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建华 《中国保健》2009,(19):856-857
缬沙坦为强效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AT1的拮抗剂,通过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国外研究表明,其治疗高血压疗效确切,耐受性好,药物不良反应少。笔者观察了缬沙坦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吕征 《健康大视野》2007,15(7):67-68
缬沙坦为强效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AT1的拮抗剂,通过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国外研究表明,其治疗高血压疗效确切,耐受性好,药物副作用少。我们观察了缬沙坦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孙海峰 《工企医刊》2009,22(3):33-34
缬沙坦是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Ⅰ型受体(AT1)的非肽类阻滞剂,通过对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S系统)特异性阻断来达到控制血压的效果。缬沙坦的降血压疗效和耐受性已在多个临床试验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雷米普利和缬沙坦对胰岛素抵抗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对 7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组 36例及雷米普利组 34例 ,测定治疗前与治疗后 4周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 (ALD)、内皮素(ET - 1 )、血糖 (SG)及胰岛素 (insulin)水平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 2 4h动态血压变化。结果  (1 )雷米普利和缬沙坦治疗 4周后血压水平均显著下降 ,缬沙坦组收缩压从 (1 60± 1 3)mmHg降至(1 4 5± 1 2 )mmHg ,舒张压从 (99± 8)mmHg降至 (80± 7)mmHg;雷米普利组收缩压从 (1 61± 1 2 )mmHg降至 (1 4 4± 1 1 )mmHg ,舒张压从 (98± 9)mmHg降至 (79± 8)mmHg ;(2 )缬沙坦对 2 4h平均舒张压及降压的谷峰比值均大于雷米普利组 ;(3)缬沙坦组血浆AngⅡ水平升高 ,ALD、ET - 1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升高。雷米普利组血浆AngⅡ水平、ALD及ET - 1均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升高。结论 雷米普利和缬沙坦对血浆AngⅡ水平影响不同 ,但两者降压均安全、有效 ,且能改善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及缬沙坦对犬心房肌细胞外向钾通道电流的作用,探讨其参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方法急性分离单个犬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细胞膜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缓慢延迟整流钾电流(Iks)、超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及短暂外向钾电流(Ito)。结果0.5μmol/L AngⅡ可增加Ikr、Iks,抑制Ito,对Ikur无明显影响;5μmol/L缬沙坦对Ikr、Iks、Ikur及Ito均有抑制作用。结论AngⅡ可能通过对外向钾电流的影响促进AF时的AER,缬沙坦作为AT1受体阻滞剂,可改善AF时的AER,对AF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时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肾病减少蛋白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9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斯匹林100mg/d,尼群地平10mg,3次/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缬沙坦160~240mg/d,疗程60mo,治疗前后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缬沙坦治疗组尿蛋白明显减少,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缬沙坦240mg剂量优于160mg,临床转归观察治疗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率为83.6%,明显高于对照组(6.7%)。结论缬沙坦可明显减少DN蛋白尿,对肾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缬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68例分成3组.对照组给缬沙坦每天1次;治疗组Ⅰ服用缬沙坦每天一次加服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组Ⅱ服用缬沙坦胶囊每天一次加服吲哒帕胺;疗程均8周.结果 治疗8周后对照组、治疗组Ⅰ、Ⅱ总有效率为72.73%、82.61%、91.30%.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4、2、1例.结论 缬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较单用缬沙坦降压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药浴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作用。方法将CRF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n=20):药浴并配合缬沙坦80mg口服,每日一次;对照组(n=20):缬沙坦80mg口服,每日一次。两者在饮食、基础治疗方面相同。观察肾功能、血红蛋白(Hb)2、4小时尿蛋白量(TP/24h)、血脂等变化。结果血脂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使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肝酐(Scr)、TP/24h明显下降,Hb上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改善肾功能,减少蛋白尿,与中药浴法配合治疗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洋地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160mg/d.治疗3年,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经、左室射血分数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相比心率、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好、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佳,是慢性心力衰竭可靠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0.
王巍 《中国卫生产业》2013,(26):109-110
缬沙坦将囊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抗高血压药,用于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本实验研究通过用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缬沙坦胶囊(X1282批)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的缬沙坦胶囊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从专属性、线性及范围、精密度、溶液稳定性、回收率等方面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测定缬沙坦的溶出度,并测定市售缬沙坦胶囊X1282批样品溶出度为92.88%,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11.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方法:将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29例,苯那普利治疗组29例,并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偶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两组间比较,总有效率、显效率、无效率及降压正常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降压疗效相似,且副作用少。说明缬沙坦理一种有高度选择性、高效性、良好耐受性的治疗高血压新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扩张血管药等治疗效果不佳的CHF患者,给予口服缬沙坦80~160mg/d,治疗3~5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心胸比、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率、血压、心胸比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1),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易耐受.结论缬沙坦治疗CHF疗效好,副作用少,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是 90年代出现的新一类抗高血压药物。它通过竞争性的与AngⅡAT1受体结合而阻碍AngⅡ的作用 ,它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国内外临床研究尚不多。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 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疗效评价其安全性。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符合入选要求的病人 ,两次 8h(晚10h~次日晨 6h)尿白蛋白定量在 2 0~ 2 0 0ug/min者 6 0人 ,随机分三组 ,分别为ARB组 (缬沙坦组n =2 0 )、A CEI组 (贝那普利n =2 0 )、对照组 (n =2 0 ) ,均随访 6个月后复查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联合应用是否可以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复发。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RB组)与氨氯地平组(CCB组)。两组恢复窦律后均选用胺碘酮维持窦律,ARB组以缬沙坦80~160mg/d作为基础用药,CCB组以氨氯地平5~10mg/d作为基础用药,疗程为1年。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的房颤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D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RB组房颤复发率较CC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ARB组IVST、LVPWT、LVEDd、LADd、LV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CCB组只有IVST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IVST、LVPWT、LVEDd、LADd、LV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期间ARB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CB组(P<0.01)。结论缬沙坦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改善心房的电重塑与结构重塑,从而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Ⅰ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onⅡ receptor blocker;ARB)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左室舒张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84例,服用缬沙坦80—160mg/d治疗8~10w,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均明显减小,舒张早期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充盈速度比值上升。结论缬沙坦可有效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联合应用是否可以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复发。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RB组)与氨氯地平组(CCB组)。两组恢复窦律后均选用胺碘酮维持窦律,ARB组以缬沙坦80~160mg/d作为基础用药,CCB组以氨氯地平5~10mg/d作为基础用药,疗程为1年。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的房颤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D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RB组房颤复发率较CC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ARB组IVST、LVPWT、LVEDd、LADd、LV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CCB组只有IVST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IVST、LVPWT、LVEDd、LADd、LV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期间ARB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CB组(P〈0.01)。结论缬沙坦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改善心房的电重塑与结构重塑,从而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当归对大鼠残肾模型中肾脏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及与缬沙坦治疗作用相比较。方法通过SD大鼠5/6肾切除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设假手术组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当归治疗组7只,缬沙坦治疗组6只,当归加缬沙坦治疗组6只。12周后采集血样、24h尿样及肾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判断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浸润肾组织巨噬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和增生内皮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生理盐水对照组肾功能下降,肾间质纤维化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指数(GCI)和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指数(PCI)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当归、缬沙坦、当归加缬沙坦治疗能显著增加肾小球和肾间质毛细血管数目(P〈0.01),并能延缓肾功能恶化、肾间质纤维化,其中GCI和PCI密度与肌酐清除率(CCr)、间质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并且当归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与缬沙坦合用还可避免单独使用缬沙坦时CCr降低。结论当归能改善大鼠残肾模型新生血管形成和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与缬沙坦有类似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第一个血管紧张素ⅡATl受体阻滞剂(简称ARB)——氯沙坦(科素亚)问世以来,这类药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ARB类药物除氯沙坦外,还有缬沙坦(商品名代文)、厄贝沙坦(商品名安博维)、替米沙坦(商品名美卡素)、奥美沙坦(商品名傲坦)和坎地沙坦(商品名必洛斯),共6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145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胺碘酮+普伐他汀组(Ⅲ组)、胺碘酮+缬沙坦+普伐他汀组(Ⅳ组),治疗随访2年,比较四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后,Ⅰ、Ⅱ、Ⅲ、Ⅳ组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4.1±2.1)、(41.7±2.8)、(44.4±3.1)、(40.1±2.5)mm.Ⅰ组和Ⅲ组左心房内径均大于Ⅱ组和Ⅳ组(P<0.05),而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Ⅳ组的CRP水平分别为(4.56 ±0.24)、(4.47±0.45)、(2.87±0.53)、(2.54 ±0.42)mg/L Ⅰ组和Ⅱ组CRP水平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I组和Ⅱ组、Ⅲ组和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Ⅲ、Ⅳ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57.9%、79.4%、77.1%、85.3%,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Ⅱ、Ⅲ和Ⅳ组(P<0.05).结论 缬沙坦和普伐他汀联合应用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缬沙坦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而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周乃菁  蒲鹏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11,27(16):1914-1916
目的观察银杏胶囊联合缬沙坦辅助治疗肺心病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27例,使用常规治疗,治疗组Ⅰ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组Ⅱ32例在治疗组Ⅰ的基础上联合银杏胶囊,观察3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Ⅰ的有效率为76.7%,治疗组Ⅱ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为58.6%,治疗组改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在血气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改善心脏结构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有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对肺心病心衰患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若联合使用银杏胶囊、缬沙坦,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