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鼻硬结病的组织理学和临床特点,探讨鼻硬结杆菌对宿主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 以24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S(Wa rthin-Starry)染色,其中11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 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肉芽肿期15例,纤维瘢痕期9例。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细胞外偶见。电镜下Mikulicz细胞内出现大量吞噬体,将细胞器挤到一侧,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很少。在病变组织内T淋巴细胞很少,Mikulicz细胞的溶菌酶抗体表达较弱。结论 鼻硬结病患者显示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特点, 的免疫反应是导致组织 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鼻硬结病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点,探讨鼻硬结杆菌对宿主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以24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HE及组织化学W-S(Warthin-Starry)染色,其中11例组织分别用CD43(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68(巨噬细胞)、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肉芽肿期15例,纤维瘢痕期9例。W-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细胞外偶见。电镜下Mikulicz细胞内出现大量吞噬体,将细胞器挤到一侧,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很少。在病变组织内T淋巴细胞很少,Mikulicz细胞的溶菌酶抗体表达较弱。结论鼻硬结病患者显示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特点,宿主的免疫反应是导致组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鼻硬结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先发生在鼻部,可逐渐向后、向下蔓延至鼻咽、口咽、喉咽、喉、气管等处,又称为呼吸道硬结病。本病为克雷伯鼻硬结杆菌(Frisch杆菌)感染,其形态为形短、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轻度的传染性,其传染方式有待研究。可能  相似文献   

4.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常发生于鼻部,可逐渐向后、向下蔓延至鼻咽、口咽、喉咽、喉、气管等处,又称呼吸道硬结病。本病较少见,发病隐匿,病程长,临床症状表现不一,极易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1982~2006年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5例鼻硬结病患者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5例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56岁,平均36岁。病程2个月~3年。主要症状:鼻塞14例,涕多5例,鼻出血2例,鼻干燥1例,鼻臭1例,头痛2例,视力下降1例。经前鼻镜、鼻内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中、下鼻道菜花状或息肉状新生物10例,下鼻甲表面结节状肿物6例,鼻道脓性分泌…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4岁。1999年5月开始因鼻腔干燥感、鼻塞、间断性鼻出血在基层医院诊断为萎缩性鼻炎和慢性鼻炎,给予鼻炎康、维生素口服及薄荷油滴鼻,症状改善。2002年1月5日因症状加重伴声音嘶哑来我院就诊。检查:全身情况好,外鼻无畸形,鼻腔黏膜萎缩改变,鼻腔内见淡黄色脓痂,不易取出,无臭味;喉黏膜慢性充血,声带稍肥厚,运动尚可。加用抗生素、中成药,结合雾化等疗法,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鼻腔鼻窦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与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6例鼻腔鼻窦RDD及4例鼻硬结病临床病理资料,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行S-100、CD68、IgG、IgG4染色及Warthin-Starry(W-S)特染。结果 RDD中4例伴多部位病变,鼻硬结病1例伴喉部病变;前者无鼻腔黏膜破坏,后者多伴溃疡;前者“明区”和“暗区”交错分布,后者“Mikulicz”细胞成片分布,常见中性粒细胞聚集灶;前者组织细胞内见稀薄的嗜伊红物质,伴淋巴浆细胞“伸 入”,后者“Mikulicz”细胞胞质空亮,内见细小颗粒;前者组织细胞S-100、CD68阳性,后者只CD68阳性,W-S染色见鼻硬结杆菌;二者IgG4阳性计数均值分别为26个/HPF及8个/HPF,IgG4/IgG均小于40%。结论 RDD是系统性疾病,鼻硬结病多局限于上呼吸道;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S-100、CD68)及特染(W-S)有助于鉴别诊断;纤维化明显时二者需与IgG4相关性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7.
鼻硬结病高发家族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硬结病乃耳鼻咽喉科少见疾病 ,我们曾遇到一家族中同胞姐弟 4人相继同患此病 ,现报告如下。例 1   女 ,45岁。因鼻堵 5年 ,渐重 1年 ,于1 989年来诊。检查 :双侧鼻腔粘膜明显增生 ,且有肉芽形成 ,鼻腔狭窄。病理切片报告 :鼻硬结病。每日肌注链霉素 1 g ,共用 90 g ,3个月后症状消失 ,鼻腔粘膜光滑 ,肉芽及增生消退。随访 1 2年未再复发。例 2   女 ,43岁 ,系例 1之妹。因鼻堵渐进性加重 4年 ,于 1 990年来诊。检查 :双侧鼻腔粘膜增生 ,可见肉芽及少许瘢痕组织 ,鼻腔狭窄。病理切片报告 :鼻硬结病。每日肌注链霉素 1g ,共用 1 0 0g …  相似文献   

8.
呼吸道硬结病(scleroma of respiratory tract)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炎症,进展缓慢,常侵及呼吸道,以鼻腔最为常见,亦称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  相似文献   

9.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病变 ,目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 ,但治疗时间较长 ,患者症状解除缓慢 ,长期用药易产生毒副作用。为探索鼻硬结病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 ,我院 1 998年以来应用微波热凝加链霉素治疗鼻硬结病 8例 ,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8例中 ,男 2例 ,女 6例 ;年龄 2 6~ 48岁 ,平均36岁。病程 5个月~ 7年 ,平均 3年 2个月。均有口服一般消炎药或外涂药膏等治疗史。主要症状为鼻塞 ,在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前端 ,以及上唇等处出现结节状肿物 ,表面血管扩张 ,质硬。全部病例活组织标本均取…  相似文献   

10.
鼻硬结病较罕见 ,我院 1 5年间曾遇 2例。早期均误诊为萎缩性鼻炎 ,而误行鼻底硅胶填充术。报告如下。例 1 男 ,5 5岁。因鼻内干燥 ,咽部不适就诊。门诊按“鼻前庭炎”、“慢性咽炎”间断治疗半年 ,症状不见缓解 ,自动放弃治疗。后因症状逐渐加重再次来院求治。检查 :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1.
Canalis RF  Zamboni L 《The Laryngoscope》2001,111(6):1020-1026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proliferative phase of rhinoscleroma which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hronicity of the disease. STUDY DESIGN: Observ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Samples of friable tissue taken from the nasal mucosa of nine untreated patients were processed for light and ultrastructural microscopy.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changes contributing to the chronicity of the disease occurred in the subepithelium and followed three closely related but distinct events. In the first (infiltrative), subepithelial invasion by the Klebsiella was followed by its active multiplic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capillaries. In the second (neutrophilic), large numbers of neutrophils were delivered into this space. Neutrophils actively phagocytized the Klebsiella but appeared to die at an accelerated rate without completing digestion of the microorganisms. In the third event (histiocytic), histiocytes entered the subepithelium and engaged in unrestrained phagocytosis of decaying neutrophils, Klebsiella, and debris.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histiocytes' phagosomes underwent massive dilation, thus becoming Mikulicz cells. Mikulicz cells were unable to consistently destroy the Klebsiella and eventually ruptured, releasing them into the interstitium. Evidence was found that an autophagic process might contribute to phagosome distention and to the rupture of the vacuolar membranes and cell wall. CONCLUSIONS: Several critical changes responsible for the chronicity of rhinoscleroma occur during the proliferative phase of the disease. The majority of these take place in the subepithelium and include: 1) factors lead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iocytes into Mikulicz cells, 2) the inability of these cells to consistently destroy the Klebsiella, 3) their rupture releasing viable Klebsiella, and 4) the intrinsic resistance of the pathoge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及预后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2年2月至2006年6月50年间收治的9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9例均行超声检查,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4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动脉压迫锻炼5例,其余4例肿物较小可触及颈动脉走行者未行压迫锻炼.术式均为动脉体瘤及周围组织扩大切除术,3例阻断颈总动脉,其中1例行人工血管颈动脉重建术,2例结扎颈总动脉.结果 术前诊断"颈动脉体瘤"7例,"转移癌"1例,"颈部肿物待查"1例.8例术后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声嘶3例次,舌偏4例次,Horner综合征3例次,口角左偏1例次,呛咳1例次;术中出血50~1800 ml,输血800~1600 ml,无输血并发症;结扎颈动脉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偏瘫等.术后临床及病理诊断恶性颈动脉体瘤9例,有包膜2例,无包膜7例.颈淋巴转移伴肺转移1例.术后放疗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4年,中位随访时间6年.生存6例,其中伴有间断头晕及呛咳2例;2例死亡,1例死于颈部复发,1例死于肺癌;1例失访.结论 恶性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常侵犯颈动脉及颅神经,诊断应以病理学特点结合邻近组织侵犯及发生淋巴或远处转移为准;应及早选择手术治疗行广泛切除,发生转移或复发者预后较差,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上颌窦源性后鼻孔囊性息肉临床与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颌窦来源的后鼻孔息肉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1998年10月至2004年9月,在施行鼻内镜手术的鼻息肉鼻窦炎患者1023例(1895侧)中,确诊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46例(4.5%),均为单侧发病,年龄5~65岁,平均15岁,有前期手术史者5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息肉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后切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特点.结果1年随访治愈率达100%,其中3例局部复发再行鼻内镜下处理治愈.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①单侧发病;②以单侧进行性鼻阻为主诉症状;③儿童多见,多为单个息肉;④息肉均源于上颌窦口窦内侧,蒂部悬于后鼻孔,上颌窦内为一薄壁囊肿,破溃后常有淡黄色液体流出.病理学检查:息肉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较少见,间质水肿,并有潴留囊肿形成,囊肿为单个,较大,内有炎性潴留物.结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特殊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说明其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特殊性,临床治疗也应区别对待.依其病理特征诊断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囊性息肉"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咽旁隙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原发性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手术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35例原发性咽旁隙肿瘤病例.结果 本组病例共包括24个病种,以神经源性最为多见(72.6%),其次为涎腺来源的肿瘤(15.6%),其他类型少见(11.8%),其中良性121例(89.6%),恶性肿瘤14例(10.4%).135例患者中,132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最常用的手术入路是颈侧切开.11例手术的良性肿瘤患者中,4例术后局部复发.至随访期末,1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5例(35.7%)死亡,5例患者带瘤生存(35.7%),4例患者无瘤生存(28.6%).结论 咽旁隙肿瘤较少见且多为良性,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咽旁隙的良性肿瘤手术效果良好,恶性肿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副腮腺肿瘤的临床、影像、病理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并分析我院经治的8例副腮腺肿瘤病例资料。结果 多形性腺瘤5例,基底细胞腺瘤、多 形性腺瘤恶变(高分化非特异性腺癌)、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各1例。良性肿瘤病例的CT表现为肿块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肿瘤病例的CT表现为肿块形状不规则、境界不清、密度欠均匀。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入路分别选择:1例面颊部直接切口,2例口内入路,5例标准腮腺肿瘤切除入路,鳞状细胞癌病例同时行选择性颈清扫术。2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以放疗。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副腮腺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彻底切除是首选治疗,入路宜选用标准腮腺切除切口,恶性肿瘤术后辅以放疗,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声门上型喉癌临床和病理分级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声门上型喉癌临床分级的准确性,采用53例声门上型喉癌全喉连续切片标本进行临床和病理分级的对照分析,结果发现,临床分级低估率为24.5%,其中临床T2,T3病变低估率分别为54.5%,33.3%,临床分级无高估者,未能判定会厌前向隙和甲状软骨受累是临床分级被低估的重要因素,提示声门上型喉癌早期病变手术时,应常规切除厌前间隙,前连合区广泛受累或声门旁间隙广泛受累同时半有甲状软骨骨化时,应警惕甲  相似文献   

17.
舌扁桃体肥大172例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临床对舌扁桃体肥大的认识及重视。方法:对172例患者在直达喉镜下用喉钳钳夹去除肥大的舌扁桃体组织,然后用离子或微波治疗机处理残余部分。标本用4%甲醛固定,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治愈及显效80.81%,有效15.12%,无效4.07%。病理学以淋巴组织增生为主,滤泡增生型76例(44.19%),弥漫增生型55例(31.98%),混合增生型33例(19.19%),肉芽样增生型5例(2.91%),放线菌性脓肿3例(1.74%)。伴上皮淋巴细胞浸润或破坏者113例,22例糜烂形成,91例滤泡腔扩张炎性渗出或囊肿形成。此外,发现57例放线菌等病原菌感染。结论:舌扁桃体肥大是局部淋巴组织对病原反应性过度增生及上皮损害的结果,是顽固性咽部异感症的主要病变,应引起临床重视。钳夹去除术加离子或微波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脊索瘤的组织病理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观察 2 0例脊索瘤的临床表现 ,影像所见及组织病理特征 ;对 7例脊索瘤作免疫组化标记抗原染色 ;对 2例脊索瘤作电镜观察 ,19例手术治疗 ,其中 6例鼻侧及腭间进路中以内镜辅助下完成手术 ,11例加放射治疗 ,随访观察 3~ 5年。结果 ①根据症状和体征、影像所见、原发部位、扩展范围和手术所见 2 0例临床分型 :蝶鞍型 5例 ,斜坡型 9例 ,枕颞型 2例 ,广泛型 4例 ,其中 1例广泛型有多发性颅神经损害 ,未手术死亡 ,尸解诊断为脊索瘤肺转移 ,肿瘤压迫脑干生命中枢致死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5 %和 35 % ;②脊索瘤的病理检查见特征性的液滴细胞 ;③免疫组化标记蛋白染色中上皮性抗原的阳性率比其他间叶肿瘤上皮性抗原阳性率高 ;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内有多量扩张的内质网及胞浆微丝。结论 脊索瘤是具有上皮性及间叶性抗原分化特性的低度恶性肿瘤 ,以液滴细胞为组织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完全切除颅底脊索瘤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 ,术后易复发 ,可发生转移。手术及放射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