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进行鞍底重建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11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重建鞍底。结果 36例完成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制作、复位,其中10例切除肿瘤过程中鞍隔破裂,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结合鼻中隔粘膜瓣完成鞍底重建。肿瘤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5例;肿瘤全切除率为86.1%(31/36)。术后无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术后随访3~12个月,无鞍底粘膜骨瓣移位,无迟发性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结论 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鼻中隔粘膜瓣重建鞍底,方法简单,可有效预防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切除术后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开颅手术中两种方法封闭额窦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术中额窦开放病人的临床资料。对照组85例病人接受标准额窦关闭法封闭额窦,观察组104例病人接受自体带蒂骨膜封闭额窦。通过比较病人术后脑脊液漏、额窦炎以及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方法处理术中额窦开放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颅内感染及额窦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92%、2.88%,明显低于对照组12.94%、11.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6)。对照组病人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2.35%,观察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结论自体带蒂骨膜封闭额窦是一种快速、有效、可靠的封闭额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颅前窝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颅前窝骨折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24例;手术治疗27例,术中采用带蒂的骨膜瓣或者颞肌筋膜及人工硬膜,进行颅底修补及重建。结果 保守治疗24例中,出现脑脊液漏8例,其中合并颅内感染1例;手术治疗27例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无颅内感染。结论 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颅前窝骨折应积极带蒂骨膜或颞肌筋膜整块反转修复颅前窝的硬膜,可有效防治脑膜脑膨出及脑脊液漏,避免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制作可解剖复位的鞍底带蒂粘膜骨瓣的手术方法。初步探讨其使用范围及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1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鞍底带蒂粘膜骨瓣进行鞍底解剖复位的病例38例。术中暴露鞍底后仔细辨认双侧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及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上述解剖结构内侧马蹄形切开鞍底粘膜,磨开鞍底骨质并向下翻开,形成鞍底带蒂粘膜骨瓣。肿瘤切除以后,复位鞍底粘膜骨瓣并用生物蛋白胶固定,实现鞍底的解剖复位。结果 32例患者完成鞍底解剖复位。9例术中脑脊液漏患者,无一发展为术后脑脊液漏。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粘膜骨瓣相关并发症。结论鞍底带蒂粘膜骨瓣是一项安全、有效的鞍底解剖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外伤性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6例患者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分别采用如下手术方法进行缺损修复:①游离骨膜片5例;②鼻内窥镜下修补3例;③带蒂额帽状鹏膜骨膜瓣16例;④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12例。所有患者均未移植骨修复颅底。结果 平均住院16 d,术前有脑脊液(CSF)漏、气颅、脑膜脑膨出及眼球突出或凹陷者术后均消失,无CSF漏、气颅及感染再发生。31例随访6个月至10年(平均4年),未发现有脑膜脑膨出发生。结论 颅底缺损直径<1cm且无合并颅内损伤、感染及异物存留的患者可经鼻内窥镜下手术修复缺损,但对急性复杂性颅脑-颅底颌面损伤或颅底缺损较大伴有异物、脓肿、脑膜脑膨出或气颅和CSF漏超过2周不愈者应尽早予清创和修复颅底缺损;带蒂额帽状腹膜骨膜瓣是修复颅底缺损最好的材料,但对于有额部皮肤软组织严重损伤患者则应选择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来修复颅底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额颅底开放性颅脑损伤尤其是颅底重建的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1例前额部近颅底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影像资料,急诊手术行开颅探查。术中可以发现程度不同的颅底骨骨折,硬膜破损,以及脑组织的损伤和脑内血肿等。手术采用自体局部可设计利用的额颞肌,筋膜,骨膜组织进行重建颅底及修复破损硬膜。结果术后无脑脊液漏,无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在彻底的颅脑清创的基础上,采用带蒂自体额颞肌筋膜骨膜瓣可以有效修复开放性损伤的颅底,临床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7.
带蒂延长颞肌瓣修补脑脊液鼻漏或耳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蒂延长颞肌瓣修补脑脊液鼻漏或耳漏朱炎昌,蒋先惠1973年开始研究并以带蒂延长颞肌瓣修补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共10例,均修补成功。现介绍如下。手术方法(一)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鼻漏的瘘口位于一侧者,作患侧额颞部骨瓣成形开颅术。双侧筛板有或怀疑都有缺损,或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额窦颅腔化技术在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病人15例,采用经额骨入路,切除额窦后壁,刮除额窦黏膜封闭额窦及鼻额管,清除颅内血肿,修补硬脑膜,带蒂骨膜瓣重建颅底,二期修复颅骨缺损。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人,无脑脊液漏、脑脓肿、额窦囊肿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GOS评分4~5分。结论额窦颅腔化技术在处理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带蒂骨膜瓣在前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带蒂骨膜瓣在前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对14例前颅底肿瘤病人手术全切后,采用带蒂骨膜瓣行前颅底重建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重建效果良好,无一例病人发生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及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结论带蒂骨膜瓣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修复前颅底缺损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来,经鼻内镜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脑脊液鼻漏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术中颅底重建至关重要,若处理不当,可增加颅内感染风险,甚至危及生命。近年发展起来的鼻腔带蒂黏膜瓣是一种可靠的颅底重建技术,可显著增加神经内镜到达前颅底、鞍区、鞍旁区域的成功率。本文拟就鼻腔带蒂黏膜瓣分类、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要点、术后管理、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枕下骨瓣开颅术治疗后颅窝病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枕下骨瓣开颅术治疗后颅窝病变,与传统的枕下骨窗开颅术比较探讨其优越性。方法92例后颅窝病变,枕下骨瓣开颅48例,骨窗开颅44例。分别采用乙状窦后、后正中和旁正中三种手术入路。结果 骨瓣开颅组术后CT显示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脑脊液漏,皮下积液6例,颅内感染5例。骨窗开颅组术后脑脊液漏3例,皮下积液9例,颅内感染4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骨窗开颅组有不同程度的创口凹陷。结论 虽然骨瓣开颅组术后无脑脊液漏,但是尚不能说明骨瓣复位能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是否骨瓣复位与术后皮下积液和颅内感染亦无明显关系。骨瓣复位保持了解剖层次的完整性,避免了术后颅骨缺损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前窝底肿瘤切除后颅底重建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颅前窝底肿瘤的临床资料.复发颅咽管瘤2例,复发嗅沟脑膜瘤2例,筛窦低分化腺癌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手术采用扩大双额、双骨瓣开颅.肿瘤切除后,颅前窝底骨质缺损直径5.0-7.0cm,颅前窝底硬膜缺损直径约6.0~9.0cm。采用“三明治”法重建颅底,硬膜缺损以游离自体骨膜或颞肌筋膜修补,额部带蒂骨膜覆盖于鼻根部小骨瓣并与颅底硬膜缝合,两者之间用钛板修补骨性缺损。结果肿瘤完全切除6例。术后无一例出现脑脊液鼻漏。术后颅内感染1例,经抗感染治疗及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后治愈。结论“三明治”法重建颅底可获得优良效果。颅前窝底肿瘤彻底切除后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一期手术治疗前额凹陷、前颅底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鼻漏的体会。方法对18例病人施行一期手术,预留前额部带蒂骨膜瓣,彻底清创及清除颅内血肿、挫伤的脑组织后,硬膜外分离修补硬脑膜缺损,将骨膜瓣表面涂EC胶粘铺于前颅底,10例骨折片一期复位。结果全组病人均治愈。18例脑脊液漏术后17例停止,1例减少经保守治疗后亦停止;10例同时将骨片复位,前额外观满意。2例术前视神经损伤者1例视力恢复,随访6个月~4年无复发。结论前额凹陷骨折或合并颅内血肿、脑挫伤同时合并前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前者具有手术指征者应同时行前颅底探查重建,脑脊液鼻漏修补,凹陷骨折片复位,可有效地预防脑脊液鼻漏,恢复容貌,避免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迟发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脊液漏是颅脑创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9%。脑脊液鼻漏则多见于前颅底骨折,发生率高达39%犤1犦。急性期脑脊液鼻漏多可于伤后1周内自行封闭愈合,延迟性脑脊液鼻漏患者于外伤后数周至数月出现,常迁延不愈,可导致颅内感染及脑膜炎的发生,需施行手术修补漏口。我院自2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合并脑脊液鼻漏7例,蝶窦或术区脓肿4例。再次手术进行脑脊液鼻漏修补3例,经鼻清除蝶窦和术区脓肿2例,切除脓肿同时行脑脊液鼻漏修补2例。治愈10例,死亡1例。结论术后脑脊液鼻漏和蝶窦脓肿是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病因治疗、腰大池置管引流、鞘内注射给药及选用容易透过血-脑屏障抗生素是颅内感染的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瓣状肌肉切口和骨瓣开颅手术的32例桥小脑角区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满意术野显露,术野显露平均用时45min;无脑脊液漏和皮下积液发生,术后1例发生颅内感染,经抗炎治疗后恢复。全部患者半年后随访,切口愈合良好,局部肌肉无明显萎缩。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瓣状肌肉切口和骨瓣开颅可有效降低手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和颅内感染的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及时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57例颅脑手术患者的年龄、手术类型、GCS评分、ASA评分、有无术后脑脊液外引流、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否存在脑脊液漏等与颅内感染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例患者出现颅内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类型、GCS评分、有无术后脑脊液外引流、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否存在术后脑脊液漏与术后颅内感染发生有统计学关联(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术后脑脊液外引流(P=0.026)、发生术后脑脊液漏(P=0.007)、GCS评分≤9(P=0.013)、手术时间4 h(P=0.042)、二次手术(P=0.049)、急诊手术(P=0.029)。结论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过程中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临床上应给予及时地预估、预防及控制,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术后导致颅内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患者322例,其中26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为颅内感染组,其余296例未发生颅内感染患者为非颅内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开放性颅脑外伤、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切口脑脊液漏、术后白蛋白检测水平、急诊手术、双侧手术等临床资料,分析上述因素对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影响.结果 颅内感染组年龄>60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开放性颅脑外伤、手术时间>5 h、手术次数>2次、切口脑脊液漏患者、术后白蛋白水平≤25 g/L患者、急诊手术、双侧手术所占比例均高于非颅内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外伤术后继发颅内感染因素有老年、手术次数过多、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有脑脊液漏、术后白蛋白水平低、开放性颅脑损伤等,术前做好上述因素防治,有助于减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中高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失败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5例患者均为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经鼻蝶和唇下-上颌窦入路行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中发生高流量脑脊液鼻漏并首次颅底重建失败而行二次修补的病例,通过自体脂肪片+自体鼻中隔黏膜瓣、自体脂肪片+自体阔筋膜+自体鼻中隔黏膜瓣、自体脂肪片+自体阔筋膜等修补材料重建颅底。结果二次修补术分别采用硬膜下覆盖自体脂肪片+自体鼻中隔黏膜瓣(1/5例)、硬膜下覆盖自体脂肪片+硬膜外覆盖自体阔筋膜(1/5例),以及硬膜下覆盖自体脂肪片+硬膜外覆盖自体阔筋膜+自体鼻中隔黏膜瓣(3/5例)修补漏口,颅底创面愈合良好;平均随访20个月,无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高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和颅底重建是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术成败之关键。修补失败原因包括人工硬膜完全吸收、未以脂肪组织封堵术区残腔或脂肪片液化、中鼻甲黏膜瓣与硬脑膜愈合不佳、未以阔筋膜封堵硬脑膜缺损、阔筋膜移位或鼻中隔黏膜瓣缺血坏死。多层组织重建联合带蒂组织瓣的修复方式安全、可靠,术前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术中严格按照手术规程操作,可避免修补失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患者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6-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神经外科298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否脑室外引流及术后是否发生脑脊液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298例患者,其中发生术后颅内感染26例,感染率8.7%。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GCS评分、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手术次数是颅脑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GCS评分9分、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手术时间4h、二次手术是神经外科颅脑术后引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脑室外引流、GCS评分、术后脑脊液漏、手术时间及二次手术,临床应采用综合预防措施减少颅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