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非杓型高血压 ( EH)患者血浆内皮素 ( ET)、一氧化氮 ( NO)、神经肽 Y ( NPY)及血管紧张素 ( Ang )浓度的变化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方法 :测定 4 2例非杓型 EH患者氨氯地平治疗前后血浆ET、NO、NPY、Ang 浓度变化 ,并与杓型 EH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结果 :老年非杓型 EH患者血浆 ET、NPY、Ang 水平明显高于老年杓型 EH患者 ,杓型及非杓型 EH组 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氨氯地平能明显降低白昼与夜间收缩压及白昼舒张压 ,对夜间舒张压影响较小 ;治疗后非杓型 EH患者血浆 ET、NPY水平下降 ,NO水平升高 ,Ang 水平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ET、NO、NPY及 Ang 参与了老年非杓型 EH的病理过程 ,氨氯地平是一种治疗老年非杓型 EH患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皮质醇分泌节律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区住院患者172例,其中正常血压组40例,高血压组132例(分为杓型血压组57例和非杓型血压组75例),比较各组24h动态血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 3个时点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肾素、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时点水平、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的肾素、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时点水平、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较正常血压组和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率较正常血压组和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36.0%比19.2%、17.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与AngⅡ、醛固酮、16:00和0:00时点皮质醇水平密切相关[OR(95%CI)分别为1.047(1.019~1.077),1.011(1.001~1.021),1.005(1.001~1.011),1.010(1.001~1.019),均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更高。非杓型高血压的形成可能与RAAS的激活和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血压和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血压变异性(BPV)、血压昼夜节律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50例(EH组),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50例(EH+DM组),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的对照组50例,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所有入选者均行MAU和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水平测定。结果 1与EH组相比,EH+DM组BPV增大、非杓型和MAU(+)的例数增多(P0.05)。2血清NO含量,EH+DM组EH组对照组(P0.01);ET-1含量,EH+DM组EH组对照组(P0.01);三组间比较NO、E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杓型血压患者相比,非杓型血压患者MAU(+)检出率增大(P=0.962,P=0.002)。4在EH组和EH+DM组,收缩压变异性(SBPV)与ET-1含量呈正相关(r=0.506,P0.01),与NO含量呈负相关(r=-0.438,P0.01)。结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MAU(+),且多出现BPV增大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三者在病理生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通过药物干预使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恢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后对血浆神经肽Y(NPY)的影响。方法 :30例非杓型的高血压患者 (非杓型组 )随机分成两组 ,采用自身对照交叉试验法 ,在总剂量及药物种类 (硝苯吡啶缓释片及依那普利 )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调整用药时间加强夜间降压恢复杓型节律 (a处理 )或按常规的日间降压不恢复 (或保持 )杓型节律 (b处理 )。第 1阶段两组分别接受其中一种处理 ,第 2阶段分别接受另一种处理。用放免法同步测定每一处理前后的夜间 (2 :0 0 )、日间 (8:0 0 )血浆NPY ,并复查动态血压。同时与同期的 4 5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以及 2 1例同期住院的杓型高血压患者 (杓型组 )作对照。比较非杓型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前后NPY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非杓型组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NPY均显著增高 [分别为(97.93± 11.6 7)∶(92 .0 0± 7.34)mmHg(1mmHg =0 .133kPa) ,P <0 .0 5 ;(96 .96± 12 .31)∶(77.82± 6 .35 )mmHg ;(137.75± 5 3.6 2 )∶(10 2 .13± 2 0 .6 5 )ng/L ;(135 .4 1± 39.70 )∶(99.83± 15 .88)ng/L ,均 P <0 .0 1]。血压恢复杓型后 ,夜间平均压及NPY显著下降 (P <0 .0 1) ,日间平均压及NPY下降不显著。与杓型组比较 ,非杓型组夜间NPY/日间NPY比值 (U值 )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浆中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1(MCP 1)和P 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以及与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关系。 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32例EH患者 (EH组 )和 30例健康者 (对照组 )血浆MCP 1和P 选择素 ,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中AngⅡ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EH组患者血浆中MCP 1和P 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 [分别为 (18.6 6± 2 .5 5 )∶(15 .4 5± 1.13)ng/L ,(11.4 3± 3.35 )∶(3.4 7±1.31)ng/L ,均P <0 .0 5 ],但与血浆AngⅡ浓度以及血压升高的程度无相关性。结论 :EH患者血浆中炎性因子MCP 1和P 选择素浓度明显增加 ,这可能与高血压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 c- m yc在原发性高血压 ( EH)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 ( Ang )和内皮素 ( ET)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PCR技术检测 EH患者 5 5例 ( EH组 , 期 17例 , 期 2 4例 , 期 14例 ) ,正常对照组 2 4例淋巴细胞中的原癌基因 c- m yc的表达水平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浆中Ang 、ET含量。结果 :EH组 c- m y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 、 期较 期增高 ( P <0 .0 1)。EH组血浆 Ang 、ET高于对照组 (分别 P <0 .0 5和 <0 .0 1) ,EH组 3期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 ;EH患者原癌基因 c- m yc的表达程度与血浆中 Ang 、ET含量呈正相关 ( r =0 .86,P <0 .0 1)。结论 :从分子水平探讨 EH的发病与 c- m yc基因表达增高有关。c- myc的表达水平与血浆中 Ang 、ET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给予缬沙坦治疗,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晨峰现象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的变化。方法入选经降压治疗偶测血压正常,24 h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为非杓型的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睡前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2周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观察昼夜血压变化、血压晨峰值,并比较干预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结果睡前缬沙坦80 mg干预2周后有61.6%患者血压恢复杓型曲线,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和血压晨峰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43,P=0.003),且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02),醛固酮水平明显降低(P=0.004)。结论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给予缬沙坦治疗可改善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减少血压晨峰现象,抑制RAAS的激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水平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关系。 方法 :测定冠心病 (CHD)组 30例、原发性高血压 (EH)组 2 8例、EH并发CHD(EH加CHD)组 39例和正常对照组 2 0例的血脂、AngⅡ、vWF、内皮素 1(ET 1)、一氧化氮 (NO)水平以及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 :EH组、CHD组和EH加CHD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 (FMD)和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均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7.32± 4 .36 )、(5 .6 2± 3.0 9)和 (3.72± 3.0 6 ) %∶(14 .2 1± 7.71) %以及 (17.82± 6 .0 0 )、(12 .6 1±4 .2 9)和 (9.5 2± 4 .85 ) %∶(19.33± 9.6 2 ) % ,均P <0 .0 5 ]。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在CHD组和EH加CHD组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呈正相关 [分别为 (r =0 .317,P <0 .0 1)和 (r =0 .2 98,P <0 .0 1) ],EH加CHD组与血浆AngⅡ水平呈负相关 (r =- 0 .4 71,P <0 .0 1) ;剔除HDL C影响因素后仍呈负相关 (r =- 0 .2 84 ,P >0 .0 1) ,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与上述各因素无关。根据FMD程度将 4组受试者合并后再分为A、B两组 ,A组FMD≤ 5 % ,B组FMD >5 % ,结果显示 ,A组的AngⅡ和ET 1明显高于B组 [分别为(10 1.4 5± 13.4 2 )∶(35 .6 4± 9.6 2 )ng/L和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与运动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运动血压的关系。方法 :检测 30 3例 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血压和动态血压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不同分为杓型组 (n =2 0 0 )和非杓型组 (n =10 3) ,比较两组运动血压各参数 ,并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非杓型组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和运动后恢复期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杓型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 1或 0 .0 0 1)。②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存在明显负相关 (γ =-0 40 7、-0 361,P均<0 .0 0 1) ;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运动后恢复期收缩压存在明显负相关 (γ =-0 499、-0 479、-0 183,P均 <0 0 1或 0 0 0 1)。结论 :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运动血压过度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血浆中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肽(NT)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血压昼夜变化和靶器官损害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EH患者90例,对照组30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在不同时间点(2:00,8:00,16:00)分别测定血浆NPY、NT含量;同时检测其心、脑、肾靶器官功能。结果(1)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EH者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2)EH患者各时间点血浆NP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N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NPY水平在各时间点升高和NT水平降低更为明显,尤其在夜间2:00时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无靶器官受损组相比,EH伴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患者血浆NPY升高,而血浆NT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浆NPY、NT在各靶器官损害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NPY、NT水平昼夜变化可能是导致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原因之一。EH患者伴靶器官损害时,血浆NPY水平明显升高和NT水平降低不仅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也参与了靶器官受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对藏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率变异和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藏族EH合并HAPC患者90例(HAPC+EH组)、单纯HAPC患者84例(HAPC组)和单纯EH患者94例(EH组)的临床资料、24 h动态心电和血压监测数据,比较各组昼夜心率变异、昼夜平均血压值与血压节律的差异。结果 HAPC+EH组与HAPC组的24 h每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均较EH组明显升高(均为P 0. 05),提示HAPC患者昼夜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HAPC+EH组与HAPC组24 h和夜间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 MSSD)这两项指标均较EH组明显降低(均为P 0. 05),提示HAPC患者夜间迷走神经活性降低。EH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高于HAPC+EH组和HAPC组(均为P 0. 05),而HAPC+EH组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最小(均为P 0. 05)。"非杓型"高血压节律发生率在EH组、HAPC组和HAPC+EH组依次升高(38. 3%、59. 5%和67. 8%),两组HAPC患者的"非杓型"高血压节律发生率均明显高于EH组(均为P 0. 05)。结论 HAPC可能增加藏族EH患者昼夜交感神经兴奋性,同时降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使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增加"非杓型"高血压节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对利钠肽及左室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65例EH患者分为杓形高血压组与非杓形高血压组,分别进行了血心房利钠肽(ANP)、脑钠肽(BNP)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杓形高血压组与非杓形高血压组的ANP、BNP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其中非杓形高血压组显著高于杓形高血压组(P<0 01);且ANP、BNP浓度与LVMI呈正相关(R=0 45,0 67;P< 0 01).结论: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心脏ANP分泌增加,与LVMI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舰 (潜 )艇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偶测血压 (CBP)及动态血压 (ABP)与血浆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NE)水平的关系。方法 :监测EH患者的CBP和ABP ,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和NE浓度。结果 :舰 (潜 )艇EH患者 (n =36 )血浆E、NE水平明显高于舰 (潜 )艇正常对照组 (n =2 6 ) (P均<0 0 1) ,但与陆地EH患者 (n =2 0 )相似 (P >0 0 5 ) ;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重 ,E和NE升高更明显 (P均<0 0 1) ;2 4h平均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及日间平均SBP、DBP与血浆E、NE水平均呈正相关 (r =0 338~ 0 4 98,P <0 0 1~ 0 0 0 1) ;偶测平均SBP与E、NE相关性次之 (r=0 2 6 9~ 0 2 84 ,P <0 0 5 ) ;偶测平均DBP及夜间平均SBP、DBP与E、NE水平无相关性 (r=0 198~ 0 2 31P均 >0 0 5 )。结论 :交感神经活性亢进在舰 (潜 )艇青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同样起重要作用 ;ABP与交感神经活性的相关性优于CB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通过药物干预使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恢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后对血浆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  30例 (年龄 6 4 8岁± 11 38岁 ,男 2 2例 ,女 8例 )符合WHO 1999年原发性高血压标准 ,并经动态血压检查定义为非杓型的高血压患者 (非杓型组 )随机分成两组 ,采用自身对照交叉试验法 ,在总剂量及药物种类 (硝苯吡啶缓释片及依那普利 )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调整用药时间加强夜间降压恢复杓型节律 (a处理 )或按常规的日间降压不恢复 (或保持 )杓型节律 (b处理 )。第一阶段两组分别接受其中一种处理 ,第二阶段分别接受另一种处理。用放免法同步测定每一处理前后的夜间 (2 :0 0 )、日间 (8:0 0 )血浆ET并复查动态血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 45例 (健康对照组 )以及 2 1例同期住院的杓型高血压患者 (杓型组 )作为对照组。比较非杓型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后前后ET的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ET均显著增高〔分别为 (97 93± 11 6 7)mmHgvs (92 0 0± 7 34)mmHg ;P =0 0 17;(96 96± 12 31)mmHgvs(77 82± 6 35 )mmHg ;(85 2 5± 2 6 97)pg/mLvs (5 9 32± 2 7 6 1)pg/mL ;(78 6 2± 31 17)pg/mLvs(49 89± 2 3 6 4)pg/mL ;P均 <0 .0 1〕。血压恢复杓型后 ,夜间平均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血压节律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和血清一氧化氮(NO)与血压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2 8例高血压患者和 1 7例血压正常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 ET,NO测定。结果 :高血压组 ET增加 ,NO下降。2 8例高血压患者按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勺型和非勺型组 ,在非勺型组 ,ET明显增高(5 3.3± 1 9.1 vs37.8± 1 0 .0 ng/ L) ,NO明显降低 (33.4± 1 2 .7vs 48.4± 1 1 .1 mg/ L ) ;且夜间血压下降与 ET负相关 (r=- 0 .5 2 ,P<0 .0 5 ) ,NO正相关 (r=0 .5 4,P<0 .0 5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可能参与昼夜血压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血浆肾素活性(PRA)的关系。方法本文观察了3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血浆AngⅡ浓度、血浆肾素活性及超声心动囤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发现高血压患者中左室肥厚占76.42%;左室重量指数与24小时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呈相关关系,而与血AngⅡ浓度、PRA无明显相关。结论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对LVH的发生展起重要作用,而循环AngⅡ对LVH的发生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EH合并左室肥厚(LVH)患者(EH+LVH组)、EH无LVH患者(EH组)及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各30例,检测NO、AngⅡ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1)EH+LVH组NO水平明显低于EH组、正常对照组[(37.24±11.27)μmol/L比(51.79±20.04)μmol/L比(80.25±20.58)μmol/L],且EH组N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EH+LVH组AngⅡ水平明显高于EH组、正常对照组[(198.37±93.54)ng/L比(139.87±56.39)ng/L比(57.34±18.85)ng/L],且EH组Ang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2)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与NO呈负相关(r=-0.448、P=0.000;r=-0.249,P=0.018),与AngⅡ呈正相关(r=0.491,P=0.000;r=0.265,P=0.012),NO与AngⅡ呈负相关(r=-0.555,P=0.000)。结论: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Ⅱ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皮素 1(ET 1)与一氧化氮 (NO)在有遗传史的原发性高血压 (EH)子代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有EH遗传史的患者及其子代和正常人群者及其子代血浆ET 1和NO水平 ,并将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①EH患者比正常人群者血浆ET 1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血浆NO水平也明显高于后者 (P <0 .0 1)。②有EH遗传史的血压正常的子代与正常人群的子代相比 ,血浆ET 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前者NO水平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①EH患者血浆ET 1水平明显升高 ,而在他们血压正常的子代中不增高。提示 :EH可引起机体内血浆ET 1水平增高 ,从而参与或促进EH的发展 ;但这种高ET 1水平 ,可能并无遗传性。②有EH家族史血压正常的子代中 ,血浆NO水平增高 ,提示在这些人的机体内 ,可能存在NO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脉压指数(PPI)、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EH患者283例,24 h动态监测血压,根据监测的血压曲线分为杓型组68例、非杓型组100例、反杓型组79例、超杓型组36例,分别观察各组动态PPI、ABI并比较.结果 各组PPI比较:反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杓型组(P均<0.05);各组ABI比较:杓型组=超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杓型组、超杓型组均高于非杓型组、反杓型组(P均<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影响老年EH患者PPI、AB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EH伴LVH患者、EH不伴LVH患者及正常人各30例,检测血浆NO、AngⅡ水平及左室重量(LVM),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1)EH伴LVH组血NO水平低于EH不伴LVH组、正常对照组俨〈0.01),EH不伴LVH组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三组之间血AngⅡ水平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LVM呈正相关(P〈0.01或0.05);(3)血压、LVM与NO呈负相关、与AngⅡ、LVM呈正相关(P〈0.01或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血浆NO、AngⅡ参与了EH及LVH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