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PAT),以1:20稀释样本检测丝虫抗体的阳性符合率为97.50%,假阳性率为2.44%。在282名流动人口中抗体阳性率为16.31%(46/282)。自1987年以来我省抽样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丝虫抗体水平逐年下降,1992年对21个县市10798人份血样检测,显示基本消灭丝虫病8~11年后人群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18%,GMRT为25.59,已接近非流行区健康人水平(2.44%).结果表明丝虫病流行区经海群生防治后的效果是稳定的,IFAT用于现场监测能反映丝虫病流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摸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原流行区丝虫病流行病学特征,藉以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评价丝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方法在湖北省选择有代表性的丝虫病纵向监测点10个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纵向监测。结果仅于1989~1990年发现19例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分别0.0712%和0.0666%。蚊媒阳性率为0.0455%(1989)、0.0199%(1990)和0.0211%(1991)。血清学监测抗体阳性率由1990年的28.57%降至1994年的7.86%。结论原丝虫病流行区经过防治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通过监测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微丝蚴密度亦相应降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基本消灭丝虫病5年内陆续转阴,证明我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成果是巩固的,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消灭丝虫病于一个县市、一个地区,乃至全省及全国范围内是有望在短期内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环江县有15个乡140村,人口32万,原为以马来丝虫为主的丝虫病混合流行区。经23年反复查治、全民服药和普服海群生药盐等防治,1982年通过自治区卫生厅考核,村微丝蚴率降至0.04%,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3-1990年开展了丝虫病监测,结果如下。1 病原学监测1.1 整群监测 1983-1990年共监测33村31823人,分别占流行村、人口的35.5%(33/93)、15.5%(31823/204779),其中整群监测21村24028人,分别占22.6%、11.7%,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2 低年龄人群、入伍青年和外来人口监测 8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和分析徐闻县消除丝虫病的经验、措施和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徐闻县丝虫病的流行分布情况、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和控制丝虫病的策略和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1970年徐闻县有94.44%(17/18)的乡镇流行班氏丝虫病,人群微丝蚴率为4.06%(878/216440),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海群生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丝虫病的疗效,人群微丝蚴率与蚊媒自然感染率的关系及反复查治防治丝虫病的效果等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确立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采取了反复查治结合重点人群服药的措施。至1986年省级基本消除丝虫病达标考核,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下降为0.24%。随后采取分层整群监测方法进行监测,1988~1992年病原学监测10个乡镇44个村,微丝蚴率为0.019%;1994年后,病原和蚊媒监测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2000年8月经省审评组审评,达到卫生部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试点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分层整群的监测方法对消除丝虫病都是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于1979~1983年在秀山县试点取得一个县净化丝虫病的成功经验,并于1982年开始逐步在全省丝虫病流行区推广。30个流行县(市、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三年内实施巩固措施,经过11—14年病原学、媒介和血清学监测已连续8~14年来检出微丝蚴血症者,9~14年未发现感染人体幼丝虫的蚊媒,纵向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证实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巩固和监测措施适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实施巩固措施和进行足够范围的人群横向监测和重点人群监测可较迅速彻底地检出和消除残存传染源,尽快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和分析徐闻县消除丝虫病的经验、措施和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徐闻县丝虫病的流行分布情况、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和控制丝虫病的策略和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1970年徐闻县有94.44%(17/18)的乡镇流行班氏丝虫病,人群微丝蚴率为4.06%(8785/216440),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海群生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丝虫病的疗效,人群微丝蚴率与蚊媒自然感染率的关系及反复查治防治丝虫病的效果等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确立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采取了反复查治结合重点人群服药的措施。至1986年省级基本消除丝虫病达标考核,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下降为0.24%。随后采取分层整群监测方法进行监测,1988~1992年病原学监测10个乡镇44个村,微丝蚴率为O.019%;1994年后,病原和蚊媒监测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2000年8月经省审评组审评,达到卫生部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试点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分层整群的监测方法对消除丝虫病都是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7.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8.
上虞县位于浙东沿海,总人口72万,是以马来丝虫为主的马来、班氏丝虫混合感染的中度丝虫病流行区。1952年中央卫生检查组抽查该县永徐乡,人群微丝蚴率高达32.2%。经过30余年防治,该县于1983年以村为单位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0.19%,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4年起,我们对该县开展了丝虫病防治后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市属于斑氏和马来两种混合中度丝虫病流行区,1987年轻省、市、县联合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成果,进一步掌握丝虫病后期的流行动态,根据省、市站统一制定的丝虫病分层监测要求,从1989年起先后在17个乡镇中19个村,进行了人群、蚊媒监测及晚期丝虫病普查。结果1989~1991年共血检32 336人,检出微丝蚴血症29例,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0.09%.监测村微丝蚴率在0~0.61%,经虫种鉴定均为班氏丝虫。人群微丝蚴率1989、1990和1991年分别为0.15%,0.09%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 IFAT 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抗体阳性率为88.89%;非流行区健康居民抗体阳性率为3.92%。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地区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4%和10.84%;基本消灭后15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5%和5.16%;基本消灭后24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96%。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5年的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已降到非流行区健康人群水平(X~2=0.48 P>0.05)。因此认为 IFAT 可作为我省丝虫病防治后期和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观察到微丝蚴血症者血清抗体阳性率和阳性 GMRT 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如何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观察丝虫病的消长规律,达到消灭丝虫病。方法:从1977—1995年47个原流行县开展病原学、媒介和血清学纵、横向监测。结果:贵州省47个县连续12—18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已连续4—18年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6—16年蚊媒监测无人体幼丝虫感染,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85年的23.5%降至1992年的5.7%,与非流行区人群水平相似。分析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只需对薄弱环节及时补课,不必再进行大面积查治,一般残存的马来和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分别于1—3年及3—14年转阴,达到消灭丝虫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时间,马来丝虫病地区5年即可,而班氏丝虫病地区以10年以上为宜。作者将单克隆抗体和DNA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用于现场血清学和媒介监测,由于方法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强,具有实用价值。结论:1995年经省内、外丝虫病防治专家组审评,贵州省已实现全省消灭丝虫病。  相似文献   

12.
广西桂林地区马来丝虫病区的龙胜县和班氏丝虫病区的全州县分别采取反复查治和普服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通过1980~1992年的监测,马来丝虫病区除1980和1982年各检出1例、班氏丝虫病区于1984年检出2例微丝蚴阳性者外,以后连续7年均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血清学监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59%~3.22%,下降至非流行区水平;蚊媒解剖5~7年未发现自然感染蚊,表明桂林地区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和分析九江市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经验、措施和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九江市丝虫病的流行分布情况、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和控制丝虫病的策略、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972年前九江市有11个县区165个乡、镇流行丝虫病,人群微丝蚴率为14.85%(165237/1112540),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微丝蚴染色方法的研究、海群生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丝虫病的疗效及反复查治防治丝虫病的效果等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确立了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采取了反复查治结合重点人群服药的措施。至1988年省级基本消除丝虫病达标考核,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0.16%。随后采取分层整群监测,1989~1999年病原学监测34个乡、镇50个村,平均微丝蚴率0.29%(140/47321),2000年后病原学和蚊媒监测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2001年经省审评组审评,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结论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以及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全民服药、药盐防治,可实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广西桂林地区马来丝虫病区的龙胜县和班氏丝虫病区的全州县分别采取反复查治和普服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通过1980~1992年的监测,马来丝虫病区除1980和1982年各检出1例、班氏丝虫病区于1984年检出2例微丝蚴阳性者外,以后连续7年均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血清学监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59%~3.22%,下降至非流行区水平;蚊媒解剖5~7年未发现自然感染蚊,表明桂林地区丝虫病传播已被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只,未查出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IFAT和IgG.阳性率分别为1.4%和0.43%。纵向监测连续10年观察,微丝蚴阳性村于第2—9年降为0,蚊虫自然感染率至第6年降为0,实现了全省消灭丝虫病目标。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1983年经卫生部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及时掌握我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抗体的变化规律,为制定防治后期的措施提供依据,我们自1989年开始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原不同流行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不同时间、不同人群进行了抗体监测。材料和方法一、抗原制备取雌性马来丝虫成虫,充分洗涤后,按冯祖梅等(1983)的方法制备。二、诊断血清羊抗人IgG荧光抗体诊断血清,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三、监测对象 1.原高度流行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郯城  相似文献   

17.
丝虫病在我县流行已久。防治前各村原微丝蚴率为0.12%~20.0%,全县平均为2.45%,以马来丝虫为主。1958年以来开展多次大规模的查治,并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到1976年经省、地组织考核,居民微丝蚴率降至0~0.64%,平均为0.16%,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77~1990年,先后9次对原微丝蚴率较高的乡、村进行人群和蚊媒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巩固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成果,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和传播规律,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5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开展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65个县(市)连续13~23年的横向监测显示,已连续7~23年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9-23年无人体幼丝虫感染。65个县(市)中有41个县(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内的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43.65%和5.08%,10年后再监测的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15.96%和1.25%;24个县(市)基本消除后10年以上病原学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39.14%和3.94%。11个纵向监测点观察13~20年,发现的14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未采取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均于次年转阴。血清学(IFAT)监测人群抗体水平已和非流行区人群相近。结论浙江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已实现全省消除丝虫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消除丝虫病残存传染源。方法1995~2002年应用厚血膜法和蚊媒解剖法,对全省69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市实施纵、横向病原学和蚊媒监测。2003年依照卫生部消除丝虫病审评办法,对全省各丝虫病流行县进行了消除丝虫病达标审评。结果全省69个县市实施消除丝虫病监测,总监测乡镇数覆盖原丝虫病流行乡镇38.58%(以县为单位30%~100%),总监测人口覆盖流行区人口3.92%(以县为单位在3%~21.76%之间)。全省390个蚊媒监测点共捕获、剖检媒介蚊虫245878只,其中淡色库蚊213746只、中华按蚊32132只;各流行县市均达到了部颁消除丝虫病蚊媒监测标准。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幼丝虫阳性蚊。结论通过对全省69各流行县市的丝虫病达标监测和审评,证实河南省已经消除丝虫病传染源,达到了卫生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1987~1989年在广西的班氏、马来丝虫病地区,对基本消灭丝虫病后5~9年的人群,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和考核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 (一)抗原制备从马来丝虫动物模型长爪沙鼠剖腹取出成虫,洗涤,进行冰冻切片,丙酮固定,制成抗原片,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