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小儿感冒的发病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监测方法对北京市儿童福利院447名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发热性感冒发病监测。结果:发热性感冒平均发病率为每人年0.8次,其中10.2%并发中耳炎、肺炎等。其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年龄、性别和季节分布特点: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男性儿童发病率高于女性,且秋冬季发病率较高。症状学调查表明,小儿感冒是以流涕、咳嗽、鼻塞、喷嚏及咽部不适等为特征,且发热较为常见,发生率为25.7%。结论:感冒对小儿生命健康具有相当危害性,应成为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儿童回春颗粒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小儿金丹片作对照,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治疗小儿感冒发热228例,其中试验组118例,对照组110例。儿童回春颗粒,口服,2岁每次服1/2包,3~4岁每次服3/5包,5~7岁服1包/次,3次/d。小儿金丹片,口服,2岁每次服1片半,3~4岁每次服2片,5~7岁每次服2片半,3次/d。疗程均为3~7 d。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9.66%与83.62%(P<0.05),94.91%与95.68%(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与6.89%。结论儿童回春颗粒治疗小儿感冒发热临床疗效确切,对高热惊厥配合镇静剂止惊效果好,患儿服用顺应性好,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0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较多(47.2%)。发病年龄以3岁~7岁最多(42.5%),其次为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及发热,体征依年龄而异。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结论:支原体肺炎在学龄前儿童中患病率最高,发病年龄较以往的报道有提前趋势。冬季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及发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小儿感冒发热者应用儿童回春颗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小儿感冒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安儿宁颗粒治疗,观察组使用儿童回春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病患治疗效果和惊厥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为95.83%,P0.05.对照组患者安定控制惊厥的有效率为62.5%,观察组为83.33%,P0.05。结论:对于感冒发热的小儿患者,使用儿童回春颗粒加以治疗,安全性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长期发热的病因。方法:采集54例长期发热儿童,对其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长期发热的病因。结果:54例发热患儿中,感染性疾病46.30%,非感染性疾病53.70%,结缔组织疾病48.15%、恶性肿瘤1.85%、其他疾病3.70%,川崎病发病率29.63%。感染性疾病中患儿>7岁发生率为31.48%,非感染性疾病中>7岁发生率为44.44%。结论:儿童长期发热的病因主要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等,了解儿童长期发热主要病因,可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排查和确诊。  相似文献   

6.
华安辉 《当代医学》2014,(30):162-163
目的研究宜丰县城区托幼机构儿童佝偻病发病情况,为预防儿童佝偻病、开展托幼机构管理、促进儿童保健工作及儿童合理膳食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2013年对宜丰县城区24所幼儿园进行健康体检的同时应用全血干化学免疫浓缩法测定小儿血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了解托幼机构儿童佝偻病发病情况。结果 4328例2~7岁儿童中,佝偻病发病率为22.98%,可疑病率为43.84%,其中2~3岁佝偻病发病率为21.31%,3~4岁发病率为22.77%,4~5岁发病率为23.88%,5~6岁发病率为23.27%,6~7岁发病率为21.02%,各年龄段佝偻病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BALP是诊断小儿佝偻病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定期对托幼机构儿童进行佝偻病的调查,可对预防儿童佝偻病、促进儿童保健工作、指导托幼机构管理及儿童合理膳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2-2013年深圳市龙华新区3 604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制定有效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3 604例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 604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发病年龄以1~6岁为主(3 063),男女性别比为1.67∶1,非本市户籍儿童发病率高于本市户籍儿童;发病高峰集中在4-6月,并出现9-10月次高峰;职业分布以幼托儿童为主(60.01%);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和发热。结论深圳市龙华新区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年龄、性别、季节差异;针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以幼托儿童和非本市户籍儿童为重点,加强手足口病的疾病监测和隔离消毒管理,是防控手足口病爆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兴山县2008-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兴山县2008-2016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兴山县2008-2016年9年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 55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50.96/10万;4~7月为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57.03%,11~12月为次高峰,占发病总数的28.56%。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4岁,占发病总数的67.57%。职业分布主要为幼托儿童,其次是散居儿童。男女性别比为1.26∶1。病原学检测结果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及其他肠道病毒为主。报告暴发疫情2起,聚集性疫情38起,均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结论兴山县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季节性和地区差异,4岁及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同时应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暴发疫情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学生儿童发热是否与甲型H1N1流感有内在的联系。方法按照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3版),对全团5264名中小学生、托幼儿童每日监测体温。结果四十四团学生儿童总计发病率12.18%,中小学生发病率12.57%,托幼儿童发病率7.98%。结论甲流防控重点应放在7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10.
常小明 《中外医疗》2010,29(24):87-87
目的分析本市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流行特征与发病情况。方法对28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观察分析。结果手足口病皮疹发生率为100%,且是其主要特点,发热发生率为91.6%,其主要并发症为肺炎、肠炎及脑炎。城区幼托规模大者发病率高。1~5岁儿童发病率67.8%。结论手足口病流行与季节、年龄及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手足口病表现出发病早、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解肺炎支原体的发病率 ,给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 114 3例患儿进行检测血清含量。结果 :114 3例患儿中肺炎、支气管炎患儿占 4 9%发热患儿占 15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占 5 % ,肾病患儿占 4 .7% ,咽炎扁桃体炎患儿占 2 % ,其他患儿 15 %。从年龄段分析 :~ 3岁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占 15 % ,~ 6岁占 2 3% ,~ 9岁的占 32 % ,~ 12岁占 2 9% ,~ 15岁占 2 4 %。结论 :肺炎支气管炎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占比例大一些 ,同时学龄期儿童发病率高 ,学龄前儿童亦有发病 ,有相关报道。提示 :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后要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郭晓红 《吉林医学》2013,(36):7679-7679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手足口病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2012年共报4 120例手足口病的病例,其中160例(3.88%)病情严重,但无病例死亡。发病的高峰为32012年共报4 120例手足口病的病例,其中160例(3.88%)病情严重,但无病例死亡。发病的高峰为35月,共报3 500例(84.95%),表现为单峰型的曲线特征。年龄为05月,共报3 500例(84.95%),表现为单峰型的曲线特征。年龄为04岁病例,共报3 800例(92.23%),以小于5岁儿童为主。男2 740例,女1 380例,男女比例为1.99:1。2011年确诊病例以EV71病毒感染为主,2012年确诊病例以CoxA16病毒为主。乡村儿童的发病率为67.96%(2 800/4 120),城镇托儿机构的发病率为24.27%(1 000/4 120)。结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年龄性、性别差异、病毒差异、地区差异,应在流行季节对乡村地区的04岁病例,共报3 800例(92.23%),以小于5岁儿童为主。男2 740例,女1 380例,男女比例为1.99:1。2011年确诊病例以EV71病毒感染为主,2012年确诊病例以CoxA16病毒为主。乡村儿童的发病率为67.96%(2 800/4 120),城镇托儿机构的发病率为24.27%(1 000/4 120)。结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年龄性、性别差异、病毒差异、地区差异,应在流行季节对乡村地区的04岁的儿童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3.
儿童慢性腭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2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腭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的发病与年龄、性别、营养、小儿鼾症等的关系。 方法 :对2 33例慢性腭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患儿的年龄、性别、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 33例患儿年龄以 2~ 7岁 (6 5 .6 7% )多见 ,男女比例 1.95∶ 1,小儿鼾症占 6 7.38% ,肥胖症占 2 6 .6 0 % ,营养不良占4 .2 9%。手术治愈率为 98.6 6 %。结论 :儿童慢性腭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高发年龄为 2~ 7岁 ,男童多见 ,与小儿鼾症及营养失调有关 ,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彭旭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69-169,198
目的了解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某医院21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该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患儿发病年龄集中在1~5岁,占60.8%;城区及幼儿园、托儿所(幼托)儿童发病率高;主要临床表现有皮疹、发热等,其中四肢皮肤和口腔皮疹发生率为100%,发热157例,占72.4%;主要并发症依次为肺炎、肠炎、脑炎和心肌炎等。结论手足口病多见于儿童,并且手足口病的流行与年龄和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以降低L-ASP后急性胰腺炎发病率,提高临床预后。方法:对本院应用L-ASP后7例急性胰腺炎的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51例次应用L-ASP化疗的患儿中,发生急性胰腺炎7例,发生率2%,其中重症胰腺炎6例,发病前有暴饮暴食者3例,临床表现中腹痛6例、腹胀5例、发热6例、休克5例,所有病例均有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增高,胰腺彩超均异常。7例胰腺炎中存活3例,中位年龄11岁(7~14岁),死亡4例,中位年龄4岁(2.6~6岁),均死于休克。结论:暴饮暴食、年龄7岁为胰腺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急性胰腺炎症状不典型,重症胰腺炎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宣威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手足口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报告的2008~2011年宣威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宣威市2008~2011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039例,年均发病率为17.79/10万,传染病发病位次从第7位跃居第1位,2011年发病率(42.26 /10万)比2010年(17.23/10万)上升145.27%,发病率逐年增高(χ2=746.50,P<0.0001).发病的乡镇、街道逐年增多、以城区(4个街道)发病率最高(χ2=1316.75,P<0.0001).手足口病是宣威市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2011年1岁组儿童发病率高达1028.54/10万以上,男性多于女性(χ2=60.31,P<0.001),呈典型的夏季发病高峰,5~7月发病最高,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0.64%.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4.01%).结论 手足口病的发病有明显年龄、性别、季节差异,高危人群为婴幼儿,针对重点人群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手足口病疫情.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2000~2004年AFP病例中GBS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省15岁以下儿童GBS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0~2004年APF病例中GBS的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①贵州省GBS年平均发病率较高。为1.03/10万。②流行病学特点存在三高现象,即高发地区、高发季节、高发人群,病例多集中于北部遵义市和西部毕节地区(占60.4%),呈丛集性发病现象;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占71.2%);7岁以下儿童为高发年龄(占64.3%),其中2~3岁组发病最多,占25.3%。③GBS残留麻痹发生率较高(43.4%),病死率也较高(8.2%)。结论:应加强对GBS高危地区、高危人群的监测和研究,提高麻痹恢复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6个月-13岁儿童缺铁性贫血(IDA)发病情况。为预防IDA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2249名6个月-13岁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6个月-13岁儿童贫血发病率分别为男性25.38%,女性25.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以6个月-1岁组最高为47.15%,其次2岁组为29.75%和6岁组为29.41%,6岁后贫血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结论6个月-13岁儿童贫血发病率为25.74%,高于我国最新调查的7个月-7岁儿童贫血发病率20.80%的水平。提示内蒙古包头地区儿童贫血状况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主城区麻疹的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重庆市1997-2007年麻疹发病率、接种率资料及2004-2007年重庆市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和大渡口区4个主城区的麻疹病例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997-2007年,麻疹发病率经历了升高-降低-升高的过程.2004-2007年重庆市主城区麻疹发病的高发月份是4、5、6月;高发年龄为7岁以内(62.2%),小于1岁婴儿发病比例为36.6%;没有性别差异;流动人口占发病总数的37.9%;职业以学生、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90.25%).结论 1997-2007年重庆市主城区麻疹发病率经历了升高-降低-升高的过程,建议加强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管理,达到控制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ns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30例儿童I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 <3岁 8例 ,3~ 6岁 15例 ,>6岁 7例 ;且 30例均有淋巴结肿大 ,2 6例有发热、咽峡炎 ,2 7例肝脾肿大 ,皮疹 4例 ,眼睑浮肿 7例 ,肾功能改变 3例 ,心肌损害 5例。结论 儿童IM好发于学龄前期 ,并发多系统损害是其主要特点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 ,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肝功能异常比较常见 ;心肌损害也不少见 ,且病情较重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