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龄小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对17例高龄小脑出血患者行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亡1例。术后随访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7例,4分(轻度残疾)5例,3分(重度残疾)3例,2分(植物状态)1例。结论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出血微创且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适合高龄小脑出血的救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软通道技术在中等量(30~60 ml)颅内血肿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5例中等量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28例,外伤性颅内血肿5例,烟雾病脑出血2例;采用锥颅引流术33例,钻孔引流术2例。结果 首次血肿清除率在70%以上23例,50%~70%为9例,50%以下3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2例,无再出血及颅内感染。术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上升0~3分10例,3~6分17例,6分以上8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17例,中残13例,重残5例。结论 在中等量颅内血肿的治疗中,应用软通道技术,操作方便,损伤小,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效果,以减轻病残率,提高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所有患者均经过头部CT检查确诊,根据不同的出血量(多田法计算),分别采用局麻或强化麻醉下锥颅软通道引流血肿,或锥颅血肿引流配合脑室外引流,或单纯行脑室外引流术。结果引流2~6d后复查头部CT,示血肿完全消失38例,血肿减少90%以上74例,血肿减少85%以上86例,减少50%以上16例,血肿减少30%~50%有4例;未发生切口及颅内感染;术后死亡21例。结论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患者的临床生存率,减少病残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溶栓后继发基底节区出血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2例不同部位脑梗死溶栓后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其中早期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8例,单纯经额定位锥颅软通道抽吸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5例,经额定位锥颅软通道抽吸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减压后再开颅9例。结果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8例患者全部死亡,单纯经额定位锥颅软通道抽吸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5例全部存活,经额定位锥颅软通道抽吸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减压后再开颅9例患者,6例存活,死亡3例。结论早期经额定位锥颅软通道抽吸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减压后,经积极纠正凝血后,再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脑梗死溶栓后大量基底节脑出血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CT引导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T引导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58例均为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穿刺置管靶点依据血肿形态及血肿量,选单靶点或多靶点血肿穿刺软通道置管引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及功能区。分别于术后2~7d复查CT,了解血肿清除的情况。结果血肿清除80%以上者136例,总有效率86.08%;死亡20例,死亡率12.65%。结论 CT引导软通道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脑损伤和清除血肿,避免或减轻并发症和后遗症,降低病人死亡率,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锥颅引流术治疗的10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按GOS评分评估疗效,有效率为74.29%(78/105,GOS评分4~5分),无效率为25.71%(27/1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术前GCS评分3~5分、发病至手术时间≥6 h、血肿破入脑室、存在并发症、有脑疝是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锥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很多,临床应制定相关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穿刺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8例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联合应用亚低温治疗、颅内压监测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软通道微创穿刺常温治疗组23例(A组),软通道微创穿刺联合亚低温治疗组25例(B组)。术后颅内压比较:第1天,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第2、3天B组颅内压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再出血:B组少于A组(P0.05);术后6个月GOS评分:A组恢复良好1例(4%),中残3例(13%),重残6例(26%),植物生存6例(26%),死亡7例(31%);B组恢复良好4例(16%),中残9例(36%),重残8例(32%),植物生存2例(8%),死亡2例(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穿刺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术联合Ommaya囊置入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采用锥颅引流术+Ommaya囊置入术治疗的11例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肺部感染6例,术后1周内行气管切开3例;术后再出血1例,放弃治疗出院。术后没有出现颅内感染,没有出现脑积水。出院后随访1年,GOS评分5分2例,4分2例,3分5例,2分1例,1分1例。结论 锥颅引流术+Ommaya囊置入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创伤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简易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技术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以来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简易立体定向软通道置入抽吸引流血肿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6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标准,恢复正常17例(31.5%),轻残15例(27.8%),重残18例(33.3%),植物生存2例(3.7%),死亡2例(3.7%)。结论简易立体定向方法简单易行,设计合理,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置软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立体定向置软通道引流,术后配合用尿激酶反复注入血肿腔,促进血肿引流排空,观察其疗效、病死率等临床指标.结果 30例5~7天内即达到血肿大部排空;再出血1例,死亡2例,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22例,占70.3%.结论 立体定向置软通道引流能缩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程,降低残死率、改善预后,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肿穿刺粉碎清除术与锥颅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30~60 ml)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将123例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血肿穿刺粉碎清除术组(碎吸组,60例)和锥颅钻孔引流术组(锥颅组,63例),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都取得明显的疗效;碎吸组总有效率86.7%(52/60),锥颅组总有效率84.1%(53/63).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共死亡4例,其中碎吸组2例,锥颅组2例;住院期间患者的手术并发症主要有急性硬膜外血肿(碎吸组5例,锥颅组1例)、颅内感染(碎吸组2例,锥颅组3例).两组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两种技术均有确切治疗效果,但各有优缺点,在适应证的选择上应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锥颅穿刺血肿外引流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锥颅穿刺术对5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其中4例锥颅引流术后中线仍明显移位者,后再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术后生存49例,其中恢复良好20例,轻残19例,中残7例(含4例后来改为开颅手术者),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均为术后血肿量较术前明显增加,家属拒绝开颅者。结论锥颅穿刺术治疗GCS评分8分以上的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 2组,各39例。软通道组应用硅胶软管,硬通道组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分别进行血肿清除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硬通道组与和软通道组,在治疗5d后血肿量分别为(11±2)mL、(12±2)mL,总有效率分别为92.3%与89.7%。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且2组间疗效相近。结论采用硬通道与软通道微创介入术都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组方法疗效相似,软通道微创介入术的灵活性较强,引流管材质柔软,能够减少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术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与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1月手术治疗的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开颅血肿清除+大骨瓣减压组(去骨瓣组,骨窗减压范围至少为10 cm×12 cm)和单纯开颅血肿清除组(单纯开颅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后1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比较两种手术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去骨瓣组恢复良好(GOS评分4~5分)、恢复较差(GOS评分2~3分)、死亡的患者分别为12例(36. 4%)、16例(48. 5%)、5例(15. 1%);单纯开颅组分别为16例(48. 5%)、7例(21. 2%)、10例(30. 3%)。两组间预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7. 28,P=0. 000 2)。结论单纯血肿清除术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减压效果不显著。而大骨瓣减压术与其相比,则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可明显降低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定向软通道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5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定向软通道技术清除血肿,并结合术后CT片上的残留血肿量进行尿激酶灌注溶凝治疗。结果 35例患者中死亡1例,存活34例,其中意识清醒32例,植物生存2例。近期疗效评定,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优良者23例;远期疗效评定,ADLⅠ~Ⅲ级者26例。结论定向软通道技术定位精确、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的39例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资料。结果 血肿大部分清除(>1/2)21例,部分清除(<1/2)11例,无减少或增大7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15.4%,其中4例死于再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1~12月,失访6例,按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11例,3分13例,1分3例。结论 高原地区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死亡原因主要为再出血,感染发生率低,微创钻孔吸引锥颅血肿引流术是较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3—2017-03在永城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2组均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其中60例患者行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软通道组),56例行立体定向硬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硬通道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肿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均随访6个月,统计生存率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经统计分析,术前2组患者血肿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对比无差异;术后2组患者血肿量均显著下降,ADL评分显著升高,软通道组各时间节点的血肿量、ADL评分均高于硬通道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通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67%,硬通道组为10.71%;软通道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生存率86.67%,硬通道组生存率7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软通道/硬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但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预后情况较硬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对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清除血肿。结果术后复查CT示血肿全部或大部(80%以上)清除,病人预后按GOS分级,恢复良好22例,占33.9%,中残21例,占25.6%,重残5例,占8.5%,死亡10例,占16.4%。结论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重型高血压性桥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0例高血压性桥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枕下后正中经膜髓帆入路手术清除血肿9例,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清除血肿11例。术后复查CT相识血肿完全清除16例(80%),绝大部分清除4例(20%),无再出血。术后随访6个月,GOS评分5分3例,4分6例,3分4例,2分2例,1分5例;预后良好率为45%(9/20),治疗有效率为65%(13/20),病死率为25%(5/20)。术后随访1年,GOS评分5分4例,4分5例,3分3例,2分1例,1分7例;预后良好率为45%(9/20),治疗有效率为60%(12/20),病死率为35%(7/20)。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桥脑出血,视野清晰,清除血肿直观、彻底,止血明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时间。方法 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软通道微创手术组为观察组,硬通道微创手术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继发颅内血肿例数、手术后2个月和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巴氏指数(BI)、病死率。结果软通道组继发颅内感染较硬通道组少,且软通道组的手术时间较硬通道组手术时间长。2组治疗后2~6个月的GOS、BI、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手术和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均确切,虽较硬通道微创手术更费时,但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