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各47例。单一组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联合组于此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统计对比2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血清心肌酶[LDH(血清乳酸脱氢酶)、CK-MB(血清肌酸激酶)]、血脂相关指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5.74%(45/47),显著优于单一组的76.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LDH、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血脂相关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组相比,联合组治疗后LDL-C、TC较低,HDL-C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6%(2/47),显著低于单一组的21.28%(1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于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治疗中,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脂及血清心肌酶水平,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01-2013-01我院96例患者被诊断为冠心病合并脑梗死。以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比2组疗效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行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2组疗效,并分析2组治疗前后SBP(收缩压)、DBP(舒张压)、脉压及TG(三酰甘油)、LDL-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CRP(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脉压、血压、CRP及血脂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脉压、舒张压、收缩压、CRP、TC、LDL-C、TG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疗效较单独苯磺酸氨氯地平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D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口服,1次/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上升。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C-反应蛋白,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口服,1次/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上升。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C-反应蛋白,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常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血脂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NES、hs-CR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降低hs-CRP(高敏C反应蛋白)、NS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CPR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4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各240例,2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载瑞舒伐他汀,10mg/(次·d),阿托伐他汀组则加载阿托伐他汀,10mg/(次·d),均连续治疗24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采血,测定血脂四项,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内膜-中膜厚度(IMT)并采血测量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后12周、24周,2组TC、TG、LDL-C和CRP较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中者TC、TG、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较疗前显著下降且低于同时期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长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脂水平并减少颈动脉斑块IMT及斑块内炎症反应,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7-01~2009-06门诊或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86例应用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6 个月观察Boston心衰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和客观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后6 个月Boston心衰症状评分,NYHA 心功能分级和客观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室短轴缩短分数、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托伐他汀独立于调脂之外,对血脂水平正常的心室重塑作用明显,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减轻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血清CRP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3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大剂量组(n=66)和小剂量组(n=70),大剂量组采用阿托伐他汀40 mg,qn,po;小剂量组采用阿托伐他汀10 mg,qn,po,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治疗后NIHSS评分、血脂水平、血清CRP的改善程度.结果 治疗14 d后,大剂量组NIHSS评分和血清hs-CRP、血脂水平(TC、TG、LDL)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小剂量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降低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院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39~84岁,平均年龄74±15岁。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73±16岁,予阿托伐他汀(20mg.d-1);第二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76±18岁,予阿托伐他汀(20mg.d-1)、普罗布考(500mg.d-1)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6M)、12个月(12M)、24个月(24M)进行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临床预后,mRS 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并记录脑梗死复发情况,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1)两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情况:第一组治疗后6M、12M、24M的NIHSS评分分别为5.83±3.25、4.96±2.61、5.02±3.11,较治疗前9.42±3.38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2M时下降较明显(P<0.01);第二组治疗后6M、12M、24M的NIHSS评分分别为6.01±3.74、3.24±2.08、3.17±2.52,治疗后6M较治疗前NIHSS评分(9.89±3.67)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12M、24M较治疗前下降更明显(P<0.01),且治疗后12M、24M的NIHSS评分也低于治疗后6M(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24M第二组较第一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2)两组各时间点mRS情况:第二组治疗后24M预后良好率为90.7%,较该组治疗后6M的72.2%有所提高,且高于第一组治疗后同时间点的预后良好率(76.8%),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mRS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24M脑梗死复发率分别为28.6%、22.2%,两组比较,各时间点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定斑块是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而长远的策略,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从多方位、多靶点的抗AS作用,从而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其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有待于扩大样本,进一步完善随访,以获得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状有无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40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组201例,阿托伐他汀标准降脂组151例,未给降脂组52例;降脂治疗男性组189例,降脂治疗女性组163例.随访观察3个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降脂治疗前后患者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脂组、标准降脂组HAMD评分分别与未降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抑郁症状、轻中度抑郁症状的脑梗死患者HAMD评分在强化降脂组、标准降脂组与未降脂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脂治疗后3月女性患者HAMD评分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降脂治疗后胆固醇水平、胆同醇降低幅度、阿托伐他汀剂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不会影响脑梗死后抑郁症状.女性脑梗死后抑郁症状与胆固醇水平、胆同醇降低幅度、阿托伐他汀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4-02—2016-02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48)。对照组联合采用尿激酶及小剂量阿托伐他汀(40.0mg/d)治疗,研究组联合采用尿激酶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0mg/d)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研究组BI评分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BI评分及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4.16%)与对照组(2.08%)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取得良好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7—09~2009—09门诊及住院符合TIA诊断标准及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共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2组患者均采取内科治疗,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1次/d,30d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服用降脂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合并TIA患者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6—2015-08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采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彩超检测I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5)。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纤维型、脂质型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所有类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脂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有利于促进颈动脉斑块的稳定,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rteri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了解其临床特点,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我院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改善微循环、抗凝血、降低颅内压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指标、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较对照组的TC、LDL和TG水平显著降低,HDL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神经功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有无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2名正常对照者,检测其血清内脂素水平有无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各指标的联系.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再进一步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4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2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内脂索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增高(78.52±16.41 ng/mL、42.83±13.4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高内脂素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OR 1.652,95%CI 1.032~2.256;P=0.014).相关性分析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与梗死面积、空腹血糖、收缩压和三脂酰甘油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治疗2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62.14±14.37 ng/mL、78.52±16.4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常规治疗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先后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常规治疗,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给予控制血压及血糖。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连用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DL-C)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评分,促进脑神经细胞功能恢复;可明显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法,随机抽样,将7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2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处理,分别以10mg/d和4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3个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治疗前后屏气指数,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2组治疗后屏气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增加,强化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增加更显著。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强化治疗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9-02-2011-02收治的164例符合入选标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0例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停止时、发病1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32例,予常规治疗即丹参20ml静滴,1次/d,疗程2周.治疗组1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20mg/次,1次/d,疗程2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1.30%,对照组有效率71.2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