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幼虫的生态习性。方法采集自然环境的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幼虫进行实验室培育,观察两者各龄期的形态及活动特征、发育历期及捕食行为等。结果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幼虫各龄期形态及活动特征各异,均捕食其他蚊种幼虫;华丽巨蚊幼虫正常发育历期(一龄幼至蛹)平均为31.21 d,日平均捕食白纹伊蚊10.52只(4~18只),可发生滞育现象;褐尾库蚊幼虫正常发育历期(一龄幼至蛹)平均为8.67 d,未发现滞育现象。结论华丽巨蚊和褐尾库蚊都是捕食性蚊类,其幼虫生态习性不尽相同;可利用两者的捕食性作为白纹伊蚊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普小仰蝽的生态习性及其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捕食能力,探讨将其用于白纹伊蚊生物防治的可行性。方法采集自然环境中的普小仰蝽并在实验室饲养,观察它在不同温度和水质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普小仰蝽可生活在较清洁的水体中,温度适应范围广。1只中等体型的普小仰蝽平均一昼夜可捕食十余只Ⅳ龄白纹伊蚊幼虫或更多的低龄期幼虫,也可捕食蚊蛹。结论普小仰蝽对白纹伊蚊幼虫及蛹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利用普小仰蝽捕食白纹伊蚊可作为生物防治的一种尝试。普小仰蝽作为蚊虫的天敌之一,是一种值得保护和开发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温度、湿度、风速和降水量对白纹伊蚊密度的影响及其在白纹伊蚊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方法搜集2010-2012年5~10月成都市城区白纹伊蚊密度及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气象因素数据,分析白纹伊蚊成蚊、幼蚊密度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白纹伊蚊成蚊密度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r=0.867,P0.01);白纹伊蚊幼密度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r=0.784,P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白纹伊蚊成蚊密度与温度(回归系数0.780,P0.01)、湿度(回归系数0.220,P=0.01)相关;白纹伊蚊幼蚊密度与温度(回归系数0.420,P0.01)相关。结论在成都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受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而幼蚊密度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白纹伊蚊卵在不同室温下孵化的情况,为室外白纹伊蚊卵和幼虫监测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从2020年4—12月,每月1批,共采集9批白纹伊蚊卵,每批白纹伊蚊新鲜卵、存储卵分别放入加满水的细胞板的6孔中,每天观察计数孵化幼虫。记录试验期间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6.12和8.28两个批次白纹伊蚊新鲜卵孵化率最高,分别为88.12%和84.03%。除12.11批次卵外,其余8批白纹伊蚊新鲜卵的孵化3 d幼虫比率均大于79.00%。同批次白纹伊蚊新鲜卵的孵化率均高于其存储卵,二者有显著正相关性(r=0.746,P=0.021);白纹伊蚊新鲜卵、存储卵孵化时间随着孵化温度升高而缩短,二者有显著负相关性(r=-0.957,P<0.001;r=-0.702,P=0.035);白纹伊蚊存储卵孵化率与存储温度有显著相关性(r=0.707,P=0.033)。结论 温度是影响白纹伊蚊卵孵化的主要因素,室外监测白纹伊蚊卵及幼虫时应依据温度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遵义市蚊类及其白纹伊蚊密度消长趋势,为预防控制蚊媒白纹伊蚊及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贵州省白纹伊蚊监测方案(试行)》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采用人诱停落法、路径法监测白纹伊蚊及其他成蚊和蚊幼虫密度,用监测时的温度、湿度和风速对白纹伊蚊的密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凤冈县和赤水市的优势蚊种依次为中华按蚊(56.34%)、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各占16.90%),白纹伊蚊(9.86%)。5—7月是两地成蚊密度的高峰。赤水市单位的蚊幼路径指数是1.24处/km,建筑工地是0.66处/km,凤冈县建筑工地的蚊幼路径指数是0.6处/km。建筑工地和单位5月的蚊幼虫路径指数最高,居民区的纹虫路径指数6月有一个小高峰。结论遵义市适合白纹伊蚊的生存,废旧轮胎和建筑工地是最佳孳生场所,在蚊虫密度高峰来到之前开展综合治理,有效降低蚊虫密度,控制蚊媒疾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硼酸对蚊虫的杀灭效果,为应用硼酸防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敏感品系、野外品系幼虫及成蚊,分别采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饲养法,观察硼酸对蚊虫的24h杀灭效果。结果在研究的剂量范围内,设置的硼酸各剂量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致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蚊幼的致死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大,敏感品系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幼虫χ_(趋势)~2值分别为18.16、19.82(P值均0.01);敏感品系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成蚊(χ_(趋势)~2值分别为17.39和16.37,P值均0.01)、野外品系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成蚊(χ_(趋势)~2值分别为18.39和21.46,P值均0.01)的致死率均随剂量增加而增大。≥0.8%剂量的硼酸对敏感品系蚊幼的致死率达到80%以上。≥0.8%、≥1.0%剂量分别对敏感、野外品系成蚊的致死率达到80%以上。结论在一定剂量下,硼酸对蚊虫具有胃毒活性,具有良好的灭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硼酸毒糖饵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成蚊的实验室杀灭效果,为硼酸毒糖饵防治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塑料杯中放入硼酸毒糖饵等,通过观察蚊虫的死亡情况来评估糖分的作用和硼酸毒糖饵的药效。结果水对照组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2 d死亡率分别为22.77%和10.11%。葡萄糖对照组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2 d死亡率均为0。强迫饲喂含有5%葡萄糖和1%硼酸的硼酸毒糖饵时,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雌性成蚊的1 d死亡率均为100%。在有5%葡萄糖正常饲喂蚊虫的前提条件下,1%硼酸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雌性成蚊的1 d死亡率分别为6.25%和9.20%,而含有5%葡萄糖和1%硼酸的硼酸毒糖饵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雌性成蚊的1 d死亡率分别为42.31%和40.70%,含有5%葡萄糖和1%硼酸的硼酸毒糖饵对蚊虫的1 d死亡率明显高于1%硼酸(淡色库蚊:χ~2=20.37,P<0.001,白纹伊蚊:χ~2=20.37,P<0.001);另外,含有5%葡萄糖和1%硼酸的硼酸毒糖饵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1 d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4,P=0.83)。结论糖分可增强硼酸的灭蚊效果,硼酸毒糖饵可用于蚊虫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市蚊虫种类及其分布情况。方法采集广州市各种环境类型水体中的Ⅲ~Ⅳ龄蚊幼虫并带回实验室单独饲养至成蚊,待成蚊羽化1~2 h后处死制成针插标本并进行蚊种鉴定。结果捕获蚊虫种类5属7种,分别为库蚊属:致倦库蚊、褐尾库蚊、三带喙库蚊;伊蚊属:白纹伊蚊;按蚊属:中华按蚊;巨蚊属:华丽巨蚊;阿蚊属:骚扰阿蚊。2018年调查发现的蚊种以白纹伊蚊为主(58.36%),且其在所调查的4个区中都是优势种。从化区、增城区蚊种构成比占比第二高的蚊种均是三带喙库蚊,花都区是华丽巨蚊,南沙区是致倦库蚊。结论本次调查所发现的蚊虫种类数较1990—1993年发现的种类数少,白纹伊蚊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种灭蚊幼装置的灭蚊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灭蚊幼的物理防制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把蚊幼装在100mL分装瓶,创造隔绝空气的条件,观察2、3、4龄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幼虫和蛹的死亡时间;用空矿泉水瓶制作灭蚊幼装置,并对灭蚊幼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的蛹和4龄幼虫在隔绝空气,5h内均死亡,致倦库蚊的2、3龄幼虫在36h,白纹伊蚊的3龄幼虫在8h才100.0%死亡。对200只2龄蚊幼3次实验(另设对照组),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幼虫杀灭率分别为99.8%和86.9%,白纹伊蚊的羽化和逃逸较多。结论灭蚊幼装置可有效杀灭蚊幼,应进一步优化灭蚊幼装置结构,研究适用场所,推广灭蚊幼的物理防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广安市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规律和在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分布,结合广安市登革热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为预防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1年,每年5—10月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对居民户中积水容器进行调查,记录其中阳性容器的数量及类型,采用布雷图指数(BI)表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结合2017—2021年登革热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按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2014版)定性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运用SPSS 17.0软件,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广安市监测期内白纹伊蚊幼虫BI均值为43.41,BI峰值主要出现在6—8月,5年间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557,P=0.014),不同月份间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919,P=0.036);积水容器幼虫阳性率为11.63%,以废旧轮胎阳性率最高,为68.55%,不同类型的积水容器之间孳生白纹伊蚊幼虫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479,P<0.001);2...  相似文献   

11.
2006-2008年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掌握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和灯诱法调查成蚊,定期观察积水容器蚊幼虫孳生情况.结果 2006-2008年室内共捕获成蚊7495只,密度指数为69.40只/人工小时,雌雄比为1:1.54;其中淡色库蚊占99.17%,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49%、0.20%、0.13%;成蚊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室内捕获栖息成蚊7886只,雌雄比为1:1.83;其中淡色库蚊占99.35%,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33%、0.14%和0.18%.城区放置诱蚊灯312个,捕获成蚊11 881只,雌雄比为1.09:1,平均密度指数为3.17只,(灯·h),公园、居民区、医院密度指数分别为6.27、2.10、1.16只/(灯·h),以公园密度指数最高;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90.60%,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其他蚊种分别占8.73%、0.36%、0.17%和0.14%;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农舍放置诱蚊灯71个,捕获成蚊3078只,雌雄比为4.76:1,平均密度指数为3.61只/(灯·h);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73.91%,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20.47%、3.54%、1.23%,其他蚊种占0.84%;密度高峰期为7-8月.采集幼虫(蛹)23 912条,平均1992.67条/个容器,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分别占75.17%和24.42%,其他蚊种占0.41%;5-9月为密度高峰期.结论 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变化明显,要加强蚊虫孳生地的治理、灭蚊防蚊和疫苗接种工作,防治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北京口岸地区蚊虫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北京口岸蚊虫的种类和季节消长,为蚊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成虫密度监测采用灯诱法和人帐诱法,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勺捞法。结果共捕获成蚊14270只,经鉴定为4属6种,分别为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和骚扰阿蚊;共捕获蚊幼虫114条,为淡色库蚊和凶小库蚊。淡色库蚊为北京口岸的优势蚊种,活动高峰为9月。结论北京口岸蚊虫控制宜采用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成都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规律,为登革热媒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3—11月的每月中旬对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采用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结果 2016年成都市除3月外,每月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性消长明显,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CI=7.10、HI=7.04、BI=9.46),叮咬指数为5.93只/(人·h)。结论成都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密度监测和环境综合治理,并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2种杀虫剂杀灭蚊幼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2种杀虫剂对蚊幼虫的杀灭效果。方法水缸按2g/m2,缸、罐等小型积水容器按1g/个,污水沟按2g/m2药量分别投放安备1%颗粒剂(Abate 1% SG)及保世洁生物扩散剂。结果安备1%颗粒剂对容器白纹伊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60d;对污水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7d;30和40d后成蚊密度分别下降了82%和85%。保世洁生物扩散剂对容器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持效可达40d;对污水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7d;30和40d后成蚊密度分别下降了80%和75%。20和30d后2组试验区均未诱到白纹伊蚊成蚊和卵。结论2种杀虫剂对蚊幼虫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降低成蚊密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O2诱捕法与紫外线灯诱法在成蚊监测中的效果。方法 2007年5-10月份,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公共绿地内,采用CO2诱捕法与紫外线灯诱法每旬监测一次成蚊密度。结果 CO2诱捕法所捕获雌蚊总数占捕获总数的97.01%,捕获淡色库蚊雌蚊总数占捕获淡色库蚊总数的97.02%,分别高于灯诱法的90.14%和90.58%(χ总2=18.82,P<0.01;χ淡2=16.27,P<0.01);灯诱法捕获的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98.90%,高于CO2诱捕法的94.02%(χ2=13.49,P<0.01);2种方法所监测的蚊虫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CO2诱捕法能连续捕获白纹伊蚊,紫外线灯诱法只在某个时点捕获。结论 CO2诱捕法适用于常规监测和白纹伊蚊专项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规律,为指导登革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10月的每月中旬对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结果攀枝花市每月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季节性消长明显,呈单峰型,峰值在8月(BI=51.82、CI=21.51、HI=30.45),叮咬指数为25.67只/(人·h)。结论攀枝花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和环境整治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分析同一区域两种成蚊监测方法监测成蚊种群构成与变化趋势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上海城区中心地带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区域,2012年4-11月份采用人诱停落法和CO2捕蚊机法,开展连续近200 d的成蚊监测。结果 2种监测方法的成蚊种群构成存在显著差异(χ2=2 281.5,P<0.001),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数量占优(构成比为71.07%),CO2捕蚊机法淡色库蚊占优(构成比为71.78%);密度方面,校正前人诱停落法各蚊种密度均显著低于CO2捕蚊机法,以h(小时)为单位进行密度校正后,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显著高于CO2捕蚊机法(t=-3.394,P=0.003),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未见显著差异(P=0.529,P=0.200);种群构成及时间变化趋势方面,成蚊各种群在2种方法中的构成比与季节变化趋势均相关性显著(P<0.01),但不同蚊种的季节分布趋势尚存在各自的特点。结论 人诱停落法与CO2捕蚊机法在成蚊监测中各有优势,在特定时段内,人诱停落法是白纹伊蚊监测最敏感的方法,以“d”(天)为维度时,CO2捕蚊机法对三带喙库蚊的监测较敏感。  相似文献   

18.
1%双硫磷砂粒剂现场灭蚊幼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1%双硫磷砂粒剂对大容器和河流孳生的淡色库蚊、废旧轮胎和雨水井中孳生的白纹伊蚊幼虫的现场杀灭效果,以及该药物控制不同类型孳生地蚊虫孳生的持效期和适宜浓度。方法用不同浓度1%双硫磷砂粒剂处理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孳生地,观察2种蚊幼密度变化及持效期。结果投放0.25mg/L 1%双硫磷砂粒剂28d后,容器内淡色库蚊幼虫密度下降率达到80%以上,持效期接近1个月,而投放2g/m^2剂量于河流中,淡色库蚊幼虫密度下降80%以上的时间为11d,持效期为12d;对白纹伊蚊而言,1mg/L剂量投放20d后,对废旧轮胎和雨水井蚊幼的杀灭效果差不多,蚊幼密度下降率都接近100%。结论10k双硫磷砂粒剂对河流中淡色库蚊的有效控制时间在2周左右,1mg/L剂量对其他孳生地的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有效控制时间均在28d左右。  相似文献   

19.
奋斗呐对三个蚊种幼虫、成虫毒效测定,表明均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幼虫以三带喙库蚊最敏感(LC_(50) 1.63×10~(-4)ppm),白纹伊蚊最差(LC_(50) 1.75×10~(-2)ppm);成蚊以白纹伊蚊最敏感,三带喙库蚊次之,淡色库蚊最差。但三者差异不显著,KD_(50)分别是0.01996、0.02458、0.0616g/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月份、街镇和生境中白纹伊蚊诱卵器的阳性率分布,为科学制定白纹伊蚊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6-11月在上海市徐汇区各个街镇使用诱卵器法开展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试验期间,9月的平均阳性率最高,为18.66%,不同月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1,P<0.05);各街镇中街镇9的年平均阳性率最高,为29.34%,不同街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6,P<0.05);各生境中学校的平均阳性率最高,为16.45%,不同生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4,P=0.06);试验期间,各街镇平均诱卵器阳性率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2(P=0.495)。结论在每年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6月和9月)前有针对性地开展灭蚊工作,对各街镇除害队伍加强媒介控制技术培训,在学校等密度较高的生境加强白纹伊蚊密度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