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效果。方法92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46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以及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以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以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干预对于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劲动脉粥样硬化优于常规治疗组,并可能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5-03—2016-09符合入选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在标准脑梗死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1次/d。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血脂、hs-CRP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采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时,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NIHSS评分均较前减少,观察组减少程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血脂、hs-CRP水平,具有稳定及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40mg阿托伐他汀效果更佳,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120例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均给予常规和综合性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晚,治疗12个月,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血脂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治疗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12个月,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血脂水平、hs-CRP均显著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的IMT与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显著稳定动脉斑块,并促进斑块的消退,减轻血管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防作用及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0-02—2014-01收治102例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其中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组均治疗12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并有稳定动脉斑块,促进斑块消退的作用,且有一定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在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d,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hsCRP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6个月时,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均P0.05)。3组间治疗前内-中膜厚度(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IMT及低回声斑块比率显著降低,高回声斑块率显著增高(均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患者第6个月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3组间NIHSS评分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瑞舒伐他汀的降脂及抗炎作用比阿托伐他汀更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卒中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获取IMT、PSV、RI,并观察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及斑块性质。分析2组间各超声参数的差异,并行NIHSS、mRS评分及观察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超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卒中组IMT、RI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9.71、4.69,P=0.00),PSV较对照组减低(t=6.94,P=0.00)。卒中组斑块及易损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χ2=36.37、5.93,P=0.00、0.01)。随着NIHSS评分、mRS评分及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增加,颈动脉的IMT、PSV、RI及斑块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易损斑块发生率在不同NIHSS评分、mRS等级及血管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厚度、PSV、RI、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易损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是否存在易损斑块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组各45例,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大剂量组初始剂量40 mg/d,常规组为10 mg/d,连续治疗24周。评估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及斑块面积变化,并评估2组用药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及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24周大剂量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TC、TG、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2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更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及缩小斑块面积有关,对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s,ox-LD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1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存在动脉硬化斑块,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98例,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联合治疗组98例,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500 mg/d)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检测血清hs-CRP、ox-LDL及MMP-9水平和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及斑块数量变化。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血清hs-CRP和MMP-9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t=10.157,13.619,16.211和t=33.684,48.563,47.951,联合组:t=14.662,23.586,28.179和t=47.023,50.239,50.774,P均0.01),ox-LDL水平在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2,5.011,5.892,P均0.01),而在常规治疗组虽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同时间点比较,hs-CRP、ox-LDL和MMP-9水平联合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5、5.271、2.492,t=4.927、3.772、4.673和t=16.862、4.251、2.045。P0.01或P0.05)。2治疗前,两组IMT值、斑块面积和斑块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联合治疗组IMT值及斑块面积均下降,斑块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7,3.290,2.158,P均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分别从降低hs-CRP、ox-LDL及MMP-9水平,具有更强的抗氧化、逆转和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清hs-CRP与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hs-CRP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脑梗死患者hs-CRP、MMP-9、TNF-α、IMT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MMP-9和TNF-α水平、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MMP-9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颈动脉IMT变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MT较对照组减少(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血脂水平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和MMP-9水平,使IMT变薄,更有利于抑制炎症从而降低卒中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6—2015-08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采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彩超检测I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5)。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纤维型、脂质型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所有类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脂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有利于促进颈动脉斑块的稳定,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拮抗剂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2-06—2014-12收治的8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n=48)与对照组(n=47)。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采取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颅内外动脉IMT(内膜中层厚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获得改善,组内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颅内外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IM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拮抗剂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提高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改善血脂水平,减小IMT,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期脑梗死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及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0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颈动脉斑块、血脂水平、血浆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高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比例、颈动脉斑块面积、内中膜厚度、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差异,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期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有效缩小、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炎、降血脂功效更加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药汤剂结合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11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成2组各55例。对照组单纯应用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选用中药汤剂结合西药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炎症因子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5%和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TNF?α、IL-8和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IHSS分值分别为(9.62±2.53)分和(17.83±3.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结合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炎症因子和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发病前开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初发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他汀类药物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纳入2011-2013年期间在本科连续住院12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发病前开始治疗组为发病前已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患者45例。发病后治疗组为发病24h后开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患者75例。登记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史,依据影像学资料行卒中分型(采用TOAST分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计算患者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在入院时及发病3个月时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以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时mRS≤2定义为预后良好,mRS≥3为预后较差的标准。入院时及发病3个月时行血脂分析检查。对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平均颈动脉IMT、入院NIHSS、预后及TOAST分型进行对照分析,不同预后的患者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预测因素。结果发病前开始治疗组良好预后的数量、患有高脂血症患者数量较发病后治疗组明显更多,且发病前开始治疗组有明显更低的NIHSS评分(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OR 0.13,95%CI 0.03~0.39,P=0.006)、发病前开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OR 4.8,95%CI 1.23~19.00,P=0.025)、入院时NIHSS(OR 1.15,95%CI 1.01~1.26,P=0.012)是卒中后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发病前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可能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这种作用可能源自他汀类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及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0-07—2012-09于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收集基线资料,根据是否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于入院时及发病后3个月时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一般资料、NIHSS评分、BI及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测定发现,2组除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他汀治疗组患者发病30d时血清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预后良好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例数、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而合并冠心病例数及发病后48h血清hs-CRP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NIHSS评分及发病后48h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时预后的指标(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用于患者发病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通过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一中膜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T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西洛他唑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作用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2011-03-2013-04来我院诊治的2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给予西洛他唑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有效率与复发率,及颈总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析2组治疗前后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78%),复发率(5%)显著低于对照组(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与颈动脉斑块面积等4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4项指标均较低,但实验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或升高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治疗脑梗死患者,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率,提高有效率,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浓度,有效调节血脂因子水平,是一种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probucol,PRO)联合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O)对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CAS)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2-04—2014-10在我院治疗的C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ATO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PRO治疗,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监测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硬化斑块指数(plaque index,PI)及斑块大小,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血脂水平、IMT、PI和斑块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分别为(1.42±0.36)mmol/L、(3.15±0.32)mmol/L和(2.01±0.24)mmol/L,对照组为(1.76±0.43)mmol/L、(3.96±0.92)mmol/L和(2.52±0.34)mmol/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MT、PI和斑块大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PRO联合ATO治疗能明显抑制CI患者CAS形成和发展,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C、TG与LDL-C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6-06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79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40例)及对照组(n=39例)。对照组于基础治疗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治疗。(1)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2)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TG、TC、LDL-C水平;(3)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4)统计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治疗后随访3个月,统计比较2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TC、LDL-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7.50%(7/40)与对照组12.82%(5/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2.50%(1/40)明显低于对照组20.5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TIA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及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