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哲夫  陈孝平 《腹部外科》2008,21(6):364-366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基因和多重耐药因子3(MDR3)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Muc-1和MDR3在36例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组)、20例胆囊炎(胆囊炎组)和12例正常胆囊(对照组)的胆囊黏膜和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uc-1蛋白在胆囊结石性和胆囊炎性的胆囊黏膜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1%和40.0%,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1);胆囊结石组显著高于胆囊炎组(P〈0.05)。胆囊结石的肝组织中MDR3 mRNA的表达量为(1.14±0.31),低于胆囊炎的肝组织(1.89±0.83)和正常肝组织(1.97±0.71)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MDR3 mRNA的表达量在后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胭囊结石的胆囊黏膜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者其肝组织中的MDR3 mRNA的表达量为(0.87±0.18),与Muc-1蛋白阴性表达者(1.36±0.27)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uc-1基因参与了胆囊结石形成的全过程。在胆囊结石形成的后期阶段,MDR3与Muc-1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胆囊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方式和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81例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41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血糖变化。结果LC与OC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C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其中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C组(P〈0.05)。LC组术中血糖明显低于OC组,但术前和术后血糖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用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可行,且安全有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尽量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合肥地区胆囊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合肥地区6946位健康人群的体检探讨各种良性胆囊疾病的发生情况(包括已行胆道手术者)以及高脂血症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 采用腹部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发现胆囊疾病。以血液生化检测对比胆囊结石组(1051例)与无胆囊结石的(5133例)对照组高血脂的发生率。结果 6946例被检人群中良性胆囊疾病发生率21.55%;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胆固醇沉着症、慢性胆囊炎、肝内胆管及总胆管结石发生率分别为15.13%、3.39%、1.35%、0.96%、0.70%;胆囊结石占良性胆囊疾病的70.2%;胆囊结石组与对照组的高血脂发生率分别为56.9%、32.3%,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本组工作提示,合肥地区工薪群体良性胆囊疾病特别是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较高且与高血脂关系密切,高血脂可能是胆囊结石形成的另一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于胆囊疾病利胆治疗疗效数据化评判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41例胆囊结石患者及19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分别采用亮菌甲素治疗2周,治疗前后选用B超直方图进行胆囊内胆汁透声度测定。结果比较治疗前后两组LEVEL及MAX,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B超直方图进行胆囊内胆汁透声度定量测定.能动态地观察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利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研究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凝血纤溶状态与交联纤维蛋白生成和降解的关系来探讨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胆固醇结石(简称胆石)患者胆囊胆汁20份和非胆囊结石患者胆囊胆汁15份,测定胆汁中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原和部分凝血纤溶因子抗原和活性水平。结果:胆囊结石组建者胆汁中D-二聚本抗原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0.01),抗凝血酶Ⅲ抗原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低于非胆石组(P<0.05),胆石组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与非胆石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胆石组纤溶酶活性较非胆石组增高(P<0.05),纤溶酶活性与凝血活性指标之比明显低于非胆石组(P<0.05),两组间纤溶酶原激活性抑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固醇患者胆囊胆汁中的凝血和行 性均高于非胆石组,但纤溶活性增高的程度与凝血活性比则明显减低,从而使交联纤维蛋白折生成增多,而降解相对减少,导致成石组胆囊胆汁中交联纤维蛋白积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胆囊结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进一步探讨胆囊结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方法 选用家兔57只,随机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13只),给予标准家兔饲料;(2)高胆固醇组(14只),给予含1.2%胆固醇的高胆固醇饲料;(3)高胆固醇+消炎痛组(10只),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加消炎痛;(4)高胆固醇+红霉素组(10只),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加能促进胆囊收缩的红霉素;(5)高胆固醇+动力散组(10只),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加能促进胆囊收缩的动力散。结果 第1至第5组生成结石者分别为0只、12只、4只、0只及2只,第2组动物胆汁中胆固醇和粘蛋白浓度、胆囊管阻力、胆总管压力均较第1组显著增高(P<0.01),胆囊排空率下降(P<0.01);第3组胆汁粘蛋白浓度、胆囊管阻力、胆总管压力较第2组显著降低(P<0.05)。第4组和第5组与第2组相比,胆汁中粘蛋白含量及胆囊管阻力低(P<0.01),胆囊排空率高(P<0.05)。结论 除胆汁成分异常外,胆囊排空障碍是胆囊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30年来的临床症候、病因及其治疗预后。方法:收集我院1971年1月至2000年12月全部经手术治疗的阻塞性黄疸病历共554例,登记其年龄性别、职业、寒战高热、胆囊肿大、胆囊穿孔、休克、黄疸的原因、手术方法及治疗预后等资料,并按70年代及90年代等2个年代进行排列,从中了解其30年来的变化情况,再与非阻塞性黄疸组作一比较,了解两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结果:(1)临床变化:青少年患者下降,老年人上升(P〈0.01);寒战高热、胆囊肿大、胆囊穿孔及休克下降(P〈0.01);(2)病因变化:细菌及寄生虫感染下降(P〈0.01),胆石病无显著变化(P〉0.05),恶性肿瘤上升(P〈0.01);(3)治疗预后变化:良性疾病病死率变化不大,恶性肿瘤病死率上升(P〈0.05)。结论:30年来,青少年患者下降,老年人上升,临床重症者下降;结石变化不大但恶性肿瘤明显上升;良性疾病病死率下降,恶性病死率上升。  相似文献   

8.
贲门癌手术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对胆囊功能的影响,减少术后消化道并发症。方法 将82例贲门癌患者按手术中是否保留迷走神经,分为两组,Ⅰ组(n=65):手术中未保留迷走神经;Ⅱ组(n=17):手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用B型超声波测量胆囊容积、胆囊收缩功能,并进行手术前后自身对照和两种术式的对比研究。结果 Ⅰ组胆囊容积、收缩功能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Ⅱ组改变不明显(P>0.05);术后胆囊容积两组比较判别中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Ⅰ组患者术后消化道症状明显,胆囊结石发生明显增多。结论 保留迷走神经干的贲门癌切除术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胆囊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梗阻性黄疸和胆囊结石患者全身和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消炎痛的调节作用,作者将7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A组)分为<60岁非消炎痛组(A1组)、消炎痛术前组(A2组)、消炎痛术后组(A3组)和老年梗阻组(A6组),检测其全身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胆囊结石(B组)患者比较。结果:梗阻性黄疸各亚组每搏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均显著高于B组(P<0.01);平均动脉压、周围血管阻力和门脉血流显著低于B组(P<0.01);A2、A3两组与其余各亚组比较,其平均动脉压、周围血管阻力和门脉血流虽有显著改善,但与B组比较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消炎痛有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循环功能、门脉血流和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机体就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胆囊切除组(LC)和开腹胆囊切除组(OC)。术前和术后第1,3,5,7d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IL-1β和TNF-α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手术前后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IL-6第1d升至最高,与术前及术后第3,5,7d比较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而术前与术后第3,5,7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CRP第1,3,5d均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5),以术后第1和第3d升高最明显,而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LC对机体应激反应与OC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