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藏药六味中甘味的藏医药内涵,分析甘味藏药的基原分布、药性归属及其物质基础,阐述甘味藏药的八性、十七效等属性与三因盛衰之间的联系,探讨藏药配伍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应用,为藏医药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1),对古代治疗寒湿疫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古人治疗寒湿疫用药多用性温、性平之品,药味多用辛、苦、甘味,药物归经多归于脾、肺、胃经。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医家治疗寒湿疫病以辛苦宣降、芳香辟秽、燥湿畅中、辛温发散为主立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痛经中医外治法的古代文献挖掘,研究其用药规律。以中华医典所收录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源,结合手工检索,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1)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多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类药物为主,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当归、五灵脂、肉桂、延胡索,各7次;2)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药性方面以温热类居多,占总药物频次的56.9%,其使用频次和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寒凉类药物和平性药物;3)药物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的药物药味方面,辛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且占有绝对优势,其次为苦味和甘味药物;4)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所使用药物在归经方面,较多归属于肝经、脾经、胃经药物。中医外治法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为:药性方面多用温热类药物,药味方面以辛、苦、甘味应用频次较高,归经方面以归肝、脾、胃经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新修本草》中美容药物的归纳整理,探讨该书对于常见损美性疾病的用药特点。方法:整理《新修本草》中的美容药物,共计141味。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对上述药物的药物来源及性味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分析其用药特色与规律。结果:(1)在治疗头面部损美性疾病的药物中以植物药物比例最高,占所有药物的64.8%;在其药味方面以苦味药物为主,占35.6%;药性方面主要以寒性药物为主,占58.8%。(2)在治疗躯干四肢部损美性疾病的药物中以植物药物比例最高,占所有药物的83.1%;在其药味方面主要以苦味药物为主,占42.8%;药性方面主要以寒性药物为主,占58.8%。(3)在美容保健药物中以植物药物比例最高,占所有药物的76.2%;在其药味方面主要以甘味药物为主,占44.2%;药性方面主要以平性药物为主,占40.5%。结论:(1)《新修本草》中治疗与保健兼顾,病种多样,分类详细,药物来源广泛。(2)美容药物以植物药物为主。美容治疗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为主;美容保健药物药性以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归纳《神农本草经》所载具有“延年”功效的药物,总结《神农本草经》“延年”用药学术思想。方法:收集和整理《神农本草经》里明确记载的具有养生功效的药物,通过数据分析该类药物的性味规律及现代分类方法,归纳其药性特点和药物功效分布现状。结果:在药性方面,平性药有60种,占比最高,温热药次之有42种,寒凉药最少有40种;在药味方面,甘味药比例最高有59种,其次为苦味药48种,辛味药有27种,酸、咸味药较少;在现代药物分类方面,高频药类(≥10)为补益药和利水渗湿药两种。结论:发现《神农本草经》“延年”药物多见于上品类,其药多性平味甘,功效特点以补益为主,兼有利水渗湿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延年”药物的研究可为总结提炼古代养生药物特点及现代功效演变状态,为现代养生用药提供一定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藏医《四部医典》含格昂藏药方剂治疗热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四部医典》含格昂方剂,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 2021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录入,并通过R Version 4.1.2软件对其进行药物频次分析、功效分析、六味分析、化味性分析、十七效能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后共纳入185首方剂,304味药物。频次最高的前五位是格昂、藏红花、天竺黄、檀香、船盔乌头。关联性药对格昂-藏红花的出现频次和支持度最高。药物性能以赤巴为主的热病药最多。药味中苦味和甘味最多。药化味性中常用药物可聚类为三类。结论:藏药格昂常与藏红花、天竺黄等凉性药材配伍使用,符合藏医治疗清热解毒、热疫、肝热症等标本兼治的治病原则;除了凉性药材,格昂还可以与温性药材白豆蔻、肉豆蔻等配伍,体现了藏药凉温平衡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7.
藏药在我国民族医药中历史悠久,理论独特,药物种类繁多,且具有青藏高原浓厚的藏药特色,故为国内外植物药学工作者所关注。据《晶珠本草》记载有药物2294种。其中动物药448种,植物药1006种,矿物药840种。但不少品种现已失传,目前临床实际用药只有600余种,其中中医和藏医交叉同用药有121种。中药在临床上应用是讲四气、五味的,藏药在临床上应用亦有其六味、八性、十七效。六味:首先藏药理论认为药物的生长、药味的来源均源于五行,即土、水、火、气、空(天)。药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五行,即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为药物生长之必需;火为药物生长之热能;气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2011—2012年度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的症状、证候分布、舌象、脉象及中药使用情况,分析并总结出其中医证治特点。方法:根据既往病例资料,统计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基本情况,并且将各药物分别按功效、药性、药味、五脏归经、累计总剂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本研究发现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最常见的证型为气阴两虚,最容易兼夹瘀血及湿邪。其最常见的症状除传统意义上口干、多饮、多尿外,乏力也在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中普遍存在。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最常使用的中药为茯苓,黄芪,麦冬,生地黄,太子参。按中药功效对异常组所有药物进行总结后发现使用最多的为补虚药和清热药。按中药药性分类,使用最多的为温性药和平性药。按中药药味统计,使用最多的为甘味药。结论: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以气阴两虚型患者最为多见,临床上除常规使用益气养阴药物以外,还可根据其兼伴症状的不同,选择清热药类的药物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9.
藏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资源,深具民族特色,他为藏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广大汉族地区的人们对藏药了解较少,往往认为其毒药居多而畏惧其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从汉文版《六省区藏药标准》、《四部医典》、《中国藏药》等书籍中所检索到的64首皮肤性病内服方分析,总结出藏医使用“毒药”的情况。64方治疗范围包括湿疹、黄水病、牛皮癣、麻风等皮肤病及性病,所用药物包括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仍以植物药为主,所使用植物药药味占64方共使用药味的75.54%,使用植物药频率达78.8%。藏医用药仍以无毒药物为主,所使用无毒药物药味占64方共使用药味的89.7%,使用无毒药物频率为86.81%。64方共使用毒性药物24味,其中小毒7味,有毒10味,大毒7味,且藏医使用毒药配方主要用治感受特殊疫疠毒邪所致病情严重的皮肤病。通过分析发现藏医皮肤科内服药物和中医用药习惯及中、藏医对同种药物毒性认识差别不大,其使用毒性药物不多  相似文献   

10.
勿日汗  年莉 《天津中医药》2014,31(12):760-762
海洋中药是中药群体中特殊的一类药物,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药性和功效的特殊性。整理古代海洋中药共128味,并按功效、入药部位、自然属性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发现海洋中药中补益药和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居多,缺少解表药、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海洋中药多数为动物肉类药物。同时对药物的性味、归经、毒性与功能主治进行了作图分析,发现海洋中药中寒性药物和平性药物居多;甘味药物和咸味药物居多;归肝、肾、肺、胃经的药物居多;海洋中药多数无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基于古代医案数据库进行文献挖掘,研究古代医案中调补宗气的用药规律。方法: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古代医案进行筛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6例医案,共计96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高达274次。通过对核心药物的使用规律进行分析可知,古代医案中用于调补宗气的前4位高频药物依次为茯苓、熟地黄、当归、甘草。结论:古代医家在调补宗气时,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辛和苦三种药味为主,归经稍侧重于肾经,功效以补虚为主。  相似文献   

12.
邵文慧  汪磊  蒲煜琴  林才志 《新中医》2016,48(12):195-197
目的:纳总《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方剂用药,分析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兰室秘藏》为检索源,对《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方剂、用药进行收集、分类,利用频数统计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并对其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55首,涉及中药110味,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常用药为陈皮、升麻、炙甘草、柴胡等17味中药,常用中药主要为补虚药、理气药、解表药为主,药性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药味主要以辛味、甘味、苦味、酸味为主;归经主要归为脾经和胃经等。结论:李东垣先生在《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时以温补脾阳、升脾扶正为法;用药主要以辛温升阳,辅以甘味药补益滋养。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通报》2004,3(6):18-18
随着“诺迪康”、“奇正藏药贴”等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崛起,西藏藏药企业已经能生产360余种藏成药,其中218种已经列入了国家标准。藏药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8家,年均工业生产总值达30多亿元。有24种藏药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其中14种藏药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相似文献   

14.
孔繁飞  杨丽平  杨阳  沈毅  钟柳娜  关伟 《中医杂志》2014,(12):1007-101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炳厚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治疗思路和用药规律。方法选择张炳厚专家门诊CGN患者80例、共计252诊次的处方资料,设计病例报告表、采集资料并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率并分析常用药物的功效和药性、药味、归经分布,量化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后采用最长距离法进行分层聚类。结果 80例CGN患者共使用中药232味,4272频次。使用频率10%的药物有33味,其中前五位分别为熟地黄、龟甲、石韦、土茯苓、炒白术。常用药物中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常用类别,药性中构成比最高的为平性(36.36%),药味中构成比最高的为甘味(78.79%),药物归经中构成比最高的为肾经(48.48%)。33味药物按药性聚为8类时临床意义清晰。结论张炳厚教授治疗CGN用药药性平寒、药味甘苦,以补肾健脾、清利湿热解毒为治疗大法,且补法、清法并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以科属来源相同的中藏药共用植物药材59种的药用部位、药性、药味、功能主治进行对比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挖掘、研究中藏药共用性药材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通过对各级、各类出版物刊登的中文藏医药文献资料的分析,探讨藏药方剂组方的规律。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现出版物中中文藏医药文献中藏医方剂组方规律与中医方剂组方规律的比对分析,研究藏医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藏药药味、性、效与疾病“对治”是藏医临床遵循的基本原则;藏医根据疾病“对治”原则进行藏药方剂组方,组方遵循“主仆”原则;依据病性与药物的性、味与化味,病性与药物的性效,病性与药物的功能进行组方,并根据临床实际进行相应的加减应用。结论:开展藏药方剂研究及临床应用应遵循藏药方剂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安神药物功能与主治、药理作用、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安神药物功能与主治、药理作用、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最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最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安神药物的基本主治是失眠;基本药理作用是镇静;基本现代医学主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基本药性是平性;基本药味是甘味;基本归经是心经;基本化学成分是无机物、糖类。结论:依据频次将安神药物对应的主治、药理作用、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安神药物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藏医药治疗“白脉病”的组方规律,研究用药特点,为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四部医典》《藏药方剂大全》《秘诀补遗·钥匙》《临床札记》《藏药方剂宝库》等藏医药经典著作中收集和整理明确治疗“白脉病”的藏药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软件”(TCMI V3.0)对常用药物频次、组方规律、核心组合等内容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藏药药性理论分析治疗“白脉病”药物性-化-味的使用频次等。结果:汇总出藏医治疗白脉病的方剂102首,涉及单味藏药220种,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20味,西红花和丁香的使用频次较高;丁香、麝香和丁香、肉豆蔻是频次最高的药物组合;发现“肉豆蔻、丁香、珊瑚、麝香、西红花、天竺黄”为主的5首核心组合,以及藏药性-化-味理论分析出苦味和甘味、凉性的使用频次较高。结论:频次、药物组合、核心组合以及药性的分析结果都揭示藏医治疗白脉病的核心药物功效以行气泄隆、清脉热为主,并始终遵循协调人体三因动态平衡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藏药材蒺藜的用药规律及含蒺藜方剂的配伍规律,为临床用药和含该药材新处方的发现提供参考。方法:应用Cran R软件的Aprioris算法及Microsoft Excel 2019统计软件,挖掘、分析含藏药材蒺藜方剂中的高频药材及高频主治疾病、高频药材的性味功效,各味药材的关联规则、配伍规律等。结果:共收集含蒺藜方剂91首,涉及267味药材,通过频次统计分析发现,藏药蒺藜多与补肾温肾、利尿类药物联合使用,主治疾病为肾病、尿闭症、风湿疾病、妇科疾病和黄水病等藏医病种。对高频药材的性味功效分析发现,药性以温性为首,其次是平性。六味中甘味占29%,苦味占23%,辛味占20%,涩味占14%,酸味占8%,咸味占6%。功效中补肾占16%,其次是利尿和健胃,各占15%。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频数靠前的药物组合为蒺藜-冬葵果、蒺藜-白豆蔻、蒺藜-螃蟹。结论:含蒺藜的方剂多数具有治疗肾病、尿闭症、风湿疾病的功效,与《四部医典》记载的“蒺藜治疗尿涩症,并治风湿和肾病”高度吻合。由于蒺藜性温,治疗寒性疾病,因此含藏药材蒺藜方剂的高频药物药性以温性为首。药味的组成也以甘味药为主,甘味尚能增长元气和体力,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藏药十一味金色丸系藏医临床治疗赤巴病的常用藏成药。综述其方剂来源,考察方剂配伍特点与临床功效关系。方法:文献法、综述法。结果:查阅藏医药古籍文献,发现十一味金色丸有6处方剂来源,共涉及20味药材,且味主甘、苦、辛,消化后味即“三化味”主甘、苦。藏医理论认为化味之甘味治疗隆病、赤巴病,化味之苦味治疗培根病、赤巴病,6处方剂来源的药味组成虽有不同,但均以治赤巴病为主。结论:方剂配伍理论独特而神秘,是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阐释方剂的配伍规律、发展藏药配伍理论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