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3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根据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52例)和非血栓组(379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恶性肿瘤病史、合并感染、NIHSS评分≥16分、脱水剂应用≥4次/d、卧床时间≥14 d、行介入治疗、服用氯吡格雷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脱水剂使用次数≥4次/d、NIHSS评分≧16分、合并感染是脑梗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LDVT) 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对策.方法 本文对50例CI后LDVT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一般状况、临床特点以及静脉尿激酶溶栓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效果.结果 CI病人并发LDVT患者中,65岁以上66%;下肢水肿伴疼痛为主要症状, 瘫痪侧LDVT发生率82%,健侧LDVT发生率14%,双侧LDVT发生率4%,通过静脉尿激酶溶栓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4d内所有深静脉血栓的症状逐渐消失.结论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CI患者发生LDVT的因素,预防卒中患者LDVT的发生是降低CI致残率及病死率的关键.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LDVT的一种理想工具,对发现及预防LDVT有重要意义.溶栓与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36例,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LDVT的比例为8.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IHSS评分、血D2聚体水平及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发生LDVT的危险因素。与非LDVT组相比,LDVT组的患者发病1个月之内死亡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LDVT概率较高,NIHSS评分及糖尿病是脑梗死合并LDVT的危险因素,而D2聚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LDVT存在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性卒中入院后并发症队列研究中的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和无DV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314例脑出血患者,其中18例(5.7%)住院期间发生了DVT,发生脑出血至DVT确诊的中位时间为7.5(4.0~9.0)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 3.43,95%CI 1.04~11.37,P=0.0436)、既往冠心病病史(OR 6.89,95%CI 1.90~25.04,P=0.0034)、入院NIHSS评分高(OR 1.18,95%CI 1.06~1.23,P=0.0004)、住院时间长(OR 1.07,95%CI 1.01~1.13,P=0.0273)是脑出血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时间在卒中后1周左右,女性、既往冠心病病史、入院时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86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记录患者一般人口资料、入院后24 h内最差的APACHE-II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血红蛋白量、白蛋白水平;住院期间感染、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结果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史、饮酒史、APCHE-II评分、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住院期间出现的感染、低蛋白血症、亚低温治疗等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糖尿病病史、饮酒史、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小板比容、感染、低蛋白血症、气管插管等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1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第1~14天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00IU·d-1。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和1例颅内再出血,无肺栓塞发生;对照组8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3例肺栓塞,无颅内再出血发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钠是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60例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检验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260例中,60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3.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量>50 ml、入院GCS评分≤8分、多发伤、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量表Ⅱ评分≥20分、合并糖尿病、机械通气、住院时间≥30 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7 d、血清D-二聚体≥1.5 ng/ml是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病情重、多发伤、合并糖尿病、术后下床活动延迟和血清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并探讨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设计.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0~14 d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出院后继续随访6个月.计算出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DVT发生率.通过比较卒中后并发DVT与卒中后无DVT的患者多种相关因素,筛选出卒中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急性期DVT发生率为4.49%,其中有DVT症状者为51.6%,无症状者为48.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63,95%CI 1.08~2.84)、卧床(OR=4.85,95%CI 2.65~9.68)、Wells评分≥2(OR=3.96,95%CI 1.86~7.86)、下肢NIHSS评分≥3分(OR=4.56,95%CI 2.07~8.85)、D-二聚体水平高(OR=3.45,95%CI 2.01~8.52)、Barthel指数(BI)评分低(OR=2.98,95%CI 1.52~6.47)、是否康复治疗(OR=1.82,95%CI 1.22~3.43)、是否抗凝治疗(OR=1.91,95%CI 1.34~4.92)是急性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保护因素;卒中随访期DVT发生率为1.51%,年龄(≥70岁,OR=1.82,95%CI 1.21~3.98)、出院后仍卧床(OR=5.12,95% CI 2.82~11.32)、出院时下肢NIHSS评分≥3分(OR=4.25,95%CI 2.11~7.87)、出院时BI评分低(OR=2.18,95%CI 1.18~6.23)、急性期有DVT(OR=3.81,95% CI 1.87~7.48)是随访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DVT多发生于老年患者,48.4%DVT无症状,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对有上述危险因素卒中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必要,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可能能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214例脑出血患者住院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P<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影响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影响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预防性抗凝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44例发病48 hrs内的脑卒中住院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定,并于发病后3d和14d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测,确定下肢早期DVT的发生率;通过比较脑卒中后早发DVT组与非DVT组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筛选脑卒中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后患者早期下肢DVT发生率为6.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脑卒中、CPR及FIB升高是脑卒中患者早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对CRP、FIB升高的严重脑卒中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Acquired or hereditary prothrombotic risk factors may lead to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particularly when other predisposing factors coexist. A 57-year-old man experienced right leg deep venous thrombosis, severe thrombosis of the haemorrhoid plexus and CVST over a 12-month period during which he was taking sildenafil regularly twice a week. Sildenafil is a phosphodiesterase 5 (PDE5)-inhibitor used for erectile dysfunction (ED). A slight reduction in antithrombin III and free protein S levels was demonstrated. After suspension of sildenafil and six months on oral anticoagulants, clinical improvement was obtained. Recurrent venous thrombosis, including CVST, may complicate prolonged treatment with PDE5-inhibitors in subjects at risk. Periodic monitoring of clotting factors is recommended in these subjec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自开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白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患者预后分为进展组及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1L-1β)等共27项相关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展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血脂史、糖尿病史、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1CAM-1)、TNF-α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LDL、s1CAM-1、高血脂史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P、LDL、s1CAM-1、高血脂史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塞与脑出血相关因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因素在脑卒中发生的情况及不同危险因素在脑梗死与脑出血间的差异。方法:将收治的卒中患者共408例,其中脑梗死281例,脑出血127例,均预先对各项资料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数据库。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的临床和辅助检查,生化指标为集体测定,脑卒中诊断经过MRI或CT确诊。结果:1、高血压、吸烟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脑出血患者首诊舒张压(P=0.014)、缓解期舒张压(P=0.006)、HDL(P=0.034)、较脑梗塞患者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TC(P=0.047)、吸烟(P=0.007)、心脏病病史(P=0.020)、糖尿病病史(0.000)、卒中家族史(P=0.033)、心脏病家族史(P=0.040)较脑梗塞患者低或少,其差别有统计学差异。3、与脑梗塞相比,吸烟(OR=0. 226,95%CI=0.107—1.623)、糖尿病病史(OR=0.094,95%CI=0.023—2.401)、心脏病病史(OR=0.046,95%CI=0.236-0.905)对脑出血危险较小;高血压病史(OR=1.096,95%CI=0.542-0.895)是脑出血唯一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吸烟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梗塞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动、静脉性脑梗死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6—2014-11收治的169例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资料进行处理,总结颅脑创伤后影响动脉和静脉损伤的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瞳孔散大、中线移位≥10mm、环池消失、GCS评分≤8分、合并伤及低血压是动脉性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合并伤、大脑浅静脉损伤及D-二聚体值增高等是静脉性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血压和瞳孔散大是导致动脉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大脑浅静脉损伤是静脉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血压和瞳孔散大是导致动脉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大脑浅静脉损伤是静脉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防治中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10—2014-08我院就诊的15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研究组78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及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75.32%,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较低,ADL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LT、Fg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可改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Limit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data favor the use of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We present a patient with 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whom anticoagulation was withheld because of coexistent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She had a benign clinical course without anticoagulation, suggesting that close observation may be a management option in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自发性低颅压(SIH)多以与体位相关的剧烈头痛为主要症状,误诊率高。SIH并发静脉和(或)静脉窦血栓形成非常罕见。方法我们报道1例SIH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和出血性梗死的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自发性低颅压在前,静脉血栓形成和出血性梗死在后,同时经过检查排除了其他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所以我们考虑SIH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假如SIH患者与体位相关的间断的头痛变成持续性头痛时,应考虑到有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结论因为SIH的患者有形成硬膜下血肿的风险,所以对于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应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