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损伤,临床上并不多见。由于损伤后肩胛带以下的肌肉麻痹,使上肢的功能完全丧失,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如何恢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病人的功能一直是广大骨科医生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开展以 相似文献
3.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臂丛神经实验外科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动物模型。方法:60只SD大鼠,随即分为3组。A组:切断肌皮神经主干。B组:切断颈6及加入其中的颈7分支后将其近端撕脱。C组:切断颈5、6、7后将其近残端尽量拉出剪断。左例为实验侧,右例为正常侧,进行自身对照。术后定期检测电生理学、组织学及肌肉功能等指标。结果:A组和C组术后实验侧与正常对照侧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B组术后早期肱二头肌虽有轻微改变,但晚期实验侧与正常对照侧相比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切断大鼠肌皮神经主干,或者切断颈6的同时将颈5和颈7切断,然后近端撕脱,可以准确模拟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经验,讨论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间通过神经移位法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8例,针对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2个月至5年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0个月.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2年以上临床随访,肩外展功能丧失的16例患者中,冈上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1例,三角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主动肩外展60度以上者12例;屈肘功能丧失16例患者中,肱二头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4例;屈指、屈腕功能丧失患者6例中,屈指、屈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2例;伸肘、伸腕、伸指功能丧失患者4例中,伸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伸肘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伸指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结论: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前准确的诊断、早期手术、精细操作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修复所有损伤神经. 相似文献
5.
我院从1984-04~2000-08月,采用神经移植治疗臂丛撕脱伤共21例,并同18例同类病例经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性别:男19例,女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48岁,平均28.5岁;职业:工人5人,农民8人,干部、学生各3人,小儿2人;伤因:车祸伤15人,跌伤及机器伤各3人;伤型:闭合性损伤16例,开放性损伤5例,其中3例合并有灼性神经痛;臂丛损伤类型:全臂丛撕脱伤9例,颈_(5、6)神经根撕脱3例,颈_(5、6、7)根性撕 相似文献
6.
7.
臂丛根性撕脱伤已成为临床一种常见病,往往造成严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目前修复以神经移位术为主。臂丛中干损伤,由于C7的双重代偿性,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臂丛上干损伤,主要是修复重建肩肘功能等,其方式较多、较成熟,疗效也较满意。而下干损伤修复方式相对较少,手的抓、握功能远未成功修复,给患者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等造成重大影响,生活质量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8.
1病例报告患者,男,43岁.因“外伤后右肩、肘功能因得1年余”来诊.于1992年1月被吊车撞伤右肩、右上肢及头部.当时人事不省,约4h后清醒,在当地医院诊为“右肱骨及右尺、烧骨开放性骨折”,并行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发现右上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此后右手渐恢复屈指及屈脱功能,但肩肘功能无好转.体检:右上行及前田内侧、手掌感觉正常;三角肌,肩胛下肌,冈上下肌,胸大肌锁骨头,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放烧肌萎缩十十十,肌力0。屈指及尺例院屈肌肌力3~4度.肌电图报告:右上管丛神经损伤(节前).探查:右第5、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人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以及在体移植人裸鼠(免疫缺陷小鼠)幽门部后的存活及分化状况.方法:取10周左右流产人胚胎神经干细胞,体外悬浮培养、传代和诱导分化,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物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肠道神经细胞标志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和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取体外悬浮培养3个月的人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裸鼠的幽门部,检测神经十细胞在幽门局部的存活和分化状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体外培养的人神经干细胞nestin阳性,诱导分化后PGP9.5和GFAP阳性.将人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裸鼠幽门部后连续检测到第6周,可见细胞存活,但免疫荧光染色未能榆测到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标志.结论:人神经干细胞可以成功地在体外培养、传代和诱导分化,移植入裸鼠幽门部后可在局部存活,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胃肠道神经系统失调性疾病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疑难病杂志》2019,(3)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疗效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行膈神经移位术、肋间神经移位术及健侧C7神经移位术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部位分为膈神经移位组16例、肋间神经移位组15例及健侧C7神经移位组16例。屈肘、屈指肌力恢复釆用BMRC分级系列进行评估,肘关节活动度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试用标准评定。结果 3组不同部位神经移位术后的肌力与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膈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5.310、7.111、-5.536、3.400,P均<0.01);影响肋间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神经移植长度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3.883、8.182、3.067,P均<0.01),健侧C7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损伤至手术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χ~2/t=-2.423、-3.381、3.985,P<0.05或P<0.01)。影响膈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2.340、4.752、-2.221、2.907,P<0.05或P<0.01);肋间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损伤部位、神经移植长度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5.000、5.000、2.582,P<0.05);健侧C7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有关(χ~2/t=-2.571、4.752、-4.875,P<0.05)。结论 3种不同神经移植术后肌力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有效率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术式肌力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受不同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Duchenne肌营养不良模型鼠(mdx鼠)局部肌肉内鼠胚胎干细胞(ESCs)移植治疗后,ESCs的分化、肌肉病理改变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eGFP标记的ESCs局部肌肉注射移植入mdx鼠,4周后观察核内移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移植后4周mdx鼠核内移改善不明显,dystrophin蛋白阳性表达及肌纤维增加均不明显.结论 局部肌肉内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mdx鼠效果不明显.胚胎干细胞移植后分化为骨骼肌细胞的比例低. 相似文献
12.
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7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于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以及NOS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无明显死亡,且未见NOS表达。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1周,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并出现NOS阳性表达。之后随着NOS阳性神经元增多,神经元死亡率也增加,6周后神经元数目基本维持稳定而NOS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消失。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NOS参与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或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七总皂甙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三七总皂甙 (totalPanaxnotoginsengsaponins)在体外定向诱导SD青年鼠骨髓间质干细胞 (mesenchy malstemcell,r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用低糖DMEM冲洗骨髓腔 ,收集骨髓细胞悬液 ,接种在塑料培养瓶中。经体外扩增、纯化 ,选用第 5代后的间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用 10 μg/LbFGF预诱导 2 4h ,更换成含三七总皂甙的无血清培养基DMEM诱导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用免疫组化SABC法鉴定神经丝蛋白 (NF M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巢蛋白 (nestin)、微管联合蛋白 2 (MAP 2 )、生长相关蛋白 4 3(GAP 4 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结果】第5代间质干细胞形态达到均一 ,呈梭形。用三七总皂甙诱导 30min到 5h ,间质干细胞胞体逐渐增大并伸出细长突起 ,形似神经细胞。免疫组化显示NF M、NSE、MAP 2、GAP 4 3、nestin表达阳性 ,而GFAP阴性。【结论】三七总皂甙可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4.
孙惠敏;刘婷;马丽君;朱永朝;何亚琴;王立斌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5):502-505,60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细胞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探讨利用其治疗神经损伤疾病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直接分离培养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对其细胞特性进行鉴定,化学诱导法诱导其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免疫组化技术验证诱导细胞特性。结果成功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鉴定结果为CD73、CD90、CD105表达阳性,CD14、CD34、CD45表达阴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诱导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前体细胞标志物Nestin、GFAP和成熟神经元标志物NSE等。结论骨髓间充质细胞在特定诱导因子作用下能向神经细胞表型转化,并能稳定表达神经细胞因子,可以作为神经损伤疾病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5.
体外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索体外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ES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条件,为研究其定向分化机理及寻找新的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人胚胎干细胞单独(对照组)或与人羊膜上皮面向上全铺或半铺布半孔底共培养4~5 d,观察其形态变化并分别用β1整合素,CK15及CK19免疫组化检测人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干细胞的分化。[结果]人胚胎干细胞与人羊膜共培养4~5 d后,在人羊膜上皮面形成表皮样干细胞集落,表达高水平的表皮干细胞特异标记物β1整合素、CK15和CK19。在无羊膜覆盖处,细胞贴壁生长,形成单层表皮样细胞,细胞呈多边形,排列紧密,大部分细胞表达β1整合素。对照组大量细胞死亡,未见β1整合素阳性细胞。[结论]在体外人羊膜可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并提示在羊膜上皮面的细胞克隆可能是表皮样干细胞,而贴壁生长的细胞可能大部分是表皮样瞬间放大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机械分离法与酶消化法在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培养的优劣,并观察脊髓源性NSCs体外培养时增殖和分化的特点.方法 取妊娠第15天(E15 d)的胎鼠神经管组织,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机械吹打分离法离散细胞,进行无血清培养,并以上述两种方法传代培养.借助免疫细胞化学法对NSCs及分化结果进行鉴定,细胞球计数法检测成球率,测量神经球直径分析细胞增殖能力,MTT法监测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①培养的细胞具有增殖成球生长的特性并且抗巢蛋白免疫荧光阳性、血清可诱导分化出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希醇化酶(NSE)阳性表达的细胞.②细胞直径:酶消化组(137.74±11.62)μm,机械分离组(143.69±12.20) μm(P >0.05).③生长曲线结果显示酶消化组NSCs综合生长增殖能力较高,OD值:酶消化组(0.39 ±0.15),机械分离组为(0.36±0.13).结论 胎鼠脊髓组织中存在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分化潜能的NSCs,原代无血清成球培养时采用酶消化法更有利于获得较多NSCs. 相似文献
17.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在脐血、外周血、脂肪、皮肤等多种组织中也相继分离出MSCs。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各种不同来源的细胞。目前,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体系已趋成熟,其在临床应用的前景广阔。血管内皮细胞(VECs)来源于中胚层,因此MSCs具有分化为VECs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未分化状态的神经干细胞对损伤脊髓神经元的直接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体外大鼠脊髓神经元谷氨酸损伤细胞模型,在实验组中加入神经干细胞,对照组中加入培养液。通过MTT比色试验、彗星试验检测神经干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 MTT比色试验表明实验组神经元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彗星试验表明实验组拖尾率和彗尾长度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神经干细胞能有效保护谷氨酸损伤的脊髓神经元,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因子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BrdU对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率及移植后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移植部位不同时间中的数量变化情况。方法 :酶标仪分别测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BrdU阳性间充质干细胞光密度值 ,计算标记率。将经BrdU标记后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结扎处的大鼠左心室壁内 ,术后第 5、10、15、2 0天行抗BrdU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BrdU对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率约为 4 1.4 1%。移植后第 5天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移植后第 10天 (P <0 .0 5 ) ,而移植后第15、2 0天与第 10天相比BrdU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BrdU能对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起到较好的标记和“跟踪”作用 ,移植入心脏壁内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第 10天比第 5天减少 ,以后基本稳定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腰椎间盘内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椎间盘内分化的情况。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和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核标记物BrdU标记后注入到兔的椎间盘中,8周后取材采用双染的方法检测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质中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双染呈阳性显色,即胞质内含有Ⅱ型胶原蛋白,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在椎间盘环境的影响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软骨样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