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探讨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抽取2012-06—2014-06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年龄大小分为观察组(60岁以上)78例和对照组(60岁以下)42例,所有入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部血管超声(CUS)检查,对比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联合应用的价值和意义。结果经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发现,观察组其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和脑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且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颈部血管超声(CUS)检查发现,观察组其颅内前循环狭窄发病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诊断脑梗死的过程中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部血管超声(CUS),不仅简单、快捷和方便,且有利于发现病因和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颈动脉彩色超声及经颅多普勒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和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血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的发病机制。方法 28例血管性金森综合征,32例帕金森病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经颅多谱勒检查,以病变血管、血管狭窄程度的超声分级作为评价颈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 颈动脉彩色超声及经颅多谱勒显示两者的动脉硬化斑块致血管狭窄程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组各血管的异常率显著高于PD组(P0.05)。结论 颈动脉彩色超声及经颅多谱勒有助于鉴别PD和VD,为揭示二者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一致性来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170例连续纳入的疑诊脑动脉硬化症的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分别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脑动脉硬化症及严重程度判断的一致性。结果所有患者经TCD及头颅MRA检查,结果同为正常者21例,同为轻度脑动脉硬化症者48例,同为中度脑动脉硬化症者49例,同为重度脑动脉脑动脉硬化症者29例。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结果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硬化症具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中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的价值和意义。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015-06—2016-06来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取196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人员中12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比和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诊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的血管异常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2组血管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相比,小面积脑梗死及腔隙性梗死患者血管异常率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面积脑梗死和腔隙性梗死患者血管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诊疗,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评估病情,为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参考价值,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TCD)在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1-2016-01中国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96例为观察组,取同时期脑梗死患者84例为脑梗死组,另取同期进行正常体检的健康者51例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行TCD检查,对测量的血液流速,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3组的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及收缩峰/舒张末流速(Vs/Vd,S/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流异常率为7.84%,血管狭窄率为5.88%;脑梗死组分别为79.76%、53.57%,观察组分别为64.58%、15.63%;观察组与脑梗死组的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及收缩峰/舒张末流速(Vs/Vd,S/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脑梗死组的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及收缩峰/舒张末流速(Vs/Vd,S/D)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检查可有效了解脑血管功能状态,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病情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梗死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体检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参数。结果梗死组IMT增厚发生率、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低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AT低于体检组,PI、RI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关联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血流参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在脑动脉硬化症性头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09-2016-10河南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接诊的脑动脉硬化症性头晕患者96例,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常规应用西比灵胶囊,观察组同时加用养血清脑颗粒。综合分析2组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并对其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多普勒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硬化症性头晕中积极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经多普勒变化情况,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10—2014-1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早期患者38例,并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19例。试验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检查方法,对照组采用CT检查。对比2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异常率及检测结果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ACA血流速度60.46cm/s、异常率89.4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5cm/s、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CA血流速度(37.81)cm/s明显低于对照组(54.49)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测结果未显示出脑部组织的缺血性病变,而试验组的TCD异常则以血管狭窄病变为主。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临床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及时有效观察出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性较高,对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可在临床中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栓通胶囊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人选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例78例,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加康复锻炼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栓通胶囊,治疗6月后观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结果 两组血液流变学、ABI及PWV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颈动脉IMT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栓通胶囊能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僵硬度,ABI和PWV可作为反映血管弹性功能较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关系,判断超声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组,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脑梗死组。结果①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56/61)高于单发性脑梗死组(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51,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单发性脑梗死组(χ2=4.4103,P=0.04<0.05)。②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首发性脑梗死组(χ2=9.6317,P=0.002<0.01),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首发脑梗死组(χ2=4.5955,P=0.0320<0.05)。③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略高于轻型脑梗死组,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略严重于轻型脑梗死组。结论①多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高,狭窄程度严重。②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狭窄程度与多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1—2014-08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实验组),均施行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另选取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内膜增厚、斑块出现情况,2组患者经超声检测所得的IMT值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症状内膜增厚及斑块出现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MT值明显较对照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动脉狭窄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检查诊断的重要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03—2017-03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态、管腔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22例IMT增厚,IMT平均厚度(1.06±0.86)mm,2组IMT增厚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中34例斑块形成,其中不稳定斑块19例,研究组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斑块发生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中18例出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而对照组只有7例出现管腔中重度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显著增厚、存在不稳定斑块及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更易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诊断98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和同时期的82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大小、性质、好发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vs72.9%,P0.05),但面积大于20mm2斑块的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8%vs9.8%,P0.01);2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vs62.7%,P0.05);3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χ2=6.9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高风险、老年人的脑卒中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12—2016-11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40例(观察组),症状性脑梗死40例(症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颈动脉彩超特征。结果斑块检出率、IMT厚度、Crouse斑块积分及斑块形态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症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颈内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血流参数观察组与症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颈部动脉硬化及斑块但尚未明确诊断无症状脑梗死者,颈动脉彩超观察斑块的形态和性质尤为重要;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应常规筛查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情况,定期监测颈动脉斑块及血流参数变化,给予早期干预,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在代谢综合征患者脑血管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ulti-DopX4型TCD仪对13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2例呈现动脉硬化性病变,总异常率86.2%;其中43例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呈现节段性血流增快狭窄型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5,P<0.01)。含有高血压的组合中,节段性血流增快狭窄型明显增多(χ2=11.57,P<0.05)。结论脑动脉硬化是代谢综合征患者早期常见的脑血管病变,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患者脑血管狭窄型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重或肥胖患者脑卒中发病后颅内血管及颈部血管的血供情况。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患者235例,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的不同分为正常组50例,超重组50例,轻度肥胖组50例,中度肥胖组45例,重度肥胖组40例。分别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以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卒中患者颅内血管及颈部血管血供情况。结果 TCD检查:随着患者BMI水平的增高,患者病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速度与健侧MCA血流速度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超重组、轻度肥胖组、中度肥胖组、重度肥胖组IMT分别为(0.71±0.21)mm、(0.79±0.24)mm、(0.91±0.29)mm、(1.02±0.30)mm、(1.15±0.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BMI水平的增高,患者轻度狭窄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重度狭窄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患者脑卒中后,病侧及健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均出现明显下降,而IMT明显增厚,且伴重度颈动脉硬化狭窄。TCD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作为预测超重或肥胖患者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7.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分别对10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及10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测量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0%,内膜粗糙率为3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0 mm者占24%,颈动脉狭窄率为23%,颅内血流异常率为60%,颅内血管狭窄率为16%,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8%,4%,4%,6%,8.1%,4.8%;脑梗死对照组分别为90%,62%,51%,45%,88.9%,50%,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脑梗死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脑供血不足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一个阶段,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厚度2mm的患者80例,根据病情38例纳入进展组,42例纳入稳定组,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偏心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进展组患者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颈动脉颅外段轻中度血管狭窄中,进展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中颈动脉颅外段重度血管狭窄和斑块的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进展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脑梗死进展与否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etion angiography,DSA)方法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120例,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DM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NDM组),均行DSA检查,根据NASCET法对DSA结果测量,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结果 (1)糖尿病组的血管狭窄发生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且均以颈内动脉狭窄最多见,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同血管部位(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血管狭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脑梗死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比较,糖尿病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均以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较常见,同时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与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与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同时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实验组颈部血管狭窄发生率及重度狭窄率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