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国藩是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他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22年10月,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刚恶柔恶,各有所偏,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终身在此处克治。”曾国藩是一个能举一反三的人,唐…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知道曾国藩一生处世高明,却少有人知道他的养生观. 君逸臣劳.曾国藩崇尚道家养生思想——“精神修炼法”.他认为,“省思虑,除烦恼,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曾国藩所说的“君逸”即是养心,意即清心寡欲,胸怀坦荡.曾国藩所说的“臣劳”即是肢体常动,经常锻炼,保持健康.“君逸”是“静养”,“臣劳”是“动养”.可见,曾国藩非常重视劳逸结合的养生之法.  相似文献   

3.
婉儿 《健康生活》2006,(3):32-33
曾国藩是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他一生体质本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小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凡…  相似文献   

4.
睡眠,古人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将睡眠誉为“生命筵席上的滋补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睡得香”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之一。以眠为本这四个字,是“以高质量的睡眠为中老年人养生保健之根本”的缩写,即“夜里睡得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曾说:“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皆我分内事也.”所以曾国藩一生都在修身,做一个“天地完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曾国藩曾给自己立过一个“三戒”的规定,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的“三戒”.戒多言嘴巴是用来说话的,好论人长短,几乎是人的天性,只是有的人知道怎么把握分寸,有的人却信口开河,曾国藩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的家书,涉及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内容,养生也是他颇加详论的。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各种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在给澄弟、沅弟的信中,曾国藩说道:我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以养生六事勉励他们,“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用,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  相似文献   

7.
也说曾国藩     
七、养生 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输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  相似文献   

8.
睡眠,古人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将睡眠誉为“生命筵席上的滋补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睡得香”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之一。以眠为本这四个字,是“以高质量的睡眠为中老年人养生保健之根本”的缩写,即“夜里睡得香,八十不见老”。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早年隐居南阳时,身体健康,除耕田和登山、读书之外,就是高枕睡眠,故自号“卧龙”。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之后,则日理万机,夙夜非懈,常寝不安席,彻夜难眠,最终积劳成疾,50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9.
以静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静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静养生”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事情,体育运动与滋补品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用“以静养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几千年来,奉行“以静养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以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处世哲学至今仍受世人推崇。作为博览群书、治学严谨的大学问家,曾国藩的读书之道也值得今人研究。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二字激励自己。在军务繁忙之际,每天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曾国藩曾说:“君子有三乐。其一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  相似文献   

11.
张国光 《家庭医学》2006,(15):50-51
曾国藩的家书,涉及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内容,养生也是他颇加详论的。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各种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模式。前者始于老子,他的”致虚静.守静笃.无欲以静”的思想.对中医清静养生学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所谓“静”是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心不轻动.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后者始于庄子,他提倡“吐故纳新.熊经乌伸,为寿而...  相似文献   

13.
相传清咸丰皇帝有言,攻进天京的统帅可封为 王爵。1864年7月,湘军终于攻陷了太平天国首都 天京。但清王朝食言,以本朝无以王爵授异姓和文 臣为例,由是折成一侯、三伯和若干子、男等爵以 作嘉赏。 夫人无信而不立,出尔反尔,曾国藩心甚快 快,心里也产生异端。 他对大清王朝不抱幻想。 1867年夏,曾国藩和幕僚赵烈文就都城“气象 甚恶,明火执仗时出”,“民穷财尽,恐有异变”事谈 及,颇有感触。赵烈文即说,“以烈度之,异日之祸, 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 五十年矣”(《能静居士日记二十七》)。曾…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文出相城,宗结宋诗的文学家。曾国藩的家书久负盛名,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其中谈养生的家书,对现今人们的养生,仍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眠为本”这四个字是“以良好和充足的睡眠为老年养生保健之根本”的缩写。古人云:“不觅仙方觅睡方”,可见睡眠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来讲,比什么都重要。莎士比亚曾经用戏剧性的幽默语言描述道:“睡眠是受伤心灵的油膏,大自然最丰盛的佳肴,生命盛筵上最重要的营养。” 一个人睡得好,白天才会有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吃饭有味,干活有劲,游玩有  相似文献   

16.
二十多年之前随陈旭麓先生学史,最先用学问功夫读的便是《曾文正公全集》和《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之后,是以胡文忠公、左文襄公、李文忠公,以及沈文肃、彭刚直、丁文诚、曾忠襄、刘忠诚、张文襄、翁文恭,还有李越缦、王湘绮、盛愚斋、张季子等等为书名的各类辑集。正是沿着这些人留下的奏议、书信、日记、诗文,我才能够具体地进入19世纪中国的历史,进入19世纪中国士大夫的真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并由此形成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和判断。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而我记忆最深的则始终是读曾国藩。记忆深的东西总是心血花得多的东西,在陈先生门下的那三年里我写过四篇文章,其中两篇的题目都是曾国藩。今日重阅旧文,当年师门耳提面命之教犹历历如在眼前,思绪绵连,不觉怅惘久之。当曾国藩被当作一个历史场景中的人物来追究和评说的时候,许多细节常常会过滤掉。然而细节其实更读之有味而且言之有味。同治中期在两江总督幕府里的赵烈文称曾国藩为老师,其日记中记录过一段问答。他问的是:“在师署中久,未见常馔中有鸡鹜,亦食火腿否?”曾国藩回答说:“无之。往时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亦每斤零沽。”彼时乡间的有田之家往往以坛藏绍酒为常事,然则“每斤零沽”便以...  相似文献   

17.
“药膳”作为祖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分支,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用学科,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增强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药物和食物皆是自然物质,天作之合,助益于人。“民以食为天”、“病以药为本”。“药食同源,药食同用”的中华药膳,已成为防病、治病、康复、养生的一大法宝,“良术之妙。称首冠矣。”中华药膳,魅力无穷。1药膳食疗双向作用的认识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药膳独树一帜,是饮食保健与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有许多种,如大枣、芝麻、葡萄、蜂蜜、山药、莲子、核…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养生的经验可谓汗牛充栋,但用一个字也可以概括,就是一个“和”字。“和”,可理解为“和谐、和气、和睦、和关,合适、适度”等意思。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健康长寿,这是养生的根本之法。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古代中国的老庄,在健康益寿上提倡“道法自然”。而后世诸多道教中人,则欲通过修炼和服食丹药,以羽化登仙,与天地同寿。更有两千多年前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派遣童男童女东渡蓬莱,以寻找长生不老药。三国时的曹操,在《龟虽寿》诗中有“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之句,期望通过养生,获得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清朝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之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对其极其推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曾国藩一生处世高明、颇有心得,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养生有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