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耳鼻咽喉科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特选取在本科室实习的2014级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72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行对比分析,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即为翻转课堂组,每组36人。对比学习后两组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考试,综合能力评分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技能成绩(90.60±3.64)分高于对照组(86.74±6.85)分,观察组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自学能力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实习教学中,使用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模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耳鼻咽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中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在耳鼻咽喉科参加住培的医师20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在耳鼻咽喉科参加住培的医师2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线下教学。住培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比较两组对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满意度。结果 理论考核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分别为(50.5±5.4)分和(41.6±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技能考核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分别是(93.5±5.4)分和(71.6±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课程满意度、激发学生兴趣、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提高临床技能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显著提高了住培医师对耳鼻咽喉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满意度,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耳鼻咽喉科疾病发病率高,慢性病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要环节。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解剖基本知识的学习,遵循以门诊学习为主,病房观摩为辅的原则,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弥补教学时间短的不足,着重社区多发病常见病的培训,以培养出符合中国医疗现状和满足社区服务需要的合格的全科医师。  相似文献   

6.
7.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二级临床学科,具有专业性强,解剖组织结构复杂精细的特点,理论概念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习.近年来3D打印技术进步明显,在医学领域里的应用也随之更加广泛.本文就3D打印技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围手术期采取的基于循证医学的优化措施,以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加速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并降低住院时间和经济成本,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将ERAS理念引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有助于推动临床诊疗模式的优化。本文就ERAS理念及其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体系,并由临床实习学生做出初步实践,教学效果颇佳,提高了医学生的掌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医学生教学质量,为培养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院及其他院校的医学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11.
1国产人工耳蜗技术发展背景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是现代高科技在医学领域应用最成功的典范,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完善,已经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程度。其使完全失聪者重新建立了接近生理状态的听觉功能。大部分CI患者已经重新建立了人工耳蜗的听觉,进入了听觉语言的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全世界听力障碍者相当于世界人口的4%以上,听力损失的影响将会持续上升,而我国听力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听力服务需求,我国听力师的培养机制又不能满足现在对于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听力学教育需要有新的模式突破才能满足我国对于听力学教育的需求,而在线教育正是我们需要的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蓬勃发展的人工耳蜗技术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等防聋治聋工作的崛起,听力学这个名词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听力学相关技术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和千千万万大众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承载着培养听力学专门人才的听力学教育项目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听力学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听力学工作者,从而为广大有听力服务需求的群众提供专业化的帮助。从大的范围讲,听力服务可涵盖世界人口的全部和全过程,人类从呱呱坠地到衰老离去,每时每刻都在与外界接触,这一切离不开我们特有的感觉器官以及人类特有的听觉言语沟通;具体来讲,听力学服务更体现在对听力障碍者的服务中。我国有听力言语残疾人口2780万,其中多数人可通过有效的听力学技术和服务重返主流社会[1]。然而我国听力学专业人才屈指可数,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制约了广大群众受益于听力学服务的程度,也严重阻碍了听力学行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开展正规的听力学工作和培养大批从事于听力学工作的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发展听力学事业要从教育抓起[1]。  相似文献   

14.
听觉稳态诱发电位研究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听觉稳态诱发电位(SSEP)是由调制声信号引起的,反应相位与刺激信号的相位具有稳定关系的听觉诱发电位。它快速、无创、频率特异性好、与行为听阈相关性好、测试方法客观,结果判定客观。在调制频率>60Hz时,不受醒觉状态影响,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理想的听力损失定量诊断方法。多频SSEP在前者的基础上,双耳多个测试频率同时刺激,同时记录反应。不影响测试准确性,但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15.
真耳介入增益法是助听器常用的验配方法之一。本文应用 NAL -R、2 / 3增益公式 ,对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损失程度为严重聋和极度聋的聋儿 ( 1 5人 3 0只耳 ) ,进行了助听器验配 ,并对不同频率上的目标增益值、真耳介入增益值方面进行了比较 ,探索适合于这类患者的最佳预选公式。结果发现助听效果最好的是 2 / 3增益公式 ,助听效果最差的是 NAL-R公式 ,但在应用时要强调个体化。  相似文献   

16.
儿童喉气管狭窄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儿童喉气管狭窄、闭锁的治疗效果,总结了不同部位和范围的狭窄、闭锁患儿的手术方法。方法:共分析了58例儿童喉气管狭窄,年龄15个月-15岁,最多见病因是气管切开术后,其次有喉气管外伤;复发性喉乳头状瘤术后;气管内插管等。全部病例依靠气管切开通道呼吸。根据喉气管狭窄的范围和程度,采用了不同的喉气管重建术。结果:58例中53例(91.4%)经1-5次手术后治愈,拔除气管套管,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随访1-10年,手术效果巩固,儿童发育正常。结论:正确的掌握气管切开技术可以减少儿童喉气管狭窄的发病率。由于儿童喉气管狭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术中应根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方能获得满意效果,重建喉气管支架和消除粘膜创面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发布的《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依托新生儿听力筛查体系,建议建立学龄儿童听力筛查体制。简要介绍学龄儿童听力筛查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听障儿童的助听器效果评估方法进行一致性分析。方法为北京及广西400名听障儿童验配助听器,在验配后(初期)、助听器配戴1个月(中期)、助听器配戴3个月(末期)分3次进行多项助听器效果评估,分析各项评估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各种评估方法随着助听器配戴的时段变化呈现出逐步增长的一致性趋势,各时段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末期的各项测试结果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初期助听昕阈和Ling’s六音测试结果与末期家长、教师助听器问卷结果之间也相互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都处在低至中相关性之间。结论各项评估方法在助听器效果评价上是一致的,通过初期验配时的满意度可以预测将来实际应用的满意度,但各种评估方法之间存在差异,无法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9.
呼吸道异物是小儿耳鼻咽喉科的急症,气管异物是危重型呼吸道异物,如诊治及手术时机不当,随时可能危及患儿生命。本文对湖南省儿童医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诊治的107例气管异物患儿成功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Cefditoren pivoxil (CDT) has been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hinosinusiti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icacy of this drug at low and high doses.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 dose (8-12 mg/kg/day) and high dose (16-20 mg/kg/day) CDT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uncomplicated acute rhinosinusitis (ARS).

Methods

This investigation was a randomized, investigator-blinded, and parallel study, conducted in patients (aged 1-15 years) with a clinical diagnosis of uncomplicated AR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andomly received low dose or high dose CDT for 14 days. Patients'' symptoms were assessed quantitatively using a quantitative symptom score (the S5 score). The changes in sinus symptoms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provided by patients and their parents/caregivers. The response rate and advers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at days 7 and 14. The relapse rate was recorded at days 21 and 28. The recurrences of sinus symptoms at day 60 were also assessed.

Results

One hundred forty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ized; 72 received low dose CDT (group I) and 68 received high dose CDT (group II).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data including sex, age, presenting symptoms, medical history, and X-ray findings between two groups. The responses rate at day 14 in groups I and II were 95.5% and 95.4%, respectively (P>0.99).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in relapse rate at day 28 and no recurrence at day 60 in either group. The most common 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 were diarrhea (4.2% in group I vs. 2.9% in group II) and vomiting (2.8% in group I vs. 10.3% in group II).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verse events between groups.

Conclusion

Both low and high doses regimens of CDT appeared a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 for treatment in uncomplicated ARS in pediatric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