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基线NIHSS评分、有无大血管闭塞等神经科常用评价指标与早期康复Fugl-Meyer(FMA)、BI评分的相关性,判断其对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0例脑梗死引起的偏瘫康复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基线NIHSS评分、有无大血管闭塞,并于康复治疗1个月后FMA、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等。结果 (1)基线NIHSS评分和康复1个月后FMA评分、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2)无大血管闭塞组与有血管闭塞组入院NIHS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1个月后康复量表2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NIHSS≤8分组1个月后FMA、BI评分均显著高于NIHSS8分组(P0.05)。(4)康复预后良好的患者基线NIHSS评分较低、大血管闭塞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HSS评分与早期康复预后密切相关,对患者功能恢复有预测意义;血管评估和基线NIHSS较密切但对早期康复功能预后预测意义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近期预后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采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及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2组NIHSS、MMSE评分变化,脑卒中和死亡事件。结果 2组的NIHSS评分变化总体趋于降低(P0.05)。1、3及6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MMSE评分变化总体趋于升高(P0.05),入组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S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的康复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神经内科急性发病的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均为非溶栓患者),同时把本院神经内科急性入院的眩晕症、血管性紧张性头痛等就诊的非脑梗死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 对入组患者进行常规、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同时对入组脑梗死患者的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根据NIHSS水平进行分组:轻度、中度和重度; 对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比较2组患者及NIHSS不同评分组的RDW值的差异,评价RDW和NIHSS评分的相关性。对入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脑梗死发生后3个月随访,评定患者的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情况,对mRS评分进行分组,即预后良好组(mRS≤2)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比较2组的RDW值,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梗死组的RDW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 RDW的中位值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5); 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35 P=0.001); 预后不良组的RDW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增高(P<0.01);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RDW、NIHSS及2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图显示RDW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预测的最佳界值为14.2%(敏感度,72.8%; 特异性,68.6%; 准确性,71.2%)。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的RDW对评估患者的严重性及短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CEUS)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研究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分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患者行颈动脉CEUS,根据IPN情况将斑块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0级及Ⅰ级的患者为稳定斑块组;Ⅱ级及Ⅲ级为易损斑块组。比较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结果无斑块组患者NIHSS评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易损斑块组患者NIHSS评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P 0. 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分级与NIHSS评分、发病后90 d mRS评分具有相关性(P=0. 441、0. 404,均P 0. 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分级越高,其NIHSS评分和发病后90 d mRS评分越高。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可为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阿加曲班治疗分组,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入试验组,未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入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及病程14 d时进行NIHSS评分,病程6个月时进行mRS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本研究共计入组155例患者,试验组107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NIHS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NIHSS评分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病程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NIHSS评分峰值,试验组病程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和NIHSS评分峰值(均P0.05)。结论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疗效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为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组5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组50例,观察对比2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转归及发病部位、随访mRS评分结果。结果 PAD组吸烟及饮酒患者少于LAA组,但糖尿病患者多于L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D组出现进展性运动障碍(PMD)及有TIA史的患者明显多于LA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D组发病部位多位于侧脑室旁,与LA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病3个月进行随访,经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A患者大多与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而PAD患者多患有糖尿病,且发病早期大多出现PMD,发病3个月随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RIPostC)在脑梗死TOAST分型和OCSP分型中对不同亚型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标准选取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干预,分别于住院时和治疗7d后进行NIHSS评分,计算好转率。同时对所有入组患者按标准进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比较每个分型中不同亚型的NIHSS评分好转率。结果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原因的卒中型和不明原因型亚型之间的NIHSS评分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中,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和部分性前循环梗死亚型的NIHSS评分好转率优于腔隙性梗死和后循环梗死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在脑梗死TOAST分型和OCSP分型中,对不同亚型脑梗死短期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提示RIPostC应在适宜的、有选择的脑梗死亚型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动捕捉(MoCA)分析脑梗死后肢体运动状态,探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脑梗死预后影响。方法:43例脑梗死患者分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在急性期和3个月应用运动评估量表(MAS)及Barhel指数(BI)评分;MoCA分析肢体运动状态。结果:两组3个月时与急性期比较MAS、BI均增加(P<0.01),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MoCA分析患侧与健侧肢体抬高高度差值的均数均减小,阿托伐他汀组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预后改善不明显,需进一步研究;MoCA是一种评估运动障碍程度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机械取栓、静脉溶栓及保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06—2018-03安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A组(机械取栓组,35例)、B组(静脉溶栓组,34例)及C组(保守治疗组,32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90d改良Rankin量表(mRS),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h、治疗后1周和2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周,3组总体NIHSS评分显著下降(P0.05),A、B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C组,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组颅内出血率、消化道出血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3组mRS≤2分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与静脉溶栓对大动脉急性脑梗死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机械取栓较静脉溶栓安全性更高,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内科保守治疗与不同手术时机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大面积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大面积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及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A组(内科保守治疗)、B组(脑疝发生后行去骨瓣减压手术)、C组(脑疝发生前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各20例。比较3组治疗后NIHSS、GCS、BI、mRS评分、功能恢复状况、病死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C组下降幅度更大,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GCS、BI及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GCS及BI评分最高,mRS评分最低。治疗后6个月,3组病死率、功能恢复状况及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短期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内科保守治疗,且脑疝前期实施手术有利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及功能恢复、预后情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多导睡眠图将110例ACI患者分为观察组(67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合并OSAHS,对照组未合并OSAHS。再根据呼吸暂停通气指数(AHI)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A组38例,为轻度OSAHS;B组18例,为中度OSAHS;C组11例,为重度OSAHS。结果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BI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A组NHI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与C组,BI均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5)。治疗前,B组与C组NIHSS评分、BI、m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B组NHI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BI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 OSAHS可影响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残障程度的恢复,且影响程度与OSAHS严重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依据入院24 h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高水平组(4 g/L)和正常水平组(≤4 g/L)。2组患者入院后均积极给予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以及治疗脑水肿等措施。入院72 h后以Glasgow昏迷量表评估患者意识水平,以NIHSS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发病3个月后,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判定治疗效果,以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生活能力。结果高水平组患者入院72 h后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低于正常水平组,而NIHSS评分高于正常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高水平组临床治疗效果及Barthel指数评分低于正常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胱抑素C(Cys-C)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17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98例)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MCP-1、MMP-9、Cys-C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MCP-1、MMP-9、Cys-C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CP-1、MMP-9及Cys-C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MCP-1、MMP-9、Cys-C水平及NIHSS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的血清MCP-1、MMP-9、Cys-C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637、0.579、0.476,均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CP-1、MMP-9和Cys-C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6、0.764和0.688,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血清MCP-1、MMP-9和Cys-C水平均可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评估,可作为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1):59-6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S)、胱抑素C(CysC)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CIS患者为病例组,按照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n=27)、稳定性斑块组(n=41)、不稳定性斑块组(n=39);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低分组(NIHSS评分4分,n=36)、中分组(NIHSS评分4-15分,n=45)、高分组(NIHSS评分15分,n=26);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随访3个月时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63)和预后不良组(n=44);同期随机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atS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ysC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CatS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斑块稳定性变差,血清CatS逐渐升高,血清CysC逐渐下降(P0.05)。随着NIHSS评分升高,血清CatS逐渐升高,CysC逐渐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CatS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CysC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病例组患者血清CatS与IMT、NIHSS评分、MRS评分呈正相关性(r=0.762、0.791、0.708,P0.05),血清CysC与上述指标呈负相关性(r=-0.776、-0.823、0.763,P0.05)。血清CatS、CysC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3个月预后均有一定价值,AUC分别为0.880、0.838,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AUC为0.922。结论血清CatS、CysC异常改变可能介导了CIS患者斑块形成及进展,并且与患者病情严重性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82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CX3CL1水平.病例组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行NIHSS评分,并于发病3个月后随访行mRS评分.将病例组患者根据NIHSS评分及mRS评分分别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间血浆CX3CL1水平有无差异.结果 病例组血浆CX3CL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OR=0.387,P=0.020),且血浆CX3CL1水平与CRP呈负相关(r=-0.232,P=0.00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X3CL1水平与其入院后24 h内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179,P=0.034).预后不良组(mRS>2分)血浆CX3CL1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mRS≤2分),白细胞计数及CRP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后3个月mRS评分呈负相关(r=-0.26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OR=0.087,P=0.004).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CX3CL1水平较低,且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7例)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和6个月的NIHSS、BI和mR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NIHSS、BI和mRS评分的好转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预后,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连续脑电图(continuous electroencephalography,CEEG)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变化,探讨aEEG和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0例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脑电监护仪进行每次不少于24 h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分析其首次aEEG特点及结合NIHSS评分,探讨aEEG及NIHSS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aEEG记录为正常、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率为57.69%、81.08%、100% (P<0.05).异常aEEG近期预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1.2%,61.1%.(2)NIHSS评分为NIHSS<9,9~16,>16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近期预后不良率分别为17.65%,66.67%,100% (P<0.01).NIHSS评分指标不良(NIHSS≥9分以上)对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23%.77.8%.(3)aEEG分级、NIHSS评分两种方法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EG分级与NIHSS评分相关系数r=0.299(P=0.012),aEEG分级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aEEG分级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aEEG分级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NIHSS评分具有明确的预测价值,aEEG结合NIHSS具有更好的价值,可为医疗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预后与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人50例为对照组,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VD患者50例为观察组,分别于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进行CVR检测及简易神经状态量表评分(MMSE),对比2组入组前后CVR及MMSE变化。同时对观察组入组前后CVR及MMSE差值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屏气指数(BHI)、平均峰流速上升率(Vm%)及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6个月后BHI、Vm%及MMSE评分较入组时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入组6个月后BHI、Vm%及MMSE评分较入组时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入组时BHI及Vm%与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MMSE差值存在正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CVR可作为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VD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自发性缺血预处理(IP)对大脑中动脉(MCA)脑梗死的体积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60例MCA脑梗死病例按在一周内有无TIA史分为A组(无TIA史)及B组(有TIA史),A组按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CI)、腔隙性前循环脑梗死(LACI)的脑梗死亚型分为A1组,A2组,A3组;B组按TACI、PACI、LACI脑梗死亚型分为B1组,B2组、B3组,对患者入院第1天及发病后第90天后的神经功能进行NIHSS评分,对发病后第90天脑梗死CT体积按Streiner公式进行计算。分别比较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及A3组与B3组在发病第1天NIHSS评分,发病后第90天NIHSS评分及发病后第90天脑梗死体积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A1与B1组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2、A3组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P<0.05)。结论自发性IP能缩小MCA区PACI型及LACI型脑梗死范围,减少致残率,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但对TACI型脑梗死的体积和预后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10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Ang-1水平检测,同时采集相关的临床资料。病例组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将NIHSS评分5分者定义为病情轻度组,5~15分为病情中度组,≥16分为病情重度组。病例组90 d后随访行mRS评分,将mRS评分≤2分者定义为预后良好组,2分者定义为预后不良组。结果病例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均P0.01)。病情轻度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1.12±0.35)ng/ml]与病情中度组[(0.96±0.39)ng/ml]、病情重度组[(0.76±0.49)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一步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Ang-1水平呈负相关(r=-0.267,P=0.002)。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显著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预后密切相关(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ng-1水平较低,且血清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