后9 h、血必净组约在术后10 h进入休克状态,平均动脉压(MAP)低于70 mmHg (1 mmHg=0.133 kPa);术后11 h,模型组和血必净组MAP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mmHg:58.7±7.0、58.7±8.3比91.0±8.2,均P<0.01),术后12 h持续降低,但血必净组略高于同期模型组(mmHg:55.4±4.0比48.8±12.9, P>0.05)。电镜下观察可见:假手术组心、肺、肝及肾各器官结构基本正常;模型组各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而血必净组大鼠心脏和肺脏的损伤较模型组减轻,特别是细胞内线粒体改变明显,肾脏及肝脏的损伤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稳定脓毒性休克大鼠循环系统有一定的作用,并有可能减轻感染及休克对大鼠心脏和肺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的疗效及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6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生理盐水250mL 疏血通注射液10mL,静滴,1次/d,共14d;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 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共14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甲襞微循环的各项指标.结果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塞疗效好,安全无毒,无过敏反应,且能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在防治脑梗塞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对高龄脓毒性休克患者心率的影响,以指导医生安全用药。方法61例高龄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采用治疗原发疾病、抗感染、补充血容量、多巴胺[2-5μg/(min.kg)]静脉滴注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的常规抗休克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再加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1-2 mg,每2-6小时1次。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4、12、24 h的心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1、4、12、24 h的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对高龄脓毒性休克患者心率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抗休克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6.
有资料表明 ,脓毒症是世界范围内ICU中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随着对脓毒症性休克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认识的深入 ,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和疗效也在不断进行重新评价。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脓毒症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后胃肠功能的某些指标来探索去甲肾上腺素对内脏灌流的影响。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1月收住 ICU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共 32例 ,男 15例 ,女 17例 ;年龄 2 0~ 77岁 ,平均4 8.5岁。原发病 :重症肺炎 12例 ,右下肢感染 2例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3例 ,重症胰腺炎 4例 (麻痹性肠梗阻除外 ) ,产…  相似文献   

7.
脓毒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艳芬  崔书章  郭仓 《临床荟萃》1999,14(6):276-278
近十年来,脓毒性休克(SS)发病率逐渐增加。Zimmermann报告G菌脓毒病发病率增加10倍,其病死率高达95%,即使诊断治疗及时病死率也在60%以上。在美国,每年有15万人死于58。本文对SS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1 定 义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协会(SCCM)举行联合会议,制定了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病、S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定义。 1.1 SIRS ①36℃>T>38℃;②心率(HR)>90次/分;③呼吸频率(RR)>20次/分或Pa(CO_2)<32mmHg(4.26kPa);④(WBC)>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杆状核>0.1。 1.2 脓毒病 SIRS+明确的感染过程。 1.3 SS 脓毒病+低血压[收缩压<90mmHg(11.97kPa)]或较基础压下降>40mmHg(5.32kpa),除外其他原因的低血压,且液体复苏无效,并伴有灌注异常减少(少尿、乳酸酸中毒及精神状态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偏移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微循环变化的预测价值。 方法对6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检测所有患者复苏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指数(CI)、动脉血pH值、剩余碱、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组织氧分压(TcpO2)、经皮组织二氧化碳分压(TcpCO2)、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同时根据28 d病死率将所有患者分成存活组(45例)及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后的PaO2、PaCO2、TcpO2、TcpCO2、氧偏移度、二氧化碳偏移度及动脉血乳酸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二氧化碳偏移度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在接受液体复苏6 h后,MAP[(76 ± 13)mmHg vs.(68 ± 12)mmHg]、CVP[(12 ± 4)cmH2O vs.(10 ± 3)cmH2O]、CI[(4.1 ± 1.4)L/min vs.(3.6 ± 1.4)L/min]、剩余碱[(-5 ± 3)mmol/L vs.(-7 ± 4)mmol/L]、PaO2[(121 ± 16)mmHg vs.(111 ± 15)mmHg]及TcpO2 [(77 ± 11)mmHg vs.(62 ±12)mmHg]较复苏前均有显著升高(t = 3.701、2.552、2.071、4.459、3.647、7.084,P均<0.05),PaCO2 [(37 ± 6)mmHg vs.(39 ± 6)mmHg]、TcpCO2[(42 ± 12)mmHg vs.(49 ± 13)mmHg]、氧偏移度[(0.36 ± 0.16)% vs.(0.44 ± 0.13)%]、二氧化碳偏移度[(0.14 ± 0.12)% vs.(0.26 ± 0.19)%]及动脉血乳酸[(2.4 ± 0.7)mmol/L vs.(3.6 ± 0.6)mmol/L]较复苏前均显著下降(t= 2.171、3.103、3.080、4.238、10.030,P均<0.05)。存活组患者在液体复苏6 h后所测的PaCO2 [(35 ± 6)mmHg vs.(40 ± 5)mmHg]、TcpCO2[(41 ± 10)mmHg vs.(53 ± 11)mmHg]、二氧化碳偏移度[(0.15 ± 0.19)% vs.(0.34 ± 0.15)%]及动脉血乳酸水平[(2.2 ± 0.7)mmol/L vs.(4.6 ± 0.8)mmol/L]均较死亡组显著降低(t= 2.572、4.289、3.790、11.740,P均<0.05),存活组患者的PaO2 [(111 ± 19)mmHg vs.(95 ± 20)mmHg]及TcpO2 [(76 ± 9)mmHg vs.(60 ± 9)mmHg]均显著高于死亡组(t= 2.893、5.935,P均<0.05)。经ROC曲线分析,二氧化碳偏移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95%置信区间为0.852 ~ 0.982。 结论二氧化碳偏移度可动态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微循环灌注情况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9.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ICU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液体治疗是治疗脓毒性休克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进行液体治疗仍然存在很大争议,目前普遍以容量反应性来指导液体治疗。但也有学者发现,即使宏观血流动力学恢复,微循环仍可能存在障碍。休克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如何监测微循环状况及利用微循环监测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病情评估,以及指导液体治疗可能是今后研究的方向。经皮氧分压(TcPO2)监测技术是通过无创方法将皮肤表面电极加热来估测组织氧分压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TcPO2在监测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局部组织灌注不足、预测患者预后、指导液体治疗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本文对TcPO2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进行整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及病情严重程度变化的动态过程,实质上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不断加剧、恶化的结果.其病理生理改变为微循环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失常,炎症介质失衡,体内代谢紊乱.治疗着眼于处理原发病,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抗凝与替代治疗,调节促炎抗炎平衡.现阶段研究集中于血液动力学支持,抗DIC、阻止SIRS进一步发展,激素替代治疗等,以期进一步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早期应用血必净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早期加用血必净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 将6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早期液体复苏+纠正酸中毒等基础治疗,血必净组在此基础上全程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共7d.分别于患者进入ICU当天和治疗1、3、5d采集静脉血5ml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PCT,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7d进行APACHEⅡ评定,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1)两组患者入组时基础心率、平均动脉压、PCT、CRP、APACHEⅡ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与对照组比较,血必净组治疗1 d PCT和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d血必净组PCT和CRP均低于对照组[(12.88±3.76)、(16.96±3.96) μg/L,(80.46±14.97)、(86.57±15.84)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5d血必净治疗组PCT和CRP均低于对照组[(7.37±2.58)、(12.25±3.32) μg/L,(64.32±11.12)、(72.37±12.4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5、7d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0.48±4.41)、(16.52±3.45)、(12.78±2.91)分,血必净组治疗前和治疗5、7d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0.74±4.73)、(12.48±2.76)、(9.24±6.67)分,两组组内不同时间APACHEⅡ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治疗7d对照组好转15例,迁延10例,死亡8例,有效率为75.8%(25/33);血必净组好转22例,迁延5例,死亡5例,有效率为84.8%(27/3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7,P=0.03).结论 早期应用血必净能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体内的PCT水平,促进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dobutamine and their predictors. Our hypotheses were that dobutamine mainly produces tachycardia and vasodilation and fails to improve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aterials and Methods

Systemic hemodynamics and sublingual microcirculation were evaluated with dobutamine (0, 2.5, 5.0, and 10.0 μg kg− 1 min− 1) in 23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Results

Dobutamine increased heart rate, cardiac index, and stroke volume index (SVI). Mean blood pressure was unchanged, and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decreased. Individual responses were heterogeneous. Stroke volume index increased in 52% of the patients. These patients showed lower changes in mean blood pressure (3 ± 16 mm Hg vs − 10 ± 6 mm Hg, P < .05) and higher increases in cardiac index (1.47 ± 0.93 L m− 1 m− 2 vs 0.20 ± 0.5 L m− 1 m− 2) than did nonresponders. Changes in SVI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chocardiographic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r = 0.55). In the whole group, perfused capillary density remained unchanged (14.0 ± 4.3 mm/mm2 vs 14.8 ± 3.7 mm/mm2), but improved if basal values were 12 mm/mm2 or less (9.1 ± 4.3 mm/mm2 vs 12.5 ± 4.8 mm/mm2).

Conclusions

Dobutamine produced variable hemodynamic effects. Systolic dysfunction was the only variabl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in SVI. Finally, dobutamine only improved sublingual microcirculation when severe alterations were found at baselin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联合肝素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6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均予以规范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32例予以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35例使用CVVH联合肝素治疗,对比两组的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及舌下微循环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及微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以及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Lac)及静脉-动脉血二氧化化碳分压差值(Pcv-aCO2)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D-二聚体及血La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mg/L):2.66±0.79 vs.3.60±1.32,血Lac(mmol/L):1.56±0.76 vs.2.12±0.93,t=3.496、2.684,P<0.05]。观察组治疗后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NF-α(pg/mL):63.76±16.11 vs.79.21±15.26;IL-6(pg/mL):124.72±30.32 vs.152.43±34.07,t=4.030、3.5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2 h,两组舌下微循环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性指数(MF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VD(mm/mm2):11.96±3.19 vs.9.79±2.57;PPV(%):64.94±6.81 vs.60.46±6.15;MFI:3.21±0.76 vs.2.72±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7、2.829、2.785,P均<0.05)。结论CVVH联合肝素治疗对可以显著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舌下微循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儿微循环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8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加载生脉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24 h尿量、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分析微循环及炎性状态变化。结果治疗后1、3 d,观察组24 h尿量、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微循环血流指数、灌注血管密度、灌注血管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总血管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NF-α、PCT、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有效抑制感染性休克患儿的炎性反应,改善患儿微循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入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后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每次10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半个月为1个疗程)的20例患者为参附组;16例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6、24、72 h内液体入量、尿量、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水平及28 d病死率。结果参附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6 h液体入量(mL:3101±219比3329±295,P>0.05),治疗后6、24、72 h尿量(mL,6 h:701±229比651±292,24 h:1870±566比1697±618,72 h:7396±2546比5987±2497)及治疗后24 h SVRI(kPa·s·L-1·m-2:802±158比741±10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 h、72 h参附组液体入量(mL)明显少于对照组(24 h:4544±425比4996±396,72 h:10985±891比11612±807,均P<0.05)。治疗后72 h参附组SVRI、MAP、C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VRI (kPa·s·L-1·m-2):1361±182比1163±183;MAP(mmHg,1 mmHg=0.133 kPa):76.2±6.1比71.8±6.3;CI (mL·s-1·m-2):76.2±7.5比70.8±7.2,均P<0.05〕,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5/20)比62.5%(10/16), P<0.05〕。结论使用参附注射液可减少72 h内液体入量,可能有利于感染性休克治疗过程中液体的限制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组织灌注、微循环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收治的早期感染性休克(<24 h)患者,并且EGDT未达标(四项指标中至少一项未达标),排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合并其他类型休克、重度心衰、急性心梗、未成年人、妊娠、疾病终末期、心搏呼吸骤停、大面积烧伤、口腔毁损或出血、张口极度困难、感染性休克发病时间大于24h等患者,按照EGDT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监测血流动力学、经皮氧分压(PtcO2)和二氧化碳分压(PtcCO2),用旁流暗视野成像仪(SDF)监测舌下微循环,观察同一患者EGDT达标前后血流动力学、组织氧和舌下微循环变化.符合正态性分布者自身比较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者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变量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20例患者进入本研究,1例患者EGDT未达标,未纳入分析,最终共有19例患者EGDT达标并监测了组织氧,其中4例患者同时监测了患者舌下微循环.(1)与治疗前相比,EGDT达标后PtcO2[(8.0±30.9) mm Hgvs.(62.7±24.0)mm Hg,P<0.05,1 mm Hg =0.133 kPa],组织氧合指数(PtcO2/FiO2)[(141.6±78.2) mmHgvs.(110.7 ±60.4) mm Hg,P<0.05]显著增加,PtcCO2和经皮-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 gap) (P <0.05)显著降低.(2) EGDT达标后灌注血管比例(PPV) (P =0.051)、微循环血流量指数(MFI) (P =0.074)均较治疗前有增加趋势.(3) PtcO2、组织氧合指数、PtcCO2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氧输送、氧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DT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局部组织灌注和微循环,感染性休克EGDT达标前后全身组织灌注的指标可能不能反映局部组织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血必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干预作用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4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参芪扶正注射液组、血必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四组患者进行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对照组仅给0.9%氯化钠注射液和白蛋白液体复苏,必要时使用多巴酚丁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d)联合血必净(50 mL血必净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00 mL/d),参芪扶正注射组和血必净注射液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早期只加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d)或血必净(50 mL血必净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00 mL/d)进行液体复苏.观察四组患者达到EGDT目标所需要的液体量、复苏完成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种类及剂量,以及氧代谢指标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28 d病死率.结果四组患者EGDT时,联合治疗组复苏液体量、所需的多巴酚丁胺剂量及去甲肾上腺素均明显少于其他三组(均P<0.05),而四组复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试验过程中1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3例死亡;参芪扶正注射组和血必净注射液组试验过程中发生ARDS均为2例,3例死亡;对照组试验过程中4例发生ARDS,3例死亡,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参芪扶正注射液组和血必净注射液组自复苏后24 h起氧输送(D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明显上升,而VO2、O2ER明显下降,均较复苏前明显改善(均P<0.05),而对照组多数指标在复苏后48 h才有明显变化,且联合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血必净能更早帮助脓毒性休克患者脱离休克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体内氧代谢,是脓毒性休克患者较理想的复苏液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 h集束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采取前瞻性、多中心、队列临床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及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是否完成1 h集束治疗目标,分为1 h集束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指标及28 d病死率、集束化治疗完成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等。 结果共纳入感染性休克患者332例,其中1 h集束治疗完成患者91例(27.4%,91/332),1 h集束治疗未完成患者241例(72.6%,241/332)。1 h集束治疗完成患者28 d病死率(43.9%)明显低于1 h集束治疗未完成患者(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集束治疗完成患者重症医学科住院天数[(7.2±2.9) d]低于1 h集束治疗未完成患者[(7.7±3.3) 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 h集束治疗能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但医务人员对1 h集束治疗的依从性低,未来需要通过努力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性休克患者1 h集束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了解感染性休克病人早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及预后关系。方法 临床前瞻性研究,监测感染性休克早期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分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连续观察48例病人,其中25例(52%)死亡。一些指标的水平在死亡者与生存者间差别较大,其中包括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体/肺循环阻力指数(SVRI/PVRI)、左/右心做功(LCW/RCW)和左/右心每搏动(LCSW/RCSW)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氧合指数,动脉混合静脉血含氧量差(a-vDO2)、全身性为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标积分等。结论 感染性休克病情凶险,部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早期评估其预后有指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