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程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sICH)转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17例,符合溶栓治疗指征者采用静脉rt-PA以0.9 mg/kg足量溶栓治疗,其余则给予普通安慰剂治疗。所有患者根据Wahlund改良LA分级量表(ARWMC)评分对LA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轻度(1~5分),中度(6~10分),重度(10分)。溶栓后24~36 h复查头CT,判定是否出现sICH转化。比较不同程度LA患者中溶栓组和安慰剂组sICH转化率。结果本研究组中,溶栓治疗者49例,安慰剂使用者68例;LA轻度45例,LA中度25例,LA重度47例。本研究共有10例患者(8.5%)发生s ICH转化,其中溶栓治疗者7例,安慰剂使用者3例;LA轻度2例,LA中度2例,LA重度6例。在LA轻度及中度患者中,溶栓组患者sICH转化率略高于较安慰剂组(P=0.052,P=0.650)。而在LA重度患者中,溶栓组患者s ICH转化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43)。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溶栓组患者ARWMC评分与其静脉溶栓治疗后sICH转化率呈正相关(r=0.476,P=0.0005)。结论重度LA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sICH转化的风险。了解患者的LA程度有助于对临床溶栓决策的选择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11—2015-01平顶山一矿职工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均未行溶栓治疗,按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如既往疾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检与治疗方式等,实验室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对可能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年龄≥60岁(61.36%)、吸烟史43.18%、心房颤动70.45%、脑白质病变63.64%、抗凝治疗56.82%、大面积脑梗死72.73%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室检查指标显示观察组FIB(3.93±0.54)g/L、LDL-C(2.03±0.64)mmol/L、TC(3.84±0.25)mmol/L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脉压(58.74±3.57)mmHg、NIHSS评分(15.84±1.82)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脉压、TC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脉压、TC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腔隙性脑梗死后发生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248例,其中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133例(脑梗死组); 急性脑出血患者152例,其中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78例(脑出血组); 收集并比较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既往病史、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并对有差异的指标绘制ROC曲线以确定其诊断价值。结果 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史、既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比例及入院血压、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组总胆固醇水平、NIHSS评分、心房纤颤、癌症、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胆固醇以4.945 mmol/L为临界点,此时总胆固醇水平鉴别腔隙性脑梗死发生脑出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43.9%和81%。结论 伴有心房纤颤、癌症、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史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脑梗死; 2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史的比例、血脂(除外总胆固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腔隙性脑梗死后继发脑梗死和脑出血可能存在共同的潜在机制; 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易发生脑出血诊断的辅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缺血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急性脑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动态观察了54例急性脑出血和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浆渗透压,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头颅CT的改变。结果:脑出血组和脑死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渗透压,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浓度无明显差异,脑梗死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脑出血组(P<0.05)。31例脑出血患者治疗两周后复查头颅CT,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新的脑梗死 灶,此4例患者平均年龄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脑出血组(P<0.01),结论:脑出血和脑死是发生于脑血管病变基础上的两个相关联的病变,二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脑出血发生及演变过程中可继发病脑梗死,而该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可能与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脑出血治疗过程 应强调沦的脑功能监测,尽量有脑出血急性期后早期改善脑循环并同时给予脑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回顾性分析鹿邑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06—2014-06收治的196例急性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2-06—2014-06收住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96例,男94例,女102例;年龄44~82岁。所有患者在溶栓后24h内、2~14d、15~21d和病情变化时复查颅脑CT,根据复查结果分为静脉溶栓后出血组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在入院后10 d内行头颅CT复查,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05例,女140例,10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组的年龄、脑梗死体积、脑卒中史或TIA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抗凝药和房颤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而2组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高脂血症史、吸烟或饮酒史无明显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68,95%,CI=1.059~3.412; P=0.021)、梗死体积(OR=3.461,95%C1=1.317~6.270; P=0.044)和房颤(OR=1.284,95%C1= 1.117~2.903; P=0.015)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为29.3%,年龄、脑梗死体积和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绝大多数出血性转化不会加重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加重的患者主要是脑实质血肿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出血转化者70例,其余为无出血转化者70例,分析2组患者在入院时首次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病史、饮酒史及既往脑卒中病史的差异,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组患者在入院时首次空腹血糖水平、心房颤动病史、高血压病史的例数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而非出血转化组中总胆固醇水平高于出血转化组(P<0.05),2组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糖尿病病史、饮酒史、既往脑卒中病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高空腹血糖水平(>6.1 mmol/l)、房颤病史、高血压病史是急性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总胆固醇(TC)是防止出血转化的一个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A)与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患者脑出血转化和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128例,均为首次发病,符合静脉溶栓指征,采用静脉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予以足量溶栓; 对脑部磁共振表现根据ARWMC评分将患者分为LA组和无LA组,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 随访患者至溶栓90d后,评估溶栓后脑出血、运动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LA对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及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LA组45例(35%),无LA组83例(65%)。LA组rt-PA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为40.0%(18/45),无LA组为18.0%(15/83),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LA组发生症状性脑出血(sICH)10例(22.2%),高于无LA组5例(6.0%)(P<0.05); 经过90 d随访,LA组脑卒中复发比例高于无LA组(P<0.05); 无LA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预后评分方面明显优于LA组(P<0.05);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A是影响ACI患者溶栓后短期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3.86,95%CI=1.20~31.63,P=0.002)。结论 脑梗死合并LA患者rt-PA溶栓后脑出血转化风险和sICH发生率高,短期随访运动和神经功能恢复差。LA是影响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指导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3例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在标准时间窗(4.5h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血脂、NIHSS评分及ASPECT评分与溶栓后出血的相关性。结果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共17例,其中症状性脑出血患者有5例,占所有溶栓患者的4.85%、所有出血患者的29.41%。溶栓后脑出血与房颤、NIHSS评分及ASPECT评分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有房颤、NIHSS评分高及ASPECT评分低者行rt-PA静脉溶栓容易发生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8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5 h内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根据阿替普酶治疗后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分为恶化组(43例)和非恶化组(71例),收集2组临床基线资料,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恶化组饮酒人数、吞咽功能障碍人数、责任大血管闭塞数、心源性脑栓塞数、白细胞计数、TC、LDL-C、脂蛋白(a)、ApoB、肌酐水平等指标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P均<0.05),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非恶化组(P<0.05),而其它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HDL-C水平、责任大血管闭塞、心源性脑栓塞均与患者溶栓后发生END显著相关(P<0.05)。结论 脂蛋白(a)及HDL-C水平异常、责任大血管闭塞、心源性脑栓塞等均为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自2000—02-2005—06,我们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A 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高龄A IS患者262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5 h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HT)分为HT组和非出血转化(NHT)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血压...  相似文献   

15.
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36例中青年ACI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6例中青年非ACI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白细胞(WBC)计数、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中青年罹患ACI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观察组高血压、吸烟、饮酒、男性、WBC计数、血尿酸(B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高血压、吸烟、LDL-C是中青年A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吸烟、饮酒、男性、WBC、BUA、TC、LDL-C、Hcy是引发中青年ACI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吸烟、LDL-C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人口老年化,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正确认识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和积极的预防可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吸烟、饮酒等是脑梗死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本文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进展性脑梗死72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SIP)危险因素。方法 急性脑梗死病人144例(其中进展性脑梗死7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72例)分别进行体温、血压、血糖的测定及头颅CT、TCD检查。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存在感染、糖尿病、高血糖、脑动脉大血管狭窄或闭塞、治疗不当等方面,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防治脑梗死进展的不利因素,从而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最大限度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人口老年化,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正确认识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和积极的预防可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吸烟、饮酒等是脑梗死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本文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50%~70%存活者遗留明显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脑梗死后治疗关键是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区的脑细胞,超过时间窗,半暗带的损害就不可逆转.因此,抓住时间窗,尽早溶栓,缩短脑缺血的时间,越早溶栓,再通率越高,神经功能恢复越好.过去20 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