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及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绝经后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共542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息肉组(EP)275例和非子宫内膜息肉组(NEP) 267例,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组又分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组(BEP组)262例和恶性子宫内膜息肉组(MEP)13例,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可能出现的危险致变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绝经后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与绝经后子宫内膜发病关联较大而年龄≥60岁、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年限≥10年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关联较大(均P< 0.05).结论 绝经后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关联较大,年龄≥60岁、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年限≥10年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关联较大,研究结果为其在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12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息肉恶变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病年龄≥60岁(OR=7.57)、绝经后出血(OR=5.99)、高血压(OR=5.38)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存在绝经后阴道出血、发病年龄≥60岁且伴有高血压的子宫内膜息肉妇女,宜行宫腔镜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排除恶变。  相似文献   

3.
4.
子宫内膜息肉属于一种局限性增生,一般发生于子宫内膜基底层,主要是由局部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子宫内膜腺体所构成的,属于突入到宫腔的一种赘生物,该病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不孕、子宫异常出血、经期延长等,在育龄女性人群中多发,且发病率比较高,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诊疗策略,但在实施诊疗策略前,还需了解此病的发病机制,从而使诊疗有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绝经前与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人群特点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46例,根据确诊时是否绝经分为A组(未绝经)78例与B组(已绝经)68例.对两组人群特点(包括不孕史、合并症)、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分期与分化程度、肌层浸润与周围转移情况、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肥胖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孕史比例高于B组,糖尿病、高血压病、脂肪肝所占比例均低于B组(P<0.05).两组腹痛、腹部肿块、子宫增大、阴道异常出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异常表现患者所占比例低于B组(P<0.05).A组中Ⅰ~Ⅱ期患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低分化患者所占比例低于B组(P<0.05).两组淋巴结、附件及宫颈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所占比例低于B组(P<0.05).A组3年生存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多有不孕史,临床分期早、子宫肌层浸润浅;绝经后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脂肪肝的概率较高,临床分期相对较晚,子宫肌层浸润深,且部分患者无异常体征.二者预后存在较大差异.术前进行准确评估、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绝经前或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是女性的一个重要生理变化时期,其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月经的改变,异常子宫出血也是绝经后女性常见的临床疾病。临床研究表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是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子宫内膜息肉虽然是一种良性的增生性疾病,但是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地治疗,就会有恶变的可能。临床相关数据显示,年轻女性子宫息肉恶变的概率为0.5%-4.8%,但是绝经后的子宫息肉女性患者的恶变概率可达到10%-15%。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调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息肉(EP)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因自然绝经1年后阴道不规则出血行子宫全切切除的绝经后EP或因阴道不规则出血行宫腔镜检查发现为EP,并取内膜活检病理证实为EP患者30例作为EP组,选择30例患者息肉旁0.5cm~1.0cm组织作为EP旁组,选同期因子宫脱垂行子宫全切的自然绝经1年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3组Bcl-2及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及在EP中表达的阳性率。结果免疫组化阳性染色为棕黄色颗粒,Bcl-2及Ki-67均可表达于患者EP、息肉旁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其中Ki-67表达于细胞核,Bcl-2表达于细胞膜和(或)细胞浆。EP组Bcl-2及Ki-67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EP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EP旁组Bcl-2及Ki-67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局部Bcl-2高表达,导致子宫内膜凋亡抑制程序出现障碍,凋亡减少而形成局部宫内膜隆起性病变;在子宫内膜局部Ki-67高表达,刺激细胞DNA增殖,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局限性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相似文献   

8.
孟丽  赵肖丽  李芳  张红 《河北医药》2011,33(23):3636-3637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临床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还可以引起不孕甚至癌变,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临床上常选择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TCRP),但术后复发率高。本文将EP的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周萍 《河北医药》2012,34(13):2019-2019
对于老年女性来说,随着绝经期的到来,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下降,其体内的雌激素受体ERA和ERB水平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其水平的异常变化,可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如压力性尿失禁、冠心病和骨性关节炎等[1].雌激素受体可在体内多个部位存在.为了探讨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笔者对绝经前后女性的子宫韧带雌激素受体进行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在临床工作比较少见,其多发生于绝经前妇女,罕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常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盆腔疼痛、不孕、宫内占位及阴道排液等,明确诊断需借助病理学检查。APA属于良性病变,发病率低,但具有复发性、低度恶变潜能,应引起重视。本研究分享1例绝经后妇女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经宫腔镜检查确诊的APA,予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治疗。临床工作中绝经后APA患者相对罕见,对于该类患者的诊治,尚缺乏经验与统一治疗原则,本研究旨在总结该病例的诊疗经过及通过复习文献得出该类患者的诊治建议,与广大临床工作者分享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PTEN和P63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EP)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EP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存档石蜡标本180例,其中绝经前EP 54例,绝经后EP 40例,绝经前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46例,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子宫内膜4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PTEN和P63在94例EP组织及8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胞浆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绝经前、后EP组织中PTEN表达率均低于正常EP组织(P<0.05);绝经后EP组织中PTEN表达水平低于绝经前EP(P<0.05);绝经前、后EP组织中P63表达率均高于正常EP组织(P<0.05);绝经前、后EP组织中P6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N表达缺失或降低及P63高表达可能是EP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PTEN可能与绝经后EP恶变率增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孙宏  吴蕾 《安徽医药》2019,40(2):115-118
目的 比较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与子宫内膜息肉摘除加电凝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MP)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EMP患者112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加电凝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3个月的月经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术后1年妊娠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月经量减少量和VEGF降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治疗EMP患者,能够减少患者月经量,降低VEGF水平及复发率,并提高患者妊娠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郭慧明  徐琳 《云南医药》2011,(1):116-120
子宫内膜息肉(EP)是一种子宫内膜基底层过度增生性病变,是妇女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可引起子宫异常出血、不孕甚至癌变,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EP治疗方法多选择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但术后息肉的复发率极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内美通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98例,均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进行治疗,按照术后处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处理,观察组则加用内美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月经经期及复发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其子宫内膜厚度均呈现小幅度增厚趋势,但尚不明显.其中在不同随访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2.9±0.6)mm、(2.8±0.6)mm、(2.9±0.5)m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5±0.8)mm、(3.7±0.7)m mm、(3.7±0.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随访时间点,观察组患者月经经期[(7.2±2.3)d、(7.2±2.5)d、(7.1±2.0)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8.6±3.8)d、(8.5±3.9)d、(8.8±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4%比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接受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后给予其内美通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促进患者子宫内膜功能改善,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是异常子宫出血和不孕症的常见原因,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诊断性刮宫,但漏诊率较高,并且刮宫不能完全刮出息肉组织,同时还造成了正常子宫内膜的损伤.随着宫腔镜的应用,EP的确诊率大大提高,并得到有效的治疗[1],并能对宫内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所以宫腔镜直视下切除术(TCRP)是一种疗效可靠、安全、简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刘艳  任娟  桑学梅  吴霞 《安徽医药》2022,26(5):942-945
目的 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联合地屈孕酮(达芙通)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接收的子宫内膜息肉病人120例,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行TCRP治疗,观察组行TCRP+地屈孕酮治疗,观察两组TCRP术后第12、1...  相似文献   

17.
1病例摘要 患者20岁.因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半年,下腹部胀痛1个月.伴头晕、乏力,食欲欠佳,无发热、消瘦,二便正常,于2000年8月16日入院.平素月经16,量中等,无痛经史,未婚,无同居史.入院查体:神清,重度贪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下腹部可触及足月儿头大小包块,叩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妇检:外阴发育正常,呈未婚式,处女膜完整.肛、腹合诊:宫颈无举痛,子宫增大如孕4个月,质地中,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触及包块.辅助检查:血红蛋白57g/L,B超示宫体大小13.6cm×9.0cm×11.2cm,宫腔内见10.9cm×7.8cm囊实性不均质肿物,旁见蜂窝状暗区,提示: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息肉(EP)发病的原因及出现恶变的影响因素,为该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给予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的243例彩超提示可疑E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宫腔镜检查,对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症状体征、年龄、体重指数(BMI)、宫内节育器放置史、孕产次、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资料,依照病理数据将其分成对照组(24例)、EP良性组(197例)和EP恶性组(22例),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P发病及恶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P良性组与对照组的宫内节育器、宫颈息肉、子宫肌瘤、肥胖以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良性组与EP恶性组的月经淋漓不净、肥胖以及高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宫颈息肉(β=2.19,OR=3.47,95%CI=1.552~7.181)、子宫肌瘤(β=1.83,OR=2.30,95%CI=0.691~7.660)、肥...  相似文献   

20.
黄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1933-1934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应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其子宫大小、内膜厚度及回声等。结果 85例患者中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15例,子宫内膜息肉10例,子宫内膜萎缩35例,子宫内膜炎6例,黏膜下肌瘤10例,子宫内膜癌9例。结论经阴道超声观察子宫内膜病理变化和超声表现,可作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诊刮前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