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 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 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7%,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anti-hepatis B immuneglobulin,HBIG)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和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共30441例。结果筛查出HBV携带者3682例,HBV携带率为12.10%。HBV携带者中2651例于孕晚期进行HBIG肌肉注射被动免疫治疗,其中684例自孕28周起每月肌肉注射HBIG 200 IU共3次,1967例为新生儿出生前后1个月各肌肉注射HBIG 100 IU共2次。孕晚期应用2次或3次HBIG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当天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率孕晚期被动免疫治疗组3.62%(96/2651),未治疗组26.38%(272/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治疗组HBV疫苗免疫后的6个月龄婴儿外周血HBsAb阳转率为30.15%(82/272),显著低于被动免疫治疗组69.79%(6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注射HBIG可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太原市乙肝病毒不同感染状态的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的参考指标,分析依据参考指标下注射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分娩前HBIG的注射史、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新生儿24 h内的乙肝标志物的资料。分别以HBeAg、HBVDNA两种病毒复制指标为分组指标将278例HBsAg阳性孕妇分组,分析组间HBIG注射的差异,进而分别以HBeAg、HBV DNA为分层因素分析孕晚期注射不同剂量HBIG和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HBsAg阳性孕妇母亲HBV DNA组与HBV DNA阴性组注射HBIG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639,P=0.000),而孕妇母亲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注射HBI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627,P=0.099);两个参考指标组内注射HBIG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均无关联。结论: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以孕妇HBV DNA阳性作为是否注射HBIG的参考指标,孕晚期注射HBIG不能阻断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4.
杨富强  郭红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32-1833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茹  战雁  肖宏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615-4617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120例,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所生新生儿为Ⅰ组。B组80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Ⅱ组,Ⅰ、Ⅱ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次,并于出生6h内、1个月时另侧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HBIG100U/次,但HBeAg(+)孕妇的婴儿于生后6个月时再注射HBIG100U。C组75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Ⅲ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注射HBVac10μg/次。结果:A组较B组、C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12个月时Ⅰ组与Ⅲ组婴儿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V感染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但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孕期及其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98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研究组53例,于孕28、32、26周肌肉注射HBIG,每次200IU;对照组45例,只随访查体不用药。采集新生儿出生时脐血和12月龄时的静脉血检测血清HBsAg和/或HBeAg和/或HBV-DNA,阳性者判为宫内感染或HBV感染。结果:研究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3例,宫内感染率为5.66%,对照组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孕中期始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其婴儿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08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研究组58例,分别于孕28、32、36周时肌注HBIG 200国际单位(IU)。对照组50例,不注射HBIG。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h内及第2周注射HBIG 200 IU,并按0-1-6方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每次10μg。采集两组婴儿出生时、1岁时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HBsAg、HBsAb;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水平。结果:①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当天外周血HBs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17%和3.45%,显著低于对照组(18%和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生儿血清抗-HBs阳性率25%,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3,P<0.05)。②研究组婴儿1岁时外周血HBsAb阳转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24%,P<0.01)。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可以有效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并可显著提高婴儿HBsAb阳性率,可以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8.
魏梅香 《现代医院》2012,(11):76-77
目的探讨HBV携带者产时护理措施。方法将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阳性,HBV-DNA≥1×106copies/ml 250例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联合免疫,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125例新生儿出生后按常规护理,观察组125例新生儿出生后即进行三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时抽吸脐血化验HBsAg阳性率组间比较(p>0.05);随访1岁时两组静脉血HBsAg阳性组间(p<0.05)。结论 HBV携带者孕妇产时积极干预可更好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2003-2008年HBsAg阳性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注射情况并评价其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HBsAg阳性孕妇孕期HBIG注射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孕妇外周血HBsAg、HBeAg及新生儿出生24h内股静脉血HBsAg,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母亲外周血HBVDNA。以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判断为宫内感染。结果 2003-2008年孕期HBIG全程注射率从40.4%增长至64.8%,各年全程注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87,P=0.001);宫内感染率为8.0%~10.0%,各年宫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表明,孕期HBIG注射与宫内感染无关(χ2=0.024,P=0.877)。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阻断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98例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新生儿出生采股静脉血后,臀部肌内注射HBIG 200 IU,三角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1月龄时再次注射HBIG 200 IU,1、6月龄常规注射乙肝疫苗10μg,作为实验组;选取92例产前未使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作为对照组,所生婴儿仅0、1、6月龄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两组婴儿分别在0、1、6、12月龄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随访两组婴儿至1岁。观察、比较两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保护率及免疫失败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3.06%和1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慢性感染率分别为1.02%和1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保护率分别为95.92%和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02%和7.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后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的免疫成功率,明显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评价外源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3组.A组:同意孕期及产后注射HBIG者75例;B组:同意产后注射HBIG者85例;C组:不同意或因经济原因无法注射HBIG者40例.凡新生儿HBV DNA阳性,即表示胎儿宫内感染HBV;婴儿出生后6个月HBV DNA阳性,亦表示垂直传播HBV.结果 孕28周时孕妇HBV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经过产前3次HBIG注射之后,HBsAg、HBeAg、抗-HBs阳性率与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孕妇在孕28周和产前血清中的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后乳汁中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生儿和6个月婴儿HBV感染率A组相似文献   

13.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不同乙肝病毒携带者阻断HBV宫内传播效果。方法:根据孕妇乙肝病毒携带状态不同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又根据孕晚期是否注射HB IG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娩时采脐静脉血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33%和33.33%(2χ=7.52,P<0.01)。结论:单项HBsAg阳性及“小三阳”孕妇用HB IG阻断宫内传播效果较好,试验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大三阳”孕妇HB IG阻断宫内传播效果较差,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方法用酵母乙肝基因疫苗(A苗)和含前S2抗原乙肝基因疫苗(B苗),接种成人、儿童与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采用0、1、6月接种方案,于免后1、6、7个月采血,用Abbott-MEIA试剂检测.结果第7个月时,成人、儿童和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和几何均数分别为(除注明外,其余均为5μg/针)89.4%、147.16mIU/ml(成人A);89.6%、292.48mIU/ml(成人B);97.8%、831.19mIU/ml(成人B:10μg/针);100%、551.57mIU/ml(儿童A);100%、979.26mIU/ml(儿童B);90.5%、282.88mIU/ml(新生儿A+HBIG);80.8%、265.52mIU/ml(新生儿B+HBIG);84.1%、180.09mIU/ml(新生儿A)和71.1%、117.63mIU/ml(新生儿B).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疫苗在使用剂量和方案相同时,免后抗HBs阳转率、几何均数以及新生儿HBsAg阳性率都没有统计学差别.7个月两种疫苗母婴阻断率分别为:83.8%(A+HBIG)、89.1%(B+HBIG)、81.9%(A)和67.2%(B).结论上述两种乙肝基因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近期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50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IU,B组40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结果:A组较B组新生儿出生时脐静脉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多次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不同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HBV宫内传播的阻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在不同孕期开始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宫内传播的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5年10月在我院门诊产检及住院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116对,将116例初检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孕妇于妊娠13周始肌注HBIG200u,每4周1次,直至分娩;B组孕妇于妊娠28周始肌注HBIG200u,每4周1次,直至分娩;两组孕妇均于第1次注射HBIG前、分娩前、其新生儿于生后24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及HBV-DNA定量,详细记录各项观察指标及不良反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孕妇HBV-DNA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P<0.05),胎儿宫内感染率随着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增加而呈现增高趋势(P<0.05)。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HBsAg阳性孕妇产前13周始多次注射HBIG比28周始注射HBIG能更有效降低宫内感染发生率;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增高是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HBsAg阳性孕妇免疫阻断后母乳喂养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瑞英  申保生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68-4469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免疫阻断后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将HBsAg阳性孕妇132例分为血清HBV-DNA(+)和HBV-DNA(-)两组,74例血清HBV-DNA(+)孕妇于孕晚期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共3次,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200IU,生后1、2和7月龄接种乙肝疫苗。HBV-DNA(-)组58例,仅新生儿生后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母乳喂养根据个人意愿,婴儿均于生后和12月采静脉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HBV-DNA。结果:血清HBV-DNA(+)组婴儿12月龄时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HBV感染率与出生时一致,分别为67.00%和6.82%,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HBV-DNA(-)组宫内感染1例。两组母乳喂养后均无1例新感染HBV。结论:HBsAg阳性孕妇经免疫后母乳喂养不增加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HBV感染的单胎妊娠孕妇68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取外周静脉血进行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测定,待分娩后取新生儿脐带血行HBV-DNA定量测定,按HBV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者165例(A组),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者455例(B组),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者53例(C组),HBsAg、HBeAg阳性者7例(D组),分析孕妇乙肝感染情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680例携带乙肝病毒单胎妊娠孕妇共发生新生儿感染64例,感染率为9.41%,A、B、C、D四组感染率分别为14.55%、6.15%、22.64%、0,其中C组感染率最高(P0.05),但四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0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孕妇新生儿HBV-DNA阳性56例,阳性率为8.24%,A组阳性率为18.18%高于B组5.71%、C组1.87%、D组0(P0.05);HBV-DNA病毒载量≥105 copies/ml孕妇的新生儿HBsAg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5.74%、24.75%高于病毒载量103~105 copies/ml和103 copies/ml的孕妇的新生儿(P0.05);孕妇HBV-DNA病毒载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V感染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且HBV病毒载量越高,新生儿宫内感染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运用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例乙肝标志物(HBVM)阳性孕妇,其中乙肝病毒DNA(HBV-DNA)阳性孕妇100例,随机分为A组50例,B组5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孕妇100例(HBV-DNA阴性),随机分为C组50例,D组50例。A组、C组孕妇于孕36周注射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B组、D组孕妇不注射HBIG。200例均于36周和分娩后抽静脉血作HBVM定性、HBV-DNA定量检测。新生儿根据孕妇组别分为A1、B1、C1、D1组。4组均于出生6h(h)内和1月龄分别注射HBIG100IU;出生12h内、1月龄、6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HBVac)10μg。采集新生儿脐血和6月龄静脉血作HBV定性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①A组、B组孕妇接种前后血清HBV-DNA平均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相互间接种前后HBV-DNA平均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1组与C1组HBsAg-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差异。③6月龄HBV感染率A1组、B1组、C1组、D1组分别8.0%、10.0%、6.0%、6.0%,4组相互间比较母婴传播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V-DNA阳性、HBV携带者孕妇孕晚期无论注射HBIG与否,并不影响其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中、产时、产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单阳性和HB-sAg伴HBeAg双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将HBsAg单阳性的孕妇分为A组和C组,将HBsAg伴HBeAg双阳性的孕妇分为B组和D组。A组和B组从妊娠20周开始注射HBIG,1次/4周,200U/次,直到临产;C组和D组为对照组,不注射HBIG;出生后四组所有新生儿均于16h内和生后2周注射HBIG200U,满月起按1、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检测婴儿外周血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结果:A组宫内阻断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B组显著高于D组,均P<0.05。结论:产前、产后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和慢性感染发生。单阳性孕妇阻断率要显著高于双阳性孕妇的阻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